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炮經銷商,如何逆襲成全球百強的超級企業?

一个老炮经销商,如何逆袭成全球百强的超级企业?

全球企業百強、美國90%醫院藥品及營養食品的供應商、《財富》榜上前20位……

盛名之下的卡地納健康集團,從“不性感”的經銷生意起步,完成了多次跨界轉型,成為美國醫療界“最會做服務的經銷商”。

一个老炮经销商,如何逆袭成全球百强的超级企业?

文 | 本刊記者 李垣諭

諾特伯特戴著頭盔面罩在橄欖球場上穿梭,遠處,隊友沃爾特正在被敵隊瘋狂追趕。混亂中,他敏捷地甩掉幾人,隨後向諾特伯特傳球。這位六旬老人在關鍵時刻表現得冷靜而果決,求勝欲強烈。

這一幕發生在2003年,諾特伯特剛剛摘掉美國光纖網絡服務公司的CEO頭銜,加入沃爾特麾下,成為卡地納健康的一員。這場球賽也讓他見到,美國第二大醫療服務集團的領袖沃爾特,與年齡不符的硬朗體魄與王者風範。

從食品經銷商到藥品經銷商,最後轉而成為醫療服務商,卡地納集團的每一次轉變,在沃爾特看來,或許都不會比一場橄欖球賽難。可實際上,在複雜且龐大的醫療體系中,卡地納健康能以藥品配送切入,自建生態,這並不簡單。

沃爾特是自信驕傲的勝者。2017年,卡地納健康在《財富》500強中的排名首次超越IBM,位居第14位。它的成功在提醒著大家:醫療行業需要被重新審視。

收購來的傳奇

華爾街的投資者對沃爾特又愛又恨。

隨著卡地納健康業務越做越大,買了股票的他們都從中分得了一杯羹;但沃爾特的不可把控,一味收購,又讓他們感到不安。即便他們不斷高喊:“沃爾特一味地進行併購,導致集團過於龐大、風險極高,未來不可期”,這位領袖也絲毫不為所動。

從一開始,沃爾特就是天生自信、果決的領導者。

1971年,美國掀起了食品運動,人們開始追求食物品類的多樣化與口味的豐富。彼時,沃爾特早已結束他在美國航空公司羅克韋爾的工作,並且完成了在哈佛商學院的學習,滿腹理論知識正無處可實踐,於是想在一路向好的食品銷售市場試水。

可機會在哪裡?在食品加工廠工作的父親,帶來一條消息:一家名為卡地納食品的公司願意接受收購。顯然,比起創業,收購一家現有的企業,發展更為容易。

當然,沃爾特也意識到,自己的不成熟或許會帶來一些經營風險,但這個“躺著賺錢”的好機會,絕不能錯失。美國食品銷售的幾家巨頭,明顯已經開始整合行業資源,準備“大撈一筆”,小玩家要是再不入場就來不及了。他用自己的堅持與果決,獲得了哈佛校友資金上的支持。收購卡地納,成為了他走向傳奇的第一步。

事實證明,食品銷售行業的整體形勢大好,卡地納食品公司穩步向前發展,更是在1983年成功上市。

正如他堅持借錢入場一樣,沃爾特退出食品銷售行業的果決也令人咋舌。

短短几年時間,食品銷售行業巨頭憑藉其資金與規模優勢,不斷擠壓卡地納食品公司的市場份額。沃爾特意識到,如果不找好應對措施,極有可能在不久之後被淘汰。

既然食品不好賣了,那就賣好賣的東西。

機會說來就來。在醫改和技術的推動下,美國醫藥行業增長迅速,新藥源源不斷地出現,需求端的熱情只漲不降。沃爾特更是發現了藥品和食品之間的共性——兩者都是剛需,銷售方法和倉儲環節也存在很多相似之處。於是,他“故技重施”,不斷收購合適的藥品公司,在卡地納食品的基礎上拓展藥品銷售業務。

同樣是從收購開始,這次打入全新領域,沃爾特可不想再受制於行業巨頭。所以在藥品銷售行業鮮有巨頭之時,他就立志要將規模做大,收購更多藥品公司,取得特殊藥物經營權,形成優勢先發制人。

1988年,沃爾特就徹底賣掉了食品業務,完全投入藥品銷售行業,成為了“一方霸主”。2年後,藥品銷售行業的巨頭之間開始進行橫向併購競爭,甚至開啟低價競爭模式。沃爾特再次先人一步,以收購美國醫療企業Medicine Shoppe為標誌,打入產業鏈上下游,完成縱向併購。他通過增加Medicine Shoppe的健康檢查、護理中心服務,把卡地納公司打造成了醫療集團,並改名為卡地納健康。

此後,卡地納健康維持高增長態勢,營業額平均年增長率達42%,成為了醫療健康服務行業的“傳奇大佬”。那些華爾街的投資人,早已捂著被打腫的臉,不好意思喊疼,也幾乎不再向沃爾特嗆聲了。

