上海的金融大街

導讀:提到上海的金融史,外灘是絕對不能錯過的地名。然而,除了外灘之外,在百年煙塵中,還隱藏著一條對於上海金融史來說,不可或缺的金融街。

上海的金融大街

江西中路,南起延安東路,北至南蘇州路,清咸豐五年(1855年)修築。

當年,隨著外灘一帶洋行的陸續入駐,江邊幾條連接碼頭的纖道,相繼鋪上碎石改成了能通馬車的馬路,江西路就是上海開埠後建成的最早的馬路之一。

上海的金融大街

清代江西路上挖溝築路的情景,看兩邊還是低矮的洋行

成路之後,路旁有一座非常氣派的教堂,一度被人稱為“教會路”,又名“教堂街”。直到清同治四年(1865年),工部局重新為上海各馬路命名,以江西省名,命名了這條馬路。

老教堂的故事

漫步江西中路,你看到的最漂亮的建築就是一座老教堂。它就是1866年由當時上海唯一的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會員凱德納設計的“聖三一教堂”。

上海的金融大街

聖三一教堂今貌

租界從黃浦江一線發端,聚集了最早越洋而來的外國冒險家們。有洋人就有宗教活動,所以最早的教堂,選址當然是離與黃浦江只一肩之隔的區域內。

聖三一教堂的正面,面臨江西路、北面面臨“二馬路”九江路,南面面臨“三馬路”漢口路,掩映在一片綠蔭之中——隔著漢口路的,便是昔日的工部局大廈,又因此,有很多名人曾履足這裡。

教堂完工於1869年,室內外均為清水紅磚牆面,所以又被俗稱為“紅禮拜堂”——當年的落成典禮,盛況空前。教堂初建時僅有教堂主體,後於1893年加建一座鐘樓,可惜在文革期間被毀。

上海的金融大街

教堂落成典

錢莊街

和寧波路一樣,江西路在從清末開始就是上海重要的“錢莊街”。

上海灘的錢莊業發軔於乾隆年間,現在的豫園內院,就是當年的“錢業公所”。

上海的金融大街

曾經的江西路錢莊街

開埠後貿易激增,儘管後來已有了新式金融機構、銀行,但是,錢莊依然在這座遠東大城市裡頑強地生存著,並且逐步北移租界,外灘背面的幾條馬路,自然就成了銀行、錢莊、信託公司林立的金融街,而江西路更是錢莊駐紮的大本營,這條馬路也一度被稱為“錢莊街”。

洋行、銀行林立

除了錢莊外,江西路靠近外灘這一帶的辦公樓裡,最初聚集了大量洋行、公司,其中較出名的一家就是德國人的“禮和洋行”。

禮和大樓

上海的金融大街

禮和洋行,遠東最著名的德資企業,是德商在中國創辦最早的洋行之一。

1877年進入上海後,貿易量激增,禮和洋行便將總公司遷入了上海。

這棟“禮和大樓”始建時,就位於如今的江西路255號、九江路路口。大樓高三層,以天然石料和紅磚建造而成。解放後,該大樓曾為黃浦旅社,今底層為中國移動通信九江路營業廳。

1917年,中國對德國宣戰,禮和洋行的產業轉入和該洋行關係密切的印度貿易行——八巴利洋行。

到了1927年,本來在天津路的新華商業儲蓄銀行,租下了該樓底層的部分,這棟大樓從此開啟了另一段,名為“新華銀行大樓”的歷史。

新華銀行大樓

上海的金融大街

新華商業儲蓄銀行,原名新華儲蓄銀行,是中國、交通銀行聯合成立的、中國最早的以有獎儲蓄吸納民資的銀行。

1931年,交通銀行改組該行,並將總行從北京遷到了上海。

當年,這家銀行在上海銀錢業內屬於比較有朝氣和活力的一家,他們在要求員工視銀行為家的同時,還會增加員工福利,對工作滿20年的老職工,贈送“歐米加”金錶,對於優秀員工,資助出國深造或考察。

除了洋行外,在江西路上還有一家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完全由私人資本控制的銀行機構、浙江興業銀行。

發起人是浙江南潯劉家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劉錦藻,以及一些南潯絲商,1907年,他們共同集資100萬股,發起創辦了這家銀行。

浙江興業銀行大樓

上海的金融大街

1914年,浙江興業銀行總行從杭州遷到上海後,開始在北京路、江西路口建造“浙興大樓”。

興業銀行的大樓在眾多的大樓中也並不算出眾,但是,該行的存款額,卻是迅速上升為上海商業銀行之首。

此外,該行還參與了上海的房地產投資,建成今溧陽路的浙興裡、山陰路的興業裡。

江西中路200號近福州路口,曾經是上海市青年宮,現在是交通銀行上海分行,歷史上,這裡曾是著名的“金城銀行”大樓。

自1897年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設立後,上海的華資銀行逐漸增多,而且大都集中在外灘附近,“金城銀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華商金融的祥瑞之地

1924年,公司在江西路東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廈對面,興建大樓,並於1926年1月底落成。36年後,這裡更是成為了金城銀行的總部所在。

上海的金融大街

金城銀行全景

當時,這座建築是上海華商銀行中最為華貴的一座:採用莊重對稱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入口兩側為希臘多立克柱,上部三角形樑上雕刻該行標誌龍、鳳、斧頭圖案。大樓外牆用蘇州金山石砌築,內部裝修則使用意大利大理石。

1956年,這座建築改為上海市青年宮。1974年,青年宮遷往大世界,此處即改為“江西中路200號招待所”。直到1986年,交通銀行上海分行進駐,這裡才恢復了金融功能。

