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文化:大通古鎮美食文化系列故事

中秋小長假期間,應大通古鎮風景區管委會領導之邀,根據大通文史及相關資料,我受託為其蒐集、整理、加班創作了一個系列的大通美食文化故事,現發上來為大家中秋佳節樂呵一哈!


美食文化:大通古鎮美食文化系列故事


1.〖清炒江蝦〗

主料:河蝦、江蝦

輔料:青椒等

介紹:大通作為長江濱江的江南古鎮,境內水域面積廣大,魚、蝦、蟹等江鮮資源豐富,肉質鮮嫩、純白肥美的新鮮江蝦,經三次過水清洗,剔除蝦線、用鹽醃漬後,輔以配料,熱鍋熱油不斷翻炒直至金黃,最終出鍋裝盤,每一口都讓人直呼過癮。

美食故事:相傳,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曾路過大通,因聽接待官員說大通盛產江鮮,以味美鮮嫩聞名於世,於是乾隆皇帝在州縣官員的陪同下上洲巡視。那日乘船渡過鵲江抵達清字巷時已是中午,乾隆路過清字巷與三道街口時,看到巷口有位打著赤搏的碼頭工人正坐在門口喝酒,春凳上擺著三個菜:一碗青椒炒江蝦、一盤油爆花生米、一碟辣椒醬,看到那人旁若無人自顧自怡然自得地喝著老酒,乾隆很是羨慕,就上前與之閒聊。那人說他昨晚在江邊扳罾,扳的魚賣給前街商鋪了,這江蝦賣不上價也沒人買,就只好自己炒了下酒。乾隆看那青椒炒江蝦淺紅青白的品相與他津津有味地吃相,就問他“這江蝦這麼炒著,可好吃?”那人說“看樣子,你沒吃過江蝦,可好吃呢!”他邊說便拿出一雙乾淨筷子遞給乾隆,“不信,你嚐嚐!這熱鍋熱油翻炒金黃香脆的江蝦,可是人間真正的美味!我真不騙你。”見那人這麼一說,乾隆興之所致竟真地拿起筷子搛了兩隻江蝦品嚐了一下,連聲讚美“他說的不虛,真的美味可口!”

過後,乾隆盛讚江蝦美味就因此而廣為人知了。

美食文化:大通古鎮美食文化系列故事


2.〖美味魚雜〗

主料:魚鰾,魚籽,魚白

輔料:青椒,紅尖椒等

介紹:秉承對美食的敬畏之心,當地雖盛產魚鮮,當地人仍不浪費魚身的每部分,將魚鰾,魚籽,魚白等利用起來製成一道舌尖上的美味。

美食故事:因大通盛產魚蝦,所以在大通依靠長江及附近湖泊捕魚為生的漁民很多。在市場出賣長江或大湖捕獲的大魚時,為讓商家買回去燒煮方便,他們會將大魚剖開遲好,並將魚鰾、魚籽、魚腸、魚肚等魚雜帶回家餵鴨。身為長江水師提督的湘軍首領彭玉麟到大通巡視大通水師營時,他看到漁民竟將賣魚售後剩下的魚雜帶回家餵鴨,覺得有些可惜,忙招呼漁民不要餵鴨可紅燒著吃。可那漁民說大通這邊有的是江魚,平時連小魚小蝦都餵雞餵鴨,怎麼可能讓人吃這魚雜呢?一生清廉、節儉有著“雪帥”之稱的彭玉麟見此,便讓大通水師營的伙房從漁民處討來他們準備餵鴨的魚雜,將其遲好清洗乾淨,按他老家湖南人的燒法,用青椒、紅椒、生薑、蒜子等紅燒,沒想到還真是非常好吃。

於是,經大通水師營這一千多人在大通的一傳播,“紅燒魚雜”從此便成了大通本地一道名菜。

美食文化:大通古鎮美食文化系列故事


3.〖長江小雜魚〗

主料:雜魚

輔料:姜、蔥、紅尖椒等

介紹:大通臨江含湖、依山傍水,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這裡的魚鮮種類非常豐富!當地居民通常選用新鮮的小鯽魚、鰺條魚、翹嘴白、江昂丁魚等多種魚鮮混合燒製而成,大火燒開後改小火慢煮半個小時左右,大火收滷,將雜魚本身的鮮味散發到極致。