2016年,沃爾特從卡地納健康退休,進入百勝集團任職董事會主席。儘管這2年他幾乎沒在公眾前露面,但是百勝集團業績下滑頹勢在2016年就畫上了句號,轉而一路攀升。

時年74歲的沃爾特,究竟用了什麼方法讓百勝集團走出低谷?至少,在卡地納健康從藥品經銷商到醫療服務商的轉型中,可以窺見他對行業變化的敏銳度,高於常人。

上世紀80、90年代,美國醫院眾多,人人都搶著做醫院的生意。可惜大多數玩家都只會重複老一套銷售打法,除了賣藥賣器材,沒什麼新花樣。

同質化競爭嚴重的情況下,沃爾特開始著手製造新的優勢。為此,他買下了軟件公司Pyxis,優化卡地納的藥品配送系統,提高配送效率。

在買下Pyxis之前,沃爾特為了一探藥品配送系統的究竟,特意去了幾家大醫院“踩點”。在醫院,他注意到這麼一幕:醫院藥房的工作人員在清點藥品,準備運往別的地方。一打聽才知道,這些藥品要分配給周邊的小醫院、小藥房。

在美國,小醫院佔了整體醫院數量的大頭,通常共同依附於大醫院,由大醫院向它們的藥店輸送藥品,形成醫院聯盟。可當時Pyxis的藥品配送系統,只負責解決藥品從上游藥廠到大醫院之間的配送問題,並沒有注意到從大醫院將藥品分配到其他小醫院和藥店的配送環節,這讓大醫院成了大量藥品的倉庫和配送中心。

實際上,大醫院並沒有做藥品配送業務的經驗,也嫌它麻煩、耗費人力,所以大醫院在配送環節的工作並不到位,也給下游的小醫院帶來很多困擾。

在沃爾特看來,這些困擾它們的工作,不過是卡地納的日常工作。於是,他向醫院開出一劑良方:由卡地納提供藥房託管,藥品倉儲,藥品配送以及藥品管理系統,也就是外包醫院的所有後勤事務。

卡地納從此開始為醫院提供一整套完整服務,在這個過程中,沃爾特也力求精細化。為此,他收購了數據服務公司,統籌醫院的所有物資數據,通過大數據+配送系統這套組合拳,讓卡地納的服務更加周全。如果海邊的某家醫院即將經歷暴風雨,那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們將陷入斷電狀態,無法及時發出醫療物資的訂單需求。而卡地納可以做到實時關注當地的天氣,在暴風雨來臨前,將符合醫院標準的所有物資配送到位。

此外,卡地納還將二次利用這些數據,將它們反饋給醫療行業的上游藥廠,根據市場需求製藥,以減少藥品的浪費。

沃爾特從藥品配送環節切入,帶領卡地納成功轉型服務商,更是從此逆襲成為醫療產業鏈“鏈主”,形成了完整的核心生態優勢。進入21世紀後,卡地納的利潤甩出行業老二足足3倍。

“江山”易打不易守

如今,卡地納健康在全球22個國家共有5.3萬名員工,偌大的集團規模背後,是一套完整、系統的管理體系。

當然,這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上世紀60年代,沃爾特衝著高薪待遇,供職於美國航空羅克韋尓公司。公司內部的官僚主義和中心化管理,不僅讓整體效率低下,更是對員工產生了束縛,讓其逐漸失去活力與創新力。一年多後,沃爾特毅然辭職,“當時我就發誓,再也不要進這種無聊的大公司工作”。所以當沃爾特成為一名管理者時,他更為開放。

早在做藥品銷售時,沃爾特就實行“放權式”的去中心化管理。卡地納集團收購了俄亥俄州周邊的小經銷商企業後,沃爾特保留了他們原本的公司名,並把當地業務全權交付,卡地納集團僅在後方提供資源支持。這讓這些當地的“地頭蛇”保持了靈活性。

沃爾特還驕傲地稱呼他們為“王”——最大程度地給予了各地經銷商尊重與自由,畢竟這與當時人們口中的美國夢完全符合。當然,這也直接刺激他們迅速把卡地納的藥品銷售業績做到行業前列。

這種去中心化的管理風格,沃爾特一直保留到了醫療集團時代。當時來自美國各地的商業精英被他吸引而來,可是他們作為各個細分行業領頭羊,常各自為政,在集團內部很少互通氣。集團規模雖大,卻像一盤散沙。

卡地納健康集團還傳出過這樣的笑話:有員工進Medicine Shoppe消費時,甚至不知道它是自家集團下屬的公司。如果連員工都不知道,客戶又如何知曉?卡地納健康所謂的多元化服務,將只是“虛名”。

沃爾特意識到,儘管他希望卡地納能成為大型一站式醫療服務集團,但是子公司之間關聯度低,總體缺乏辨識度,這樣的多元化是偽多元化。於是他很快在內部宣佈,“為了讓客戶瞭解到我們所有業務,享受最好的服務,我們決定將所有品牌統一為卡地納健康”。同時,他開始打破內部的邊界,在各個子公司之間設立關鍵人,讓他們掌握集團所有公司的業務概況,而後做好整體連接。事實上,這也削減了一些不必要的、重複的成本。

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目標:提高整體業務效率與關聯度,為客戶提供更有價值的服務。沃爾特完成了管理上的系統化,其效果也不證自明。

從一家小食品公司到規模龐大的醫療集團,不論是轉型中的“打江山”還是管理時的“守江山”,其啟示意義都在於:在任何一個長久固定、看似完善的生態體系中,一定存在薄弱環節。誰先完成加固,就能在行業裡先人一步。

編 輯: 陳江婷 [email protected]

end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鏡像等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