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址的故事」(二十三)|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分校

自1978年大學分校創立至今,在40年的辦學歷程中,北京各高校分校及北京聯合大學經歷了幾十次調整和整合,先後擁有過幾十個辦學地點,可謂變遷多,校址多。每一次變遷都牽動過無數人的心,每一處校址都曾有過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如今,許多曾經的校址在北京的城市建設中已不復存在。我們本著搶救歷史、緬懷前輩精神、激勵後人的宗旨,挖掘和記載大學分校校址變遷歷程和背後的故事,從而從校址的角度記載學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記錄大學分校和北聯大人艱苦創業、艱苦奮鬥的精神,以挖掘和積澱北聯大精神、提煉和鞏固學校特色,讓廣大師生員工從校址故事中感受學校從艱苦創業到發展壯大走過每一步的艱辛,增強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堅定學校發展的歷史自信。


校址的故事(分校)第二十三期:北京市西城區西四豐盛衚衕13號——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分校校址(1978—1984.8)

「校址的故事」(二十三)|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分校

「校址的故事」(二十三)|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分校

北京市西城區西底,北京市創辦大學分校,將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分校(以下簡稱“人大二分校”)校址選於此。1984年,在此重建新校舍,人大二分校搬遷至在海淀區紅聯東村租借的校舍臨時辦學。1986年遷回四豐盛衚衕13號,這裡曾是北京市第一六二中學(以下簡稱“162中學”)的校址。1978年年時,已更名為北京聯合大學文法學院。

豐盛衚衕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金融街地區東北部,為東西走向,東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橋大街,全長765米,沒有改造之前均寬6米。關於豐盛衚衕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與天啟皇帝的乳母奉聖夫人有關,另一個是與明初大將豐城侯有關。事實上,兩種說法都沒有錯,在北京東、西城曾經各有一條豐盛衚衕。東城的那條與乃茲府衚衕垂直相交,清末時是一條也叫豐盛衚衕的小衚衕,現名為豐富衚衕。豐富衚衕因老舍和他在北京的故居丹柿小院[1]而聞名,現老舍紀念館就位於豐富衚衕,在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盛衚衕明代時稱豐城衚衕,因明成祖朱棣的名將豐城侯李彬[2]府邸在此而得名,清初訛稱為豐盛衚衕。2008年1月15日,在豐盛衚衕西口南側附近一處建築工地施工過程中發現一座唐代壁畫墓,得知豐盛衚衕及附近區域在唐代時地名為幽都縣禮賢鄉胡村,坐落於唐幽州城東北郊外(唐幽州大致範圍與遼南京同,金中都則以遼南京為基礎擴建)。

豐盛衚衕舊時大宅門多,曾有多個官宦的宅第位於衚衕內,過去是當之無愧的“貴人聚集區”。清康熙皇帝廢太子允礽第七子輔國公宏眺的宅子曾在此,宅邸大門與現在豐盛衚衕居委會使用房屋的位置相當;清咸豐年間文華殿大學士阿魯特•賽尚阿宅曾位於豐盛衚衕東段路北(今豐盛衚衕13號),後成為滿蒙學堂址、志成中學址及人大二分校校址,大學士賽尚阿其子崇綺是清同治三年狀元,崇綺之女是同治皇帝的皇后;清光緒年間戶部右侍郎常麟宅也曾在豐盛衚衕;民國初年,徐世昌任大總統時的錦州知府榮厚(偽滿州國成立後任中央銀行總裁)住宅曾位於豐盛衚衕西口路北;豐盛衚衕71號曾是閻錫山家眷居住的二進四合院。