美食故事:大通有一個名門望族“佘氏家族”,曾在明代出過一個與湯顯祖齊名的文學家,他叫佘翹。其父是明嘉靖三十八年進士,官至廣東按察使,為正三品官員。因其家教甚嚴,佘翹一生不僅勤奮好學、著作頗豐,著有《量江記》等多部名作,也一直保持著節儉生活的好習慣。大通人說佘翹天性聰穎,四歲即能授書成誦。就是因為他一直喜歡吃魚,且多是吃小魚小蝦的緣故。其中就有大通人一直崇尚的“河水煮河魚”的清煮“長江小雜魚”,據說這道菜一直是他的最愛。

大通江鮮“長江小雜魚”好吃與吃魚會讓人變得聰明的說法也因此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美食文化:大通古鎮美食文化系列故事


4.〖瀾溪米餅〗

主料:農家自制鹹肉、糯米

輔料:小蔥等

介紹:菜香形美,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A、B、B2及鈣鐵磷等營養素,並具有動植物蛋白互補作用。

美食故事:大通美食“瀾溪米餅”流傳至今已有500多年了,在大通也被本地人稱為“陽明米餅”。說是明代大哲學家王守仁(字陽明,浙江餘姚人),在1506年武宗朱厚照即位後,因宦官劉瑾專權,許多正直人土遇禍。他也因此應詔入獄,在廷杖四十後,遠謫貴州龍場驛。在謫居貴州龍場驛時曾路過大通,因遇羊山磯風浪與陰雨天氣,王陽明因此在大通滯留多日,寫下眾多詩篇,其中以《泊舟大通》一詩影響較大。詩曰:“扁舟經月住林隈,謝得黃鶯日日來。兼有清泉堪洗耳,更多修竹好銜懷;諸生涉水攜詩卷,童子和雲掃石苔。獨奈華峰隔煙霧,時勞策杖上崔嵬。”在大通滯留期間,王陽明寫下了自己舟泊大通的時間和鶯囀林間的歡樂,與他受謫困厄時展現出的極自在的情態,活得很超脫;對現時黑暗政治的腐敗他雖很失望,但仍有著甘冒生命危險和閹黨作鬥爭的那份精神。

作為紹興人,王陽明一直保留著喜愛吃糯米食與喝黃酒的習慣。在他滯留大通時,大通本地餐館就想著法地製作糯米食給他吃。其中有家餐館用臘火腿和糯米飯製作的“瀾溪米餅”讓他十分喜愛,並因此推廣開來流傳至今,歷經500多年至今仍廣受食客喜愛。


美食文化:大通古鎮美食文化系列故事


5.〖德來蒸江蟹〗

主料:江蟹

輔料:姜、蒜等

介紹:大通臨江,以江蟹居多,與湖蟹相比,江蟹個頭大、肉質飽滿;含鈣高,這點從蟹殼硬度上便可發現,江蟹腳上長有許多鬃毛,抓力十足,很是有勁。選用新鮮江蟹清蒸,最大程度保留了江蟹的原汁原味。

美食故事:對於螃蟹來說,它最好吃的當是蟹黃,因此烹飪螃蟹就要注意保持它那鮮美至極的好味道。2017年9月,原《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二季的製片人劉碩、導演費牖明帶著美食文化紀錄片《尋味人間》攝製組專程來到銅陵大通古鎮,拍攝中華白姜、大通江蟹及其相關的美食文化紀錄片。拍攝結束,大通古鎮上的商戶伍德來專門為攝製組清蒸了十幾只純正野生的長江江蟹,讓他們一吃之後連聲驚歎“這大通長江江蟹,可是比我們當初拍的江蘇陽澄湖大閘蟹要好吃至少十倍以上啊!”

