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網紅老火車」駛出時代之變

新華社北京10月22日電 題:跨國“網紅老火車”駛出時代之變

記者吉寧、季小波

每週三的早上7時27分,K3次中俄國際列車從北京站緩緩發出,奔向7800公里之外的終點——莫斯科。

自1960年5月發出首列,58年來,每週三它都會從北京站駛出,穿越中國、蒙古國、俄羅斯的廣袤原野,抵達莫斯科。這趟旅途單程耗時131個小時,沿途停靠三個國家30多個車站,平均時速只有約60公里。

墨綠色的車皮、鮮豔的國徽、仍在工作的煤炭鍋爐、老式的風扇……中俄列車全列只有8節車廂,216個臥鋪席位,每週只發一趟列車。記者隨車採訪發現,與現在中國越來越普遍的高速動車組相比,這趟明顯“不合時宜”的列車總能勾起人們20世紀的火車記憶。

不過,在崇尚更舒適快捷出行的今天,這趟年近60歲的“綠皮車”卻因沿途風景再次受到熱捧,成了“網紅”列車。在很多旅遊網站上,乘坐過的旅客們貼給列車的標籤大都包括:碧波盪漾的貝加爾湖、蒼翠挺拔的白樺樹、廣袤無垠的大草原……

從北京發出的第3天,列車會在貝加爾湖畔運行5個多小時。坐在火車裡,深色的湖面就在眼前,打開窗戶就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溼氣,在陽光的照射下湖面波光粼粼,美不勝收。“斯柳笛揚卡站距離貝加爾湖只有幾十米遠的距離,前幾年在這站停車時間很長,只要一停車就有乘客衝下去游泳。”在中俄列車上工作了34年的孫國祥說。

澳大利亞遊客丹尼爾一家正在列車上為2歲的女兒慶祝生日。“我們在中國坐過各種各樣的火車,這趟車是最特別的,沿途的風景也特別美,可以給我們一種新的體驗。”丹尼爾說。

這趟“網紅”車也曾“落魄”了很長一段時間。20世紀90年代以前,這趟列車曾經非常紅火,外交人員、留學生、西方遊客是這趟車的主要乘客。國內鐵路運力緊張的時期,這趟列車還多次被抽調擔負境內列車客運業務。

然而隨著中國與俄羅斯經貿往來的增加,兩國之間的航班數量也越來越多,便捷的交通讓航空漸漸佔據了國際客運的主流。雖然中俄列車仍然忠實地在線路上奔馳著,但是漸漸趕不上時代的節奏,蕭條了下來,有的時候一趟車只有幾十個人,車廂數量也一減再減,從11節變成了8節。

幸運的是,2012年以後,以俄羅斯等國家為目的地的絲路旅遊越來越受到遊客歡迎,這條線路慢慢被人們重新“發現”。根據相關數據統計,2017年赴俄中國遊客量達到147萬人次,同比增長14.7%。

從幾個月的嬰兒,到80多歲的老人,各個年齡段的遊客再度出現在車廂裡。“現在出境遊越來越普遍,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後,車上的遊客佔了一大半,都是衝著風景來的,坐這趟車就感覺是在油畫裡穿行。”列車工作人員陳響說。

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貝加爾湖畔的斯柳笛揚卡,位於歐亞分界線上的葉卡捷琳堡……列車經過的每一個車站、每一座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人文、自然風貌,訴說著不一樣的風情。

“亞歐大陸分界線的石碑、貝加爾湖、蒙古大草原是乘客們必拍的景點。”陳響說。

孫國祥還記得,4年前,一個80多歲的老太太帶著女兒、外孫女搭乘這趟列車去俄羅斯旅遊,當列車開進俄羅斯境內時,老人家非常激動,不停地拍照。後來才得知這位老人是幾十年前的留蘇學生,闊別俄羅斯已經數十載。

穿過萬里林海、黃沙戈壁……58年來,這趟列車始終在7800公里的超長旅途上往返運送旅客。按往返雙向計算,自開行以來,這趟列車已走了4700萬公里,相當於繞著地球跑了1000多圈。

“58年了,這趟列車歷經了風風雨雨,不管遇到怎樣的情況,車沒有歇過。”與這趟列車同齡的孫國祥說,等中俄列車運行滿60年的時候,也將是他退休的日子。

“希望它永遠跑下去,帶著一車車的乘客一直跑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