在豐盛衚衕長大的孩子大多畢業於原來的豐盛中學,最初的校址在今天豐盛衚衕的東口(今豐盛衚衕69號)。它的前身是1923年成立的北平私立志成中學女生部,由李大釗先生創辦。抗戰時期,王光美曾轉至志成中學就讀。新中國成立後,中學更名為北京第九女子學校,文革後又更名為北京市豐盛中學,2008年,與原北京教育學院西城分院附屬中學合併,更名為北京教育學院附屬中學。離豐盛中學不遠的衚衕中部馬路北側,是中直禮堂,與人大二分校的校址西鄰。禮堂全名中共中央辦公廳直屬禮堂,是建國後北京市第一座兼有禮堂和劇場功能的建築,由著名建築師趙冬日設計(之後,他還設計了全國政協禮堂、北京市委大樓)。除此之外,講到豐盛衚衕,還有一所因中醫骨科而聞名的豐盛醫院,儘管它已經超出了豐盛衚衕的範圍,但因名氣之大,總是讓人一聽到“豐盛”就與之聯繫起來。

「校址的故事」(二十三)|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分校

豐盛衚衕於1992年被列為西城區首批“危房改造”地區,衚衕裡的大宅門陸續被拆。現今的豐盛衚衕以什坊小街為界分為形態迥異的東西兩部分。東部東起西四南大街、西至什坊小街,西部東起什坊小街、西至太平橋大街。東部仍基本維持衚衕原有空間形態及寬度,但兩側已被多處居住、辦公等多層建築圍起的大院割裂為支離破碎的片段,失去整體的連續性;西部已經被拓寬改造為城市幹道,兩側高層樓宇林立,不再具有衚衕風貌。

「校址的故事」(二十三)|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分校

「校址的故事」(二十三)|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分校

「校址的故事」(二十三)|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分校

豐盛衚衕13號位於衚衕東段中部,成為人大二分校校址始於1978年。1978年下半年,為適應改革開放和首都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的需要,北京市決定藉助在京國家重點大學在師資力量和辦學經驗上的優勢,利用部分中小學校址和企業廠房,創辦一批以走讀為主的大學分校。當年11月,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向北京市委呈報大學擴大招生工作會議情況報告,附《北京市高等學校分校擴大招生方案》,提出由西城區為主管單位,創辦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分校,設置哲學、政治經濟學、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中共黨史、法學、國民經濟計劃、統計學、財政金融、財務會計、商業經濟、工業經濟、農業經濟、中國文學、新聞、檔案15個專業,計劃招生880人,校址選於位於西城區豐盛衚衕的原162中學。按照文件精神,人大二分校的教學工作由中國人民大學(以下簡稱“人大”)負責,分院將主要依靠本院的教學資源辦學。

中國人民大學響應號召,積極支持人大二分校的籌辦工作,在建立專業、制定教學計劃、開設課程、配備教師等方面提供幫助。1978年12月3日,市委宣佈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分校領導小組,由顧炎、傅瑞峰、王兆庸三人組成,顧炎為負責人。12月4日,市委教育部指示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分校黨的領導小組,負責學校的籌建工作和決定學校的重大事情,領導小組組長為顧炎,副組長為傅瑞峰,成員為朱德明、牛世英、王兆庸。建校初期設政治處、教務處、總務處和辦公室,政治處下設組織組、宣傳組、人事組、工會籌備組和保衛組,並領導團委工作。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分校順利完成籌建和招生工作,首屆招收了22個班901人。1979年2月2日,分校首屆開學典禮在地質禮堂舉行,901名學生和78名教職工參加。領導小組負責人顧炎在講話中鼓勵學生,要繼承和發揚中國人民大學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克服困難,努力學習。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鬍林勻到會並講話。2月3日,全體學生和教職工參加了北京市36所大學分校在首都體育館舉行的開學典禮。分校將22個教學班分成四個“片”管理:一是政治理論片,包括哲學、中共黨史、政治經濟學、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專業7個班;二是社會科學片,包括新聞、中國文學、法學、檔案專業4個班;三是經濟管理一片,包括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商業經濟、國民經濟計劃專業6個班;四是經濟管理二片,包括財務會計、統計學、財政金融專業5個班。2月5日,學生正式上課。政治理論課和公共基礎課以廣播教學為主,英語課實行電視教學,收看電視大學英語課。採用人大的教學大綱,分校基本沒有專任教師,主講教師主要由人大的教師擔任,借用人大的實驗室做實驗。