緊接著,《尋味人間》攝製組這一班人在影視圈那麼一宣傳,竟弄得所有來大通影視基地拍片的劇組都要吃這“德來蒸江蟹”,因其貨真價真,以致他們品嚐過後都為其美味所欽倒,隨著他們天南地北的拍片到處宣傳,一下子竟讓“大通長江蟹”的名頭越來越響,真正成為大通最響亮的招牌菜了。

美食文化:大通古鎮美食文化系列故事


6.〖手工魚丸〗

主料:青魚、蔥、姜、雞蛋

輔料:耗油,鹽、料酒等

介紹:利用傳統手工藝製作而成,不添加任何防腐劑。製作程序較複雜,採選新鮮的魚,用刀刮成魚蓉,然後在低溫狀態下絞成魚絞肉,再將魚絞肉用力捶打,魚肉裡的鹽溶性蛋白會重組成網狀結構,最後變成綿細而有光澤的魚漿。再將魚漿擠成球狀,下水煮成魚丸。這樣反覆精細製作的魚丸自然好吃。

美食故事:湘軍首領曾國藩於1853年到1861年間,曾統率湘軍與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九年間在大通連續打了八戰,無論是上游的安慶保衛戰,還是下游的天京(即現南京,當時被太平軍佔領後改名“天京”)保衛戰,他們都是在大通這個“長江在這裡拐彎,大海在這裡回頭”的軍事戰略重地打的。無論是早期的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還是後期的陳玉成、李秀成,曾國藩率領的湘軍都始終打不過太平軍。每次戰役過後都弄得鵲江兩岸到處都是湘軍潰敗後遺留下的兵士屍體,大通和悅洲上為此還專門為掩埋這些士兵的屍體設立了一個“大墳園”。在1858年那次,曾國藩與彭玉麟率領湘軍擬配合江南大營的清軍主力再次在大通合擊陳玉成的太平軍,鑑於此前幾次對太平軍的作戰都輸了,曾國藩便對此次作戰信心不足,有些憂心忡忡,大通樂陶園的大廚看到此景,便將漁民剛捕的長江大青魚的魚肉剖下,剔除魚刺,用菜刀的刀背將那大青魚的魚肉錘了許久,直至錘成肉泥,然後捏成魚丸,再用沸水走過,將其與新鮮小青菜、嫩豆腐腦一起製作了一道鮮美的湯菜,說是魚丸取“功德圓滿”之意,用小青菜一道做湯,就是寓意此戰會讓湘軍大獲全勝,讓曾中堂名留青史、功德圓滿。這一說法讓曾國藩心情大好,再細品這青菜魚丸湯就更讓他感到味美之極,連呼“滑嫩、味鮮、好吃!”

雖然過後曾國藩所率的湘軍又打了敗戰,但大通“手工魚丸”非常好吃的名氣卻傳開了。

美食文化:大通古鎮美食文化系列故事


7.〖大通獅子頭〗

主料:豬肉

輔料:澱粉等

介紹:肉丸形似獅頭而得名,從肉餡的配置、攪拌、搓圓再到油炸,每一道工序極其講究,用傳統的製作手法制作的紅燒獅子頭色澤亮麗,香氣四溢,入口即化。

美食故事:提到獅子頭,人們都會聯想到淮揚名菜“獅子頭”。其實大通名菜“獅子頭”,還真與淮揚名菜“獅子頭”有關聯。因乾隆皇帝曾多次去過揚州,特別愛吃那裡的淮揚名菜“獅子頭”。所以他那日下江南路過大通時,突然想起揚州“獅子頭”,就問陪他的池州知府,大通與揚州都在長江邊,是否也有揚州那麼好吃的“獅子頭”?知道皇帝想吃“獅子頭”,這池州知府立馬投其所好,說大通也有,味道並不比揚州遜色。說罷,他便讓銅陵知縣找大通餐館製作這“獅子頭”。結果在一大桌味美可口的江鮮當中,僅那麼一道豬肉製作的“獅子頭”,讓乾隆吃後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都說這大通江鮮味美好吃名不虛傳,我看這大通‘獅子頭’也不賴嘛?!”

