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牛過蓢村——隱身於現代都市中的「世外桃源」

牛過蓢位於東莞茶山鎮。據史料記載,牛過蓢村建於南宋時期,村民歷代均是一個姓氏——麥,所以也有人稱這個地方叫“麥屋”。

「一村一史」·牛過蓢村——隱身於現代都市中的“世外桃源”

名字起源

牛過蓢的“蓢”字,跟“朗”同一個讀音,字典中解釋“蓢”字為地名中的輔助用字,並沒有實際意義,且較為生僻。據村民講,這個字代表牛的肚子,牛過蓢村,意思也就是牛肚子的那個部分。

相傳牛過蓢在南宋建村後的不久,鄰村來了兩位風水大師,是師傅帶著徒弟。師傅在查看了鄰村的風水後,掐指一算,脫口而出:此乃風水寶地,你看這裡大牛騎細牛,屢代出封侯啊。而徒弟卻跟師傅唱起了反調:師傅,你看錯了,那牛已經過蓢了,此地是大象騎細象,世代出和尚啊。徒弟指的牛已經過蓢的地方,大致位置就是今天的牛過蓢古村,其鄰村是牛頭,牛過蓢村是牛肚,處在牛過蓢村後的另一個小村,自然就是牛尾了。

「一村一史」·牛過蓢村——隱身於現代都市中的“世外桃源”

老建築 歷史記憶

麥氏宗祠是由麥氏八世祖雲濤、雲霖兄弟組織族人於元延祐三年(1316年)建造的,是村落中歷史最悠久、建築規模最大的宗祠。後經多次修葺,1997再修,建築面積300.58平方,是我國嶺南典型的三間兩廊合院式佈局,為三進三開間,面闊10.7米,進深26.5米。建築為磚木石混合結構,主體材料為青磚砌築牆體,建築內主要構架為抬梁與穿鬥混合式結構,硬山頂,灰塑龍舟脊,碌灰筒瓦。綠琉璃瓦當、滴水。其中主要支柱和門框、牆角均由紅砂岩雕琢而成。

「一村一史」·牛過蓢村——隱身於現代都市中的“世外桃源”

儀一麥公祠位於牛過蓢古村落21號右側,建於清光緒年間。座東向西,三開二進二廊一天井合院式佈局,面寬8.1米,進深17米。其結構和材料等都和麥氏宗祠一樣。

麥日桃故居位於牛過蓢古村落21號前,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光緒三十三年(1907)曾重修。座東向西,由書屋、住宅、碓房、兩側門樓、中間過道組成。佔地面積約203平方米。其中書屋、正堂總面寬16.3米,進深15.2米;碓房面寬6.6米,進深5米。其結構和材料等都和麥氏宗祠一樣。

「一村一史」·牛過蓢村——隱身於現代都市中的“世外桃源”

接龍門更樓位於牛過蓢古村東角,建於南明永曆三年(清順治六年,1649),該更樓具有防衛之功能。正面紅砂岩匾額陽刻“接龍門”,窗口上方書“文星顯”,內供土地公公、婆婆。更樓內有閣樓,木質樓梯通往樓上。西側牆體有一門,通往圍內。

西更樓位於牛過蓢古村之西,建於南明永曆三年(清順治六年,1649),該更樓具有防衛之功能。更樓座南向北。正面紅砂岩匾額陽刻“文明挹秀”,內供土地公公、婆婆。更樓內有閣樓,木質樓梯通往樓上。

「一村一史」·牛過蓢村——隱身於現代都市中的“世外桃源”

「一村一史」·牛過蓢村——隱身於現代都市中的“世外桃源”

八百年古樹 根植古村

村裡現存有33棵古樹,分別為高山榕、小葉榕、朴樹、橄欖、烏桕、南嶺酸棗等,最“年輕”109歲,年齡最大的則接近800歲,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古樹4棵,國家二級保護古樹3棵,國家三級保護古樹26棵。數百米的古樹群和翠竹相互掩映,並呈半圓形之勢環抱古村,蔚為壯觀,彷彿置身於明清時期的“世外桃源”中。

「一村一史」·牛過蓢村——隱身於現代都市中的“世外桃源”

鬆糕飄香

“茶山鬆糕,寮步笠帽”,東莞民謠唱出茶山美食—鬆糕。製作鬆糕時,村民會在林間樹下,用青磚搭起爐灶,在大鍋裡架起蒸架。傳統鬆糕製作的工序繁複,首先得用井水將糯米浸泡三個日夜,在糯米乾透前將其舂成粉,重複過篩至細膩,然後以花生、草果、砂糖等製作成餡,最後在蒸好的鬆糕正中印上一個紅色梅花點,白中帶紅,取其好意頭,以示吉利。

在風俗裡,每逢生日、滿月、嫁女等喜慶日子,都會送鬆糕給親友以表示慶賀。因為鬆糕與承高(指快高長大、事事順利、越來越好的意思)接近諧音,以取其好兆頭。同時,牛過蓢古村落每年也將舉辦鬆糕風味節,以傳承傳統風味。

「一村一史」·牛過蓢村——隱身於現代都市中的“世外桃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