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閱~《看見》

聆阅~《看见》

十年個人成長的告白,中國社會變遷的備忘錄

【聆閱NO.56】

主播:袁仔東

文字:柴靜

選自:《看見》

聆阅~《看见》
聆阅~《看见》

柴靜,山西臨汾人,1976年出生。

曾在湖南文藝廣播電臺主持“夜色溫柔”,在湖南衛視主持“新青年”。

2001年進入中央電視臺,先後在“時空連線”“新聞調查”“24小時”“面對面”等欄目擔任主持人與記者。

曾為央視一套專題節目《看見》主持人。

內容簡介

聆阅~《看见》

該書是柴靜央視十年曆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

十年前她被選擇成為國家電視臺新聞主播,卻因毫無經驗而遭遇挫敗,非典時期成為現場記者後,現實生活犬牙交錯的切膚之感,讓她一點一滴脫離外在與自我的束縛,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為寬廣與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間,非典、汶川地震、兩會報道、北京奧運……在每個重大事件現場,幾乎都能發現柴靜的身影,而如華南虎照、徵地等剛性的調查報道她也多有製作。在書中,她記錄下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為時代留下私人的註腳。一如既往,柴靜看見並記錄下新聞中給她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個人,每個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沒有人可以只是一個旁觀者,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書中記錄下的人與事,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Part1

聆阅~《看见》

陳虻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光學工程專業的,孫玉勝任命他當製片人時,他才三十出頭,部裡很多有資歷的紀錄片人,覺得他沒什麼電視經驗,有點抱臂旁觀。他上來就不客氣:“別以為你拿個機器盯著人家不關機就叫紀實,這叫跟腚。你的理性到場沒有?”

這話當然讓人不服氣,拿出一個片子讓他評價,陳虻看之前就說:“我跟你們打個賭,這個片子肯定沒有特寫。”

他們不信,一看果然沒有。

他說:“為什麼肯定沒有?因為攝影肯定不敢推特寫。為什麼不敢?因為他不知道推哪張臉。不知道怎麼判斷這個事兒,他怎麼推啊。推就是一次選擇。”

底下竊竊私語,意思是——你推一個看看?

他舉例子:“美國‘挑戰者號’升空爆炸,全世界有多少臺攝影機在場?但只有一位拿了獎,他拍的不是爆炸的瞬間,他轉過身來,拍的是人們驚恐的表情。誰都可以做選擇,區別在於你的選擇是不是有價值。”

Part2

聆阅~《看见》

他沒拍過什麼片子,說用不著以這個方式來證明自己可以當領導:“判斷一個運動鏡頭的好壞,不是看流不流暢,要看它為什麼運動。一個搖的鏡頭,不是搖得均不均勻,而是搖的動機是否深刻、準確。”他每年審的片子上千部,每次審片時,手邊一包七星煙,一包蘇打餅乾,十分鐘的片子要說一兩個小時,每次身後都圍一堆人。做片子的人當然都要辯解:“這個鏡頭沒拍到是因為當時機器沒電了”;“那個同期的聲音質量不行所以沒用”……

他就停下:“咱們先不談片子,先談怎麼聊天,否則這麼聊,我說出大天來,你也領會不了多少。”

膽子大點的人說:“聊天也不是光聽你的吧。”

他搖頭:“你不是在想我說的這個道理,你在想:‘我有我的道理。’這是排斥。這不是咱倆的關係問題,是你在社會生活中學習一種思維方式的問題。”

Part3

聆阅~《看见》

他有一點好,不管罵得多兇狠,“你認為對的,你就改。想不通,可以不改。我不是要告訴你怎麼改,我是要激發你自己改的慾望。”但你要投入了,他又要把你往外拉:“不要過於熱衷一樣東西,這東西已經不是它本身,變成了你的熱愛,而不是事件本身了。”

你點頭說對對。

他又來了:“你要聽懂了我的每一句話,你一定誤解了我的意思。”打擊得你啞口無言,他還要繼續說:“你別覺得這是丟人,要在這兒工作,你得養成一個心理,說任何事情,是為了其中的道理,而不是說你。我的話,變成你思維的動力就可以了。”

總之,沒人能討好他。但大家最怕的,是他審完片說“就這樣,合成吧”,那是他覺得這片子改不出來了。只能繼續求他:“再說說吧,再改改。”他嘆口氣,從頭再說。

審完片,姑娘們抹著眼淚從臺裡的一樹桃花下走過去,他去早沒人的食堂吃幾個饅頭炒個雞蛋,這就是每天的生活。

本期話題

陳虻不死,是因為柴靜從一開始進入央視,就是陳虻負責她的工作,指導柴靜如何做一個優秀的主持人。雖然陳虻人已經離開,但他對柴靜的影響,以及給柴靜帶來的很多工作上面的感悟都是無法磨滅的。

柴靜說,她以為她失去了他,但是沒有。

老師(陳虻是柴靜的導師)總是有一種力量,可以影響學生。即使離開,那種感覺不會走遠。

柴靜有陳虻這樣影響她一生的好老師,你呢?

聆阅~《看见》聆阅~《看见》

音頻 / 陽光廣播臺

編審 / 王心一

策劃 / 肖雅玲 謝靈玥 黃雯琪

▽往期精選

聆阅~《看见》聆阅~《看见》
聆阅~《看见》聆阅~《看见》
聆阅~《看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