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爭議的「不限量」:運營商整改「換湯不換藥」?

備受爭議的“不限量”:運營商整改“換湯不換藥”?

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曹煦|北京報道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8年第41期)

備受爭議的“不限量”:運營商整改“換湯不換藥”?

在政府監管和用戶投訴的雙重壓力下,紅極一時的“不限量套餐”日前被三大運營商全面叫停。此時距離其誕生僅一年有餘,取而代之的是“暢享套餐”等新名稱。

在流量經營的時代,被運營商寄予厚望的“不限量”果真不限量嗎?

備受爭議的“不限量”:“不限量”但“限速”;違反廣告法

近年來,隨著4G用戶的日趨飽和,以及愈演愈烈的價格戰,為了保有存量客戶和獲取增量客戶,運營商紛紛把目光投向了“不限量套餐”。

2017年2月24日,中國聯通在國內率先發布了全新的不限量套餐,名曰“冰激凌套餐”。該套餐包含398元和198元兩檔,398元檔是國內無限語音和無限流量套餐;198元檔包含每月1500分鐘國內語音和15GB的4G全國流量。事實上,這兩款套餐都是限量的,398元檔每月前40G是4G,198元檔前15G是4G,超出部分均降至3G網速,累計到100G則關閉上網功能。

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緊隨其後推出了不限量套餐。移動的“任我用套餐”分為188元和288元兩檔,分別提供12G和20G流量,超出後限速1Mbps(實際下載速度128kb/s),50G封頂;電信的“天翼不限量套餐”為199元每月,包含40G的4G流量,超出後降至3G速度,100G封頂。

電信業專家韓琳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不同運營商的套餐有著不同的“不限流量限速”,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制約單個用戶對於基站資源的過度佔用。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注意到,這些“限速”在運營商的宣傳推廣中其實都有備註,只不過放在不太顯眼的位置,加上字體太小,很多時候被用戶忽略。而運營商宣傳“不限量”套餐的重點卻放在“流量不限量”,沒有提及“限速”問題。

在此背景下,文字遊戲式的“不限量套餐”自然容易引發爭議。有網友投訴稱,自己辦理的不限量套餐還剩13G流量,但是因為整體使用流量超標而被斷網,“不限量”名不副實。

在北京,僅今年第二季度,北京市通信管理局便受理服務質量熱點問題521件,不限量套餐被限制網速的爭議有上升趨勢。對此,該局已規範各基礎運營企業的電信資費營銷行為。

受訪的多位北京移動用戶還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他們今年都接到過中國移動的客服電話,推銷一種“前三個月免費”的“不限量套餐”。“3個月到期後,我忘了這回事,移動也沒有給我關閉業務,第4個月就開始扣費了。”北京移動用戶王先生回憶稱。

事實上,對這種行為不滿的不僅僅是普通用戶,監管部門也對不限量套餐進行過多次警告。6月7日,工信部針對基礎電信企業不限量套餐隱藏限制條款等問題,提出明確要求:三大運營商要立即開展自查工作,規範不限量套餐的宣傳,不得誇大,對於限制性條款要標示醒目。對資費方案限制性條件以及有效期等注意事項,要履行提醒義務,不得片面誇大或混淆優惠幅度,確保用戶明明白白消費。

8月2日,中國消費者協會表示,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發現“無限量流量”廣告違反廣告法第4條、第28條規定,對消費者造成嚴重的消費誤導,責令停止。這是國內公開披露的首次因“無限量流量”套餐而發生的通告。起因是有湖南用戶投訴稱其高頻率地看到“無限流量”的宣傳,但當業務處理時,湖南移動、湖南聯通和湖南電信等3家運營商都違反了廣告承諾,並增加了“減速”或“停止流量使用”等限制。

運營商整改:“換湯不換藥”?

重重壓力下,三大運營商集體做出相應整改。更名之後的“不限量套餐”,開始以諸如“暢享套餐”這樣的名字示人。

10月12日,《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在北京市西城區的一家中國電信營業廳瞭解到,原價129元/月的不限量套餐產品已改叫“暢享套餐”,價格也近乎腰斬,目前促銷價第一年只要69元/月。該電信營業廳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暢享套餐還是使用20G後降速。”

中國移動也同樣對相關套餐進行了更名。10月13日,《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用手機登錄“北京移動”APP,此前訂購的“不限量套餐”名稱已改為“暢享不限量流量模組”。該APP在“暢享全國流量放心用”的宣傳頁面中特別註明“國內流量超過20GB限速”。

此外,《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近日在北京聯通的多家營業廳走訪時發現,關於不限量套餐的宣傳海報均已被撤下,隨之更新的也同樣是類似“暢享”字眼的全新套餐。

上述情況並非只發生在中國。隨著近年來全球主流電信市場陸續經歷了從3G向4G的網絡升級,數據流量的消費需求迅速上漲。美國、德國、印度的多家運營商都曾推出過“不限量套餐”,但結果因為網絡無法承受而叫停,因此對用戶都有限速要求。

或有借鑑意義的是,今年以來,美國電信巨頭AT&T不斷調整測試新的“不限量套餐”,不再侷限於單個用戶的單個套餐不限量,而是強調融合,希望藉此突破收入天花板,帶動業務增長。

無論套餐如何變換,“高速低價”依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用戶的主要訴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必須看到國內運營商在提升用戶滿意度上所做的努力。工信部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過去3年來,通過“提速不提價”、“流量不清零”、取消語音通話的長途和漫遊費等措施,中國寬帶用戶的單價下降了90%,移動通信用戶的單價下降了83.5%。另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中國寬帶發展白皮書》顯示,過去3年,運營商累計降費讓利超過1300億元。

網民們也開始有了更多的選擇餘地。北京的一位上班族高先生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自從套餐流量大幅提高後,他暫停了家裡的寬帶包年業務,“在家裡電腦本來就用得少,主要是手機,4G上網很快,偶爾用電腦時可以開手機熱點,算一算經濟賬還是這樣划算。”

而對於一些有特定需求的商務人士而言,各大運營商目前推出的互聯網套餐和日租卡套餐,可能比“不限量”套餐更合適。

在韓琳看來,“不限量套餐”問題折射的是用戶對於提速降費的要求和運營商營收增長之間的矛盾。“取消‘不限量套餐’的名稱,是運營商反思和自糾的良好嘗試。運營商能否真正設計出適合手機用戶的套餐產品,還要經過市場和時間的檢驗。”


請回到文章頂部,點擊右上方“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