原162中學佔地面積約五畝六分(相當於3733平方米),校舍總建築面積近4500平方米,校園內僅有兩排平房,一個小操場和一座四層的教學樓。小小的校園卻要容納近千名師生在這兒學習和生活,困難著實不少。每到課間休息時,院子裡總是擠滿了學生;沒有食堂,分校在附近的餐館為學生預定包伙解決中午飯;圖書館館室僅100平方米。簡陋的條件絲毫沒有減弱學生們渴求知識的熱情。沒有正規的教科書,學生們拿著油印的提綱,跟著閉路電視學英語,跟著黑板上方的廣播喇叭學政治。儘管如此,大家都認真極了,沒有交頭接耳的,沒有走神睡覺的,只見手中的筆在迅速地記著、記著……在分校搭建的簡易板房中,一百多人擠在一起上大課,冬天在房子中間生起一個大爐子,讓人深刻體會到火烤胸前暖的意境。學生們每天走讀,早出晚歸,在水洩不通的公交車上擠到學校,放學後又擠回家。在分校沒有食堂的日子裡,分校的學生放學後吃遍了沿街的小吃店。沒有專門的清潔工,學生們自己打掃教室。儘管條件十分有限,卻沒有人有任何抱怨的情緒。步行半個多小時去月壇體育場上體育課,同樣興奮地打球、跑步。每天放學後,小小的圖書館門口都會有書包排的隊,學生們在等待著進館讀書的快樂。多學知識,豐富自己,鍛造本領,為祖國四化多添磚、多加瓦,這是當時很多學生真摯的想法。

1978級學生的年齡參差不齊,既有三十出頭的“大”學生,也有剛剛畢業於高中的應屆畢業生,既有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十幾年的老職工,也有剛踏入社會的學生娃。年齡大的有過插隊、進工廠、當兵等經歷,還有抱著孩子上大學的,每天早晨要先進幼兒園再進大學。年齡小的還不滿二十歲,是剛從高中畢業考入的。為了“對付”期末考試,學生們組織起幾個“互助組”,組長是學習好、有見解、善於言辭的好學生,圍著聽的是理解能力差些,學習勁頭小點的學生。組長一番深入淺出的講解,把枯燥的哲學、邏輯學講得出神入化。經過“互助組”幫助後,期末成績往往一下子能從“中”“差”水平,一躍取得“優”“良”成績。

老師來自四面八方,有來自人大的、來自師大的,還有來自北大的;有正式的、臨時的、代課的、實習的,還有從退休教師裡聘來的。經歷了十年浩劫重回講臺,再加上覺得自己是代表所在學校的教學水平,教師們教學很是熱情、投入。1978級的學生又是極其渴望學習、非常珍視所獲得的學習機會,學習態度十分積極、十分認真。沒有人因校舍的狹小而自卑,因設備的簡陋而抱怨,師生的共同願望營造出濃郁的學習氣氛和融洽的師生關係。學生們從心底裡尊重每一位老師,為老師準備好休息的椅子,打好開水,還用班費購買新產品“無塵板擦”,老師們非常感動。許多老師和學生成了朋友,參加學生的班會、聯歡會,和學生們一起春遊。

首屆招生後,之後四年內分校招收學生並不多。1979年,只有財政金融專業招收了42人;1980年,停招一年;1981年,科技檔案專業招收了一個班;1982年法學、文書檔案專業各招收了一個班;1983年後,法學、文書檔案管理、科技檔案管理和漢語言文學4個專業連續招收四年制本科學生。與此同時,分校也在努力建設自己的教師隊伍。1980年,調入一批以工農兵大學生為主的人員,其中有專任教師18名;1983年1月,從1978級畢業生中擇優留校一批學生作為專任教師,分校開始形成自己的專任教師隊伍,專任教師達到71人。但在1983年至1985年期間,這批留校的學生只擔任助教,主要任務是進修提高,人大的教師仍是分校教學工作的主體。

