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和潘金蓮歷史上確有其人

武大郎,原名武植,清河縣武家那村人。現在武家那村還有其墳墓。他生的身材高大,據小腿骨長度可以判斷出,武大郎大約在一米七八。他相貌不俗,也不是賣炊餅的,與《水滸傳》中描寫的形象完全兩樣。他自幼父母雙亡,但他聰明好學,知識淵博。大比之年,高中進士,任山東陽穀縣令。

武大郎和潘金蓮歷史上確有其人
武大郎和潘金蓮歷史上確有其人

武大郎的昔日同窗黃堂名落孫山後,不幸家中又著了大火。便去找武大郎去借錢。他來到陽穀縣一住半月,只是來的當天見了武大郎一面,便再也見不到了,因為武大郎一直忙於政務:興修水利。讓陽穀百姓趕上播種時節。黃堂以為武大郎是故意避而不見,所以一氣之下回了清河縣。一路上,他為洩私憤,於路邊道旁樹上,牆上寫了很多武大郎的壞話,如“武大郎攀槓子——上下夠不著。”等等。還畫了很多譏諷武大郎形象的圖畫。 回到家中,只見一座新蓋的房屋亮亮堂堂。黃堂一問妻子才知道,原來武大郎得知黃堂的遭遇後就派人送來銀錢,並幫著蓋好了房子。本想一切準備妥當後再告訴黃堂,可是……。黃堂懊悔不已,急忙趕回陽穀縣,把他一路所寫所畫的東西全部塗抹掉。誰知這些東西正好被施耐庵看到,並寫進了他那部千古傳誦的《水滸傳》中,流傳天下。

武大郎的妻子潘氏金蓮,是清河縣黃金莊人氏。是一名大家閨秀。武植一開始在潘家打工,為人老實、勤快,所以潘金蓮的父親把女兒許給了武植。(武植後代所述)經過施老先生的藝術加工,就變成了大家所熟知的潘金蓮。據說,解放初期,有隆堯劇團、河南墜子等說書的、唱戲的來黃金莊表演到潘金蓮時,被村民攆走。

武大郎和潘金蓮歷史上確有其人
武大郎和潘金蓮歷史上確有其人

本墓建在河北省清河縣武家那村南方,縣城東3公里處,路北方

武植,童時謂“大郎”;暮年尊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人,搬清河縣孔宋莊(現名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喪父與母祖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 ,中年中進士,官拜七品,與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曆歷滄桑,名節無端詆譭,古墓橫遭數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侑葺墓室清淙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2010年,施耐庵後人施勝辰來到清河縣武植古墓祠堂前,表達了歉意。對其緬懷

1992年冬,武家那村武氏族人挖掘了武大郎古墓。墓穴呈圓井型結構,是座懸棺墓,未發現遺物尚存。為緬懷先祖,武氏族人又對武大郎墓修葺一新,並於1996年,籌資修建穿廳、展室、圍牆、大門、甬道。在墓前修建碑樓,並撰寫碑文如下:

“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說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裔胄,後徙清河縣孔宋莊(現名武家那)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

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譭,古墓橫遭數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丙子年仲夏立)

武大郎墓,現已列入河北省清河縣文化景點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