“德律風”

說起上海電話局,老上海還是會脫口而出“江西路電話局”,儘管電話局的概念早已退出了歷史,現在都統一改叫“中國電信”。

這的確是有歷史淵源的。上海人的洋涇浜裡,把電話叫成“德律風”;而最早的“德律風”公司,就出現在江西路上。

1908年,由新瑞和洋行設計的6層歌特式大樓、德律風電話公司出現在江西路。建國後,這棟樓便被改為大家熟悉的“上海電話局大樓”。

上海的金融大街

1908年江西路電話大樓

上海的金融大街

20世紀初上海德律風公司開設的報時服務檯

翻翻歷史,上海出現第一家電話公司,距電話發明只有6年,只比世界上第一家電話公司晚了4年;不僅如此,這棟大樓是當時上海灘最高的大廈之一,也是上海最早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更有意思的是,公司裡出現了當時最早的女職員。

上海的金融大街

1932年上海第一個電話查號臺

可見,上海在歷史上始終得風氣之先,絕對不是吹的。

永和實業公司門市部

有金融業的繁榮,就有小商品等下游市場的興旺,在江西路靠近九江路一帶,當年還有大量中小店鋪,“永和實業公司門市部”就是其中一家。

上海的金融大街

永和實業公司門市部

這個名字,老上海都不會陌生,從牙粉盒到化妝盒,從化妝品到香皂等輕工用品,尤其是“永”字牌的橡膠皮球,30年代行銷全國,歷久不衰。

解放後,“永和實業公司”先後併入建華橡膠廠、中央橡膠廠。1966年,該廠正式改名為“國營上海橡膠製品三廠”。

從工部局大廈到市政府

這張照片,記錄了1949年10月2日,上海人民在江西路上海市政府,舉行國旗升旗典禮。

上海的金融大街

對的,當年的市政府並不在外灘,而這棟樓過去就是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大樓。

1854年7月11日,工部局成立後,就在今天福州路鄰近外灘的背陰處,動工興建新樓——2棟2層的英國式樣建築。

上海的金融大街

原工部局大廈

1914年初,工部局在江西中路西側、福州路以北、漢口路以南的部分原址,建造新的鋼筋混凝土大樓,大樓由公和洋行設計,建築風格包括古典主義、巴洛克和文藝復興式樣,渾然一體。

1922年,大樓竣工。當時大廈內有400多個辦公室,內設萬國商團的風雨操場,是當時在規模、用料和設備上,堪稱“上海之最”的建築。

1943年,租界收回後,這裡先後作為汪偽、國民政府的市政府大樓;解放後,這裡也一度成為新市政府大樓,直到1956年,市府遷往外灘。

老沙遜的痕跡

近代上海的痕跡,尤其在外灘附近,有不少和一個人名有關,這就是猶太商人、老沙遜。

江西路也不例外。在今天江西中路、福州路的轉角,現在仍看到兩座挺拔的大廈,那就是1935年建造的“都城飯店”和“漢彌爾頓大廈”。

上海的金融大街

漢彌爾頓大廈與都城飯店

1929年,沙遜創辦了金融機構“漢彌爾頓股份有限公司”,並建造了高9層的同名大廈。由公和洋行設計,大樓仿美國近現代派的高層建築,線條清晰。

解放後,這幢大樓被政府贖買,改名為“福州大樓”,也是企業租用的辦公樓。

位於江西中路180號的都城飯店,同樣由公和洋行為沙遜集團設計所建。

高有15層,有房間100多間,客房內裝飾華麗,設備齊全,附設一座舞廳。因為沙遜集團逐步將資產移往香港,飯店經營困難,上海解放後由政府作價收買,1964年改名“新城飯店”。

上海的金融大街

如今的新城飯店

消失的“中央商場”

上海的金融大街

“中央商場”,曾經上海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名字;如今卻很令人擔心,今後一代上海人,是否還記得這段歷史。

對筆者這代人來說,“中央商場”四個字意味著便宜貨、實惠貨、這裡的商品幾乎涵蓋了家裡的所需(除了食品);意味著修鍋子、熱水瓶等家用物品的高人,都聚集在那裡;甚至連小時候路邊買的雞蛋餅,也會打上“中央商場”的旗號,而且賣的就是比別家的貴不少。

中央商場的來歷

上海的金融大街

中央大樓

上世紀20年代中期,位於今南京東路、四川中路、九江路、江西中路圈內一塊原屬於屈臣氏公司、八巴利洋行等公司的房地產,被英商新康洋行和中國中央銀行購買,建成新康大樓和美倫大樓、華僑大樓。

大樓之間,又新闢了兩條馬路:沙市一路、二路。大樓底層全部出租給商店。有商人將四川路、南京路轉角底層,建為室內市場,取名“中央市場”。

1941年,日軍進入租界後,大批攤販進入該區域沿街設攤;抗戰勝利後,美軍大批軍用剩餘物資大多委託這個市場銷售,“中央商場”迅速成為聞名上海的小商品市場。

這裡的商品,幾乎囊括了家庭所必須的日用品;又由於這裡的商品都有些許幾乎不影響使用的瑕疵,因此被統稱為處理商品、等外品、出口轉內銷,從棉毛衫褲到鍋碗盆瓢,從燈泡開關到五金配件,應有盡有,價錢幾乎可以便宜到原價的一半以上。

上海的金融大街

沒改造前中央商場

未來,這裡將變身商業和時尚的“秀場”,而“中央商場”四個字的內涵和氣質,也將隨著這棟大樓定位的變換,而消失在上海的歷史變遷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