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縣:600畝「旱地」變「水田」 走出糧食高產新方向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巖 通訊員 範燕彬

“沒想到俺第一年種水稻,長勢就這麼好!比起往年種玉米,效益翻番沒問題。”放眼大沙河兩岸進入收穫期的600畝稻田,修武縣五里源鄉大堤屯村種糧大戶袁小全難掩激動和喜悅。

10月17日,記者和袁小全一起,沿著大沙河邊走邊聊,兩岸稻浪滾滾,香飄四溢,收割機在稻田裡穿梭忙碌,行行稻穗轉眼變成金燦燦的稻穀。

“俺五里源過去就是‘魚米之鄉’,自古就有種植水稻的傳統。”隨手抓一把泥土,袁小全如數家珍,“你看,俺這兒的土是富硒土壤,俺這兒的山泉水質一級好,都非常適宜水稻生長。現在,縣裡給俺出了金點子,還在技術上扶持,種水稻的老傳統又回來了。”

旱地變水田,縣裡啥思路?修武縣農業局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黃玉蓮現場解讀說,修武土地並不多,卻是全國有名的糧食高產縣,曾連續7年創下19項全國糧食高產紀錄。

如何進一步提升農業產業和農產品的附加值,推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袁小全說,向農業供給側改革發力!

優質水稻成為糧食高產創新的新方向。 說起種水稻,袁小全很感慨。他經營的修武縣益源農林專業合作社有2000畝耕地。看著流經五里源鄉的大沙河水量充沛,完全可以解決種植水稻的灌溉用水問題,袁小全動了“活心思”。

聽到縣裡要打造優質水稻品牌,袁小全格外興奮,說幹就幹,請教專家,外出考察,投資60多萬元購置水稻種植機械,600畝麥田改稻田,一整套水稻生產管理和機械化種植技術也在摸索中越來越成熟。

五里源水稻和別的水稻有啥不一樣?綠色健康是品牌。不施化肥,不打化學農藥,施的都是有機肥和光碳核肥。還通過噴施葉面肥為水稻補硒,打造高附加值的富硒水稻。如今,註冊“雲臺金谷”商標的五里源水稻,還沒上市銷售就已經引起很多關注。

袁小全說:“俺合計著,明年要擴大種植規模,銷售渠道也得多樣化。好山好水好稻田,發展鄉村旅遊,俺鄉更多了一條發展路、脫貧路。老少爺們兒的心願就是讓五里源鄉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