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化工子行業景氣上行 ST公司表現不一

截至10月22日,數據顯示,在申萬一級化工行業中,目前已有22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三季度業績預告,披露進度達到7成。除1家公司業績不確定之外,預喜(包括續盈)企業達到163家,預喜比例為74.1%,在目前已經公佈業績預告的行業中居前。整體看,受環保約束和油價上漲等因素影響,在成本推動下行業景氣上行。細分領域景氣度出現一定分化,大煉化+化纖、煤化工、炭黑、MDI、有機硅、農藥等領域的公司業績增長強勁。

多個子行業表現亮眼

從淨利潤預計最大增幅看,93家公司業績同比增長50%以上,約佔目前已公佈業績預告的公司近一半;業績翻倍的公司有望達到43家。建新股份淨利潤預計增幅居前,預計同比增長達13倍。對於業績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公司表示,部分產品銷售價格提升。

農藥行業則受益於環保約束和海外需求的回升,新安股份、揚農化工和長青股份等公司業績普遍預計大幅度增長。其中,新安股份預計前三季度實現淨利潤約11.5億元-11.7億元,同比增長396%-405%。公司表示,業績大幅增長主要由於主營產品草甘膦和有機硅價格大幅增長。一位上市農藥行業上市公司高管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環保嚴約束下供給收縮是行業高景氣度的主要推動因素。隨著園區和配套設施升級要求不斷提升,行業正在進行一場洗牌。未來市場份額將越來越向更加規範的龍頭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集中,龍頭企業中長期市場前景樂觀。同時,近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走勢將促進出口業務。

民爆、化肥等子行業公司業績有所回升。需求增加、產品價格上漲是這些公司業績改善的主要因素。

油價上漲帶動煉化、化纖、MDI行業公司業績繼續改善,並使得煤化工等行業企業出現業績反轉。中國石化預計前三季度實現淨利593.73億元-600.73億元,增長54.7%-56.6%。公司上下游業務均得到明顯改善。此外,PTA產業鏈中民營巨頭業績增長強勁。恆力股份預計前三季度實現淨利潤約36.3億元,同比增長98%;恆逸石化預計淨利潤為22.01億元-24.01億元,同比增長62.91%-77.72%。數據顯示,2018年第三季度,滌綸產業鏈整體平均利潤為2865元/噸,同比及環比分別增長1732元/噸、1690元/噸。

ST公司表現不一

目前已有9家化工ST公司公佈業績預告。其中,由於主業回暖或重整等措施,*ST東南、*ST天化、*ST宜化三家公司扭虧為盈。而*ST三維、ST河化、ST輝豐和*ST南風的情況則不容樂觀。

*ST三維、ST河化、*ST南風預計前三季度虧損幅度分別為9000萬元-1.1億元、9500萬元-1億元和1.5億元-1.7億元。從這些公司業績預告看,普遍存在生產經營之外的問題,產品價格上漲也未能挽救業績。

此外,3家非ST公司預計前三季度業績續虧,全年業績壓力較大。

風神股份預計前三季度續虧。公司2017年年報和2018年半年報分別虧損4.75億元和9000萬元。若2018年繼續虧損,公司將披星戴帽。不過,公司表示,二季度以來,經營情況呈現向好趨勢,預測前三季度累計淨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虧損大幅度降低。寶莫股份2017年年底憑藉一筆股權轉讓收入,成功實現經營性扭虧。公司預計前三季度虧損約1940萬元-3235萬元,有所減虧,但四季度仍然面臨業績壓力。鹽湖股份預計前三季度虧損幅度超過10億元。主要由於新建項目尚未滿產。整體看,公司鉀肥和碳酸鋰業務穩中向好。多條主線值得關注

在原材料、油價以及運費價格上漲的情況下,不少公司業績增長呈現疲態和分化之勢,未來業績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

氯鹼行業公司2017年業績增速呈一騎絕塵之勢。但從目前相關公司業績預告看,受去年高基數和運輸、能源成本上漲影響,業績分化明顯。其中,金路集團、天原集團仍保持較高增速;而鴻達興業、中泰化學等公司業績增速大幅下降,部分公司存在業績同比下滑的可能。受新能源整車補貼退坡和行業競爭加劇影響,過去幾年業績保持高速增長的新能源電池產業鏈相關公司表現不佳,多氟多、天賜材料、滄州明珠等公司主營業務均不同程度下滑。

中銀國際研報指出,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龍頭企業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及更高盈利水平。結合子行業基本面與估值,建議中長期重點關注三個維度:PTA-滌綸產業鏈方面,在下游紡織服裝補庫、禁止進口洋垃圾廢棄塑料的背景下,行業需求有望提升,預計該產業鏈將延續高景氣,且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幾家企業大煉化項目預計將於2018年底陸續投產貢獻業績,屆時產業鏈各環節利潤水平將重新分配。供需格局持續向好的子行業主要包括農藥、染料、醋酸、橡膠助劑和MDI等。此外,進口替代概念的電子化學品、滌綸工業絲與簾子布等子行業龍頭企業值得關注。

申萬宏源(港股00218)分析師謝建斌認為,石油化工方面,看好擁有油氣資源的上游公司、油服行業以及一體化公司。同時,油價上漲有望帶來煤化工經濟性向好。此外,建議關注天然氣相關行業龍頭公司。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