於是,大通後來每年舉辦的長街宴上,從此就有了“大通獅子頭”的身影。


美食文化:大通古鎮美食文化系列故事


8.〖河豚燒粉絲〗

主料:河豚魚

輔料:粉絲等

介紹: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魚,長江三鮮之一,營養價值特別高,肉質也非常鮮美。

美食故事:對於河豚來說,在烹飪之前必須要去除河豚體中毒素。通常的做法是:先去掉河豚的嘴唇和鰭背,剝開河豚的皮(其皮富有韌性,口感獨特,可留下食用),再徹底清除其內臟。因為河豚有毒的部分主要是肝臟、卵巢和血液部分,因此其內臟不得有任何殘留(在去除內臟時還得注意不能把內臟弄破了,這樣就會讓可食用部分帶上毒素,影響食用);然後要再用水仔細沖洗去除殘留了內臟、淤血等河豚肉,過後要用水長時間浸泡去除河豚肉中的血液。

我們都知道,一般來說魚類死亡4~5小時內是最新鮮的,之後肉質就會變得僵硬,影響口感;而河豚則不一樣,它的肉質本來就緊實,死後24~36小時肉質才會軟化下來,因此這個時候食用才最好,才會口感最滑嫩。

大通“河豚燒粉絲”之所以有名,得感謝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他在與元末與另一位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友諒爭奪天下時,曾江西的鄱陽湖與大通之間打了三年曠日持久的戰爭。其間有一次,朱元璋與陳友諒在大通江面惡戰時不幸戰敗受傷,在戰敗逃跑時被大通河南嘴的漁民所救,昏迷後清醒了朱元璋當時非常氣餒,竟要救他的漁民燒一鍋河豚讓他吃死算了。其時,這位漁民家中正好有他兩天前清洗好浸泡水中的三條河豚,因河豚個頭太小分量不足,因此那位漁民就順手將家中的兩小把山芋粉絲一道放入鍋中,燒了個“河豚粉絲湯”。令朱元璋沒想到的是,這鍋“河豚粉絲湯”鮮香異常非常好吃,簡單就是人間非常難得的美味,讓他吃過後不僅沒死成,還讓他渾身變得更有勁了。

此後,為感念大通河南嘴漁民的救命之恩,朱元璋在登基後專門改“大通江”(即今青通河)下游為河南嘴七姓漁民專享的捕魚地“七姓河”,併為河南嘴漁民頒發了一個減免賦稅的“魚鱗冊”(現存安徽省圖書館),以示恩典。


美食文化:大通古鎮美食文化系列故事


9.〖風味龍蝦〗

主料:當地小龍蝦

輔料:蔥、姜、蒜、料酒等

介紹:調配的多種香料混合出濃烈香味,選用小龍蝦以文火細燉三五個小時,讓蝦尾充分吸收滷汁。經過烹製後的小龍蝦身通體橙紅,殼薄肉緊,蝦肉整、緊、彈、甜,鼻子靠近先聞一聞,然後嘬一口湯汁,咀嚼著紅裡透白緊實彈牙的蝦肉,最後不忘吮吸一下指頭的醬汁,妙哉!

美食故事:2017年5月下旬,浙江衛視大型綜藝真人秀欄目“漂亮的房子”攝製組來銅陵大通拍攝節目。攝製組在銅陵拍攝期間,由明星吳彥祖、馮德倫、唐藝昕、伊一、黃仁德、潘宥誠等大伽組成的“明星建築師天團”抽空來大通古鎮影視基地遊覽,不僅愛上這裡的美景,更愛這裡的江鮮美食,尤其是那道“風味龍蝦”令他們一行留下深刻影響,還讓餐館大廚介紹製作技法。大廚被他們弄得沒有辦法,只好和盤說出其烹飪方法:一是要有好的食材。即是精選長江中捕撈的野生龍蝦;二是要注意烹飪技巧。要在原鍋中留少許油,爆香蔥段和薑絲、蒜絲,再將龍蝦放入一起用大火翻炒,沿鍋邊噴入花雕酒,再加胡椒粉和清湯少許,蓋鍋蓋用炆火慢煮10至15分鐘,出鍋前再翻炒均勻即可。隨著這檔節目於2017年10月登陸浙江衛視播出後,這道菜也就隨著攝製組一班人的廣為傳播而大揚其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