1980年11月17日,經北京市委決定,學校成立臨時黨委,任命顧炎為黨委書記,劉正業為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為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分校不斷在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上進行調整。1981年6月,根據市委教育部、市高教局和中國人民大學的意見,校臨時黨委研究,擬將學校辦成以文法類為主的文科大學,主要為首都培養政法、檔案、政治理論和機關文秘等方面的管理幹部,為此進行專業調整擬設法學、檔案、政治及中文四個系。學制為四年,每年招生250人左右,分校辦學規模定為1000人。1982年,北京市對大學分校進行調整。當年12月22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同意並轉發市委大學工作部和市高教局《關於大學分校調整和建設問題的請示報告》(京發〔1982〕60號)。按照文件精神,人大二分校繼續保留建制,定位為培養法律、檔案方面的專業人才,規模為800人。人大二分校開始調整專業設置。1983年2月,學校成立法律系、檔案系,建立基礎課和政治理論教研室,之後設置了法學、文書檔案、科技檔案、漢語言文學、行政管理專業及政治理論專修師資班。1984年,分校開始著手製定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大綱。

為改善辦學條件,分校於1979年成立食堂,操作間在臨時改建的僅30多平方米的低矮平房內,沒有餐廳,師生員工憑餐證就餐。1981年4月17日,北京市副市長白介夫來分校瞭解情況,併到附近的粉子衚衕12號原162中學校辦工廠視察。視察後,白副市長同意分校在此建立自行車棚。原162中學校辦廠廠址劃歸人大二分校。1982年,分校拆除了校園內原有舊平房,新建起一棟建築面積為7400平方米的教學樓。1984年3月,學校組成基建辦公室。因原有教學樓屬於危險樓房,分校於3月上報市規劃局劃定“紅線”,進行重建新校舍的設計,於5月獲市規劃局批准。8月,施工圖紙完成。9月,初步設計獲市計委、建委批准。重建新校舍的工作進入倒計時。分校暫時搬遷至在海淀區紅聯東村租借的校舍辦學。當年7月,組織全體教職工,利用假期完成了搬遷。1984年8月6日,開始拆除豐盛衚衕13號的舊校舍。12月13日,新教學樓破土動工。施工任務由房修一公司承擔,經過20個月的艱苦奮鬥,克服了擾民、施工地點狹小等數不勝數的困難,新教學樓在1986年8月底正式竣工交付使用。

「校址的故事」(二十三)|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分校

「校址的故事」(二十三)|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分校

1985年1月1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成立北京聯合大學的請示獲得教育部批覆,同意組建北京聯合大學。3月6日,按照市政府文件《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建立北京聯合大學的通知》(京政發〔1985〕38號),將調整後的12所大學分校組建成北京聯合大學,人大二分校為其中的一所大學分校,更名為北京聯合大學文法學院。1986年,文法學院遷回豐盛衚衕13號。後北京聯合大學校本部辦公地點曾設置在此,北京聯合大學文法學院與文理學院合併隨後搬離,北京聯合大學其他學院在此辦學。2014年前後,北京聯合大學用此處校址置換了北四環東路93號(現為北京聯合大學北四環校區東院,地址名稱變更為北四環東路97號)。現中直紀工委(全稱中央直屬機關紀律檢查工作委員會)的辦公地址位於此。

「校址的故事」(二十三)|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分校

「校址的故事」(二十三)|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分校

「校址的故事」(二十三)|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分校


[1]丹柿小院是老舍解放後的住宅,他從1950年4月搬入直至1966年8月去世,在這個院子裡生活了16年。這裡是他在北京居住時間最久的一處住宅,解放以後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在這個小院裡寫成的。老舍夫人為小院取名“丹柿小院”。1997年,老舍家屬有償將其捐獻給國家。1999年2月1日,老舍誕辰100週年前夕,老舍紀念館正式對社會開放。

[2]豐城侯李彬字質文,安徽鳳陽定遠人。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時,李彬任濟川衛指揮僉事。燕王朱棣起師南下時,李彬為前鋒,因轉戰有功,累遷右軍都督僉事,明永樂元年(1403年)被封為豐城侯。

資料文獻主要來源: ①《北京聯合大學志(1978~2000)》;②《心中的記憶——紀念北京聯合大學(大學分校)建校30週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