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武器,霰彈槍如何在工業領域大展身手?

不只是武器,霰弹枪如何在工业领域大展身手?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旋鈕工作室

監製: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作為現代霰彈槍領域的始創者,溫徹斯特公司的產品向來聞名於世:電影《終結者》系列中州長所使用的1887型槓桿霰彈槍、橫貫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乃至越南戰爭的1897型泵動式霰彈槍無一不是傳世的經典,其形象至今經久不衰。

但隨著彈匣式泵動霰彈槍以及半自動霰彈槍的興起,溫徹斯特公司的這些傳統霰彈槍生產線被迫削減規模,甚至是徹底關閉,這其中的原因不難說明:只有懷舊者才會鍾情於槓桿式霰彈槍,抑或是稍新潮一點的“塹壕清掃器”(M1897泵動式霰彈槍在一戰時期的別名),大多數客戶更傾向於外表更現代,人機工效和威力也都更強的新型霰彈類武器。

不只是武器,霰弹枪如何在工业领域大展身手?

圖為使用半自動霰彈槍進行訓練的美國陸軍。(來源:National Interest)

但對於浴火重生的溫徹斯特公司,乃至於霰彈槍這一個槍械大類而言,彈藥射速的增加乃至款式的變化並不能決定一切:因為打從很久很久以前,霰彈槍就已經不是單純的殺傷武器,它早在工業領域和勘探領域等不為人知的角落裡發光發熱了。

“窯爐槍”:鋼鐵行業的親密夥伴

對需要煅燒這一工序的鋼鐵和水泥行業而言,總有一個麻煩在工程師和工人們的腦袋上揮之不去:無論他們如何改良工序和窯爐本身的構成材質,窯爐內煅燒的材料總是會日積月累堆積到窯爐壁乃至其它關鍵位置上,而這些堆積物對窯爐的產出效率、產出物質量乃至窯爐本身的安全運行都構成了挑戰。

在工業革命的早期,窯爐工人們若想清理這些堆積物,就只能在停工停火後進入冷卻過的窯爐,使用大錘對窯爐內部表面的堆積物進行清理。這一過程不僅費時費力,更要令整條生產線暫時停工,損失甚大。

而在摸索這一問題解決方案的過程中,霰彈槍的出現和被使用可以說非常令人意外:在上個世紀30年代,使用8號鉛彈的霰彈槍就已經被應用在窯爐沉積物的清除處理當中,並能在窯爐和高爐不停工的前提下完成清理作業。

通常而言,即便是12號霰彈槍也能在50米外對輕微防護的人體造成致命打擊,而8號霰彈槍的裝藥和彈丸尺寸都要顯著大於前者,是什麼使得它能和窯爐和平共處呢?

不只是武器,霰弹枪如何在工业领域大展身手?

圖為雷明頓“MasterBlaster”工業霰彈槍,玻璃用於阻擋窯爐內的放射熱和可能的噴射物。(來源:Reminton Arms)

答案很簡單:本身窯爐形成物就異常堅硬,狀似岩石的結晶體還不是最難對付的一類——鍊鋼的高爐還會產生玻璃狀的酸性高爐渣,其凝結後的硬度絲毫不遜真正的混凝土。

而即便是再退一步,壁厚且堅實的高爐和窯爐本身就不懼怕霰彈的衝擊:在高溫運作時,其面臨的工況要比單純的霰彈擊打要惡劣得多,更何況霰彈的球狀彈丸本身不具備穿甲能力,應用在這裡可謂是天造地設。

當然,為適應工業生產的特定需求,現今市面上的“窯爐槍”已經和它的本家相去甚遠了。為了在窯爐專用的開口使用,它們一般都配有不可拆卸,但可調角度的固定架以確保射界;

笨重但有效的槍管熱護套以在數千度的高溫下保護槍管;手柄擊發,而不是扳機,以適應速度緩慢,但持續時間極長的射擊要求。

不得不說,這些改進非常有效:時至今日,在西方國家的工業生產領域,窯爐槍依舊相當活躍——即便有激光清潔系統等新手段出現,它們暫時也無法動搖窯爐槍的統治地位。

霰彈人工震源:弄懂地球的“小錘”

類似於通過拍西瓜知曉西瓜內部生長情況的“土辦法”,人類早在20世紀初就開始人工在地表製造地震波試圖尋找油田,這一嘗試在1921年的美國俄克拉荷馬首獲成功,隨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在近百年間,記錄地震波反射信號的手段從紙面到模擬再到數字,但震源的問題始終沒什麼變化:無外乎炸藥和鐵錘。

不只是武器,霰弹枪如何在工业领域大展身手?

圖為一臺典型的人工霰彈震源,圖中可見密集的地震波傳感器。(來源:PASSCAL Instrument Center)

而在實際的勘探當中,鐵錘往往顯得能量偏小。炸藥能量雖大,但不免干擾到精密的儀器。於是,在西方槍械管制較輕的國家,幾乎隨地可得的霰彈又成了極好的地震波來源:不同於傳統的霰彈槍,這類工具的底部會吸收掉霰彈的所有能量,並將其全部傳導到地下。

顯然,相較於傳統人工大錘,人工霰彈震源的能量可控,而外力揮舞的重力錘卻又無法在輕便性上與之媲美,粗獷而不易取得的炸藥更是相形見絀,難以阻止人工霰彈震源在全世界範圍科研領域的攻城掠地。

不只是武器,霰弹枪如何在工业领域大展身手?

精彩推薦

科普中國

軍事科技前沿微平臺

Military2016

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