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外交戰略浮出水面

莫迪外交战略浮出水面

這兩日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上,印度總理莫迪毫無疑問是位新人。不過,這絲毫未影響到外界對這位領導人的曝光度,反而為其提供了首次亮相重要國際場合的機會。上任近兩個月以來,不僅新興的中國、焦慮的日本以及世界第一大國美國都競相伸來了橄欖枝,如何平衡國際關係現實和國內、黨內的民族主義訴求,都在考驗著莫迪的外交藝術。

立足南亞 強化地區影響力

在莫迪的就職儀式上,不少人都注意到了一個細節:來自“宿敵”巴基斯坦的總理謝里夫破天荒地出現在現場,這是印巴分立以來首次有領導人出席對方領導人的就職儀式。此外,其他多位南亞國家領導人也出席了該儀式,這個國內政治議程轉化為莫迪的“外交處女秀”,凸顯出莫迪重振印度在南亞影響力的雄心。

莫迪不僅意欲在印巴關係上取得突破,而且也用活躍的出訪來打破南亞各國遭前總理辛格“冷遇”的局面:在就任以後的半個多月後,莫迪首訪不丹,並將在8月初訪問尼泊爾,這將是印度總理時隔17年之後再次訪尼,辛格在主政十年間未曾來訪。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何茂春對此評論稱,印度在南亞的影響力是任何國家都不能撼動的,莫迪的外交政策因而也是立足南亞,其與巴基斯坦的緩和正反映了莫迪的理性和智慧。

理性處理與日美等國關係

不過,莫迪首訪不丹無意中“冷”了日本外交官們的心。早在就職之前,日方便放出消息希望莫迪首次出訪選擇日本,莫迪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友情”也開始被炒作:在美國吊銷莫迪簽證後,日本則迎來莫迪兩次來訪,安倍也兩次與其會晤。此外,安倍在社交媒體推特上只關注了三個人,其一便是莫迪。不過,在莫迪選擇放棄7月初訪日之後,外界開始更加冷靜地看待莫迪所謂的“親日派”形象。

何茂春認為,“印度如果因為與日本合作而與中國對立,對其周邊安全、經濟發展都是不利的;而且,與中國關係改善不僅有必要也有可能性,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也釋放出了與印度加強合作的明確信號,這正是莫迪的外交藝術”。

“莫迪會對日友好,但不會對華強硬”,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副教授李小鹿認為,印度需要維持和平的外部環境,以集中精力解決國內問題,並借各方之力推動印度的國力發展。

李小鹿指出,印度素有大國之志,不滿足於稱雄南亞,希望自身的影響力拓展到東亞地區,這也是順應冷戰以來“多元合作”的時代潮流而為。

不僅是日本,來自法國、美國和英國的高官近日相繼抵達印度。而莫迪不僅未曾抱怨美國吊銷其簽證,而且主動與美握手言好,接受了9月訪美的邀請。

加強與中國的政經合作

就在莫迪接受訪美邀請不久後,《日本經濟新聞》14日援引印度政府相關人士的話報道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預計將於9月訪問印度,習近平很可能成為莫迪上臺後首個訪印的主要國家首腦。在莫迪與習近平15日首次會晤的節點上,這一消息引發外界對中印關係的多重猜想。

早在6月初中國外長王毅訪印時,有分析稱這是莫迪在向中國示好。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是金磚五國中當然的老大哥,而印度則處於從屬地位。何茂春對此評論說,金磚國家之間是基於平等、合作、互利的關係,沒有誰當老大、稱雄的問題,而是各有優勢。經濟增速高、市場廣闊,擁有一大批高素質的中產階層和廉價的勞動力,英語使用率高,軟件產業就是印度的優勢。

李小鹿認為,近年來,印政、軍等各界精英普遍認識到印中合作、而非對抗將給兩國帶來巨大的利益和光明的前景。因此,印各方表現出與中國合作的意願,甚至一些軍方鷹派都認識到兩國有眾多的戰略利益契合點,兩國攜手對雙方及廣大發展中國家意義重大。

民族主義者還是實用主義者

在近兩個月一系列的活動中,莫迪的外交戰略逐漸浮出水面,何茂春將之概括為“立足南亞、理性處理與日美等國關係、強化與新興經濟體的政治經濟合作”三個要點。而這三大要點體現了莫迪平衡大國關係的藝術,從深層角度看則考驗著其駕馭黨內和國內輿論的能力。

區別於國大黨,印度人民黨藉著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大潮而崛起。然而這一黨派傳統也對莫迪靈活處理周邊外交關係增加了難度。顯然,作為印度人民黨領袖的莫迪若要獲得黨內支持和議會支持,勢必要迎合或者至少不違拗其民族主義傾向。一些分析認為,莫迪將在印巴關係上強硬,並將“聯日製華”有其道理。

但另一方面,作為國家掌舵者的莫迪又要考慮到國際秩序的現實。如果黨派傳統不變,那莫迪將無法在印巴關係上打開突破口,並難以平復周邊其他國家對印度樹立南亞霸權的擔憂。而在近兩個月,莫迪已經用實際行動表明,他不論是在外交事務還是在國內議題上,都是一個革新者而非頑固派,是一個實用主義者而非簡單的民族主義者。

何茂春說,莫迪此前一些激進的民族主義言論為其獲得了不少選民的支持;但莫迪本人是個瞭解印度國情的務實改革派。莫迪毫無疑問會堅定捍衛印度的國家利益,但考慮到國際社會現實,他在對華關係上不會走得過激。

北京商報記者 韓哲 趙毅波/文 李烝/製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