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鬧天宮時爲何只有王靈官與孫悟空死磕?原諒我年輕時沒看懂

幼時看大鬧天宮,圖的是虛熱鬧,看的是戰鬥力。現在想起龍肝鳳髓蟠桃仙丹御液瓊漿滿地狼籍成了猴子食,還是有一陣陣心跳加速的快感,誰讓咱兒正(幸)義(災)凌(樂)然(禍)呢!

而西遊記翻多了,卻發現齊天大聖孫悟空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牛叉,大鬧天宮,區區一個無名小神就和他不分勝負陷入苦戰,西天取經,神佛座騎妖界大咖摧殘的他三尸神咋四處搬兵,數次差點喪了命。

大鬧天宮時為何只有王靈官與孫悟空死磕?原諒我年輕時沒看懂

猴子暴走了!孫大聖瘋了!

從八卦爐中跳出來的孫悟空,絕對是他武力值的巔峰,好似癲癇的白額虎,風狂的獨角龍。通俗的說就是孫大聖瘋了!猴子暴走了!

也難怪,足足七七四十九天的憋屈以及煙熏火燎的非人折磨,不爆發才怪呢!

大鬧天宮時為何只有王靈官與孫悟空死磕?原諒我年輕時沒看懂

即取耳中掣出如意棒,迎風幌一幌,碗來粗細,依然拿在手中,不分好歹,卻又大亂天宮,打得那九曜星閉門閉戶,四天王無影無形。這一番,那猴王不分上下,使鐵棒東打西敵,更無一神可擋。只打到通明殿裡,靈霄殿外。幸有佑聖真君的佐使王靈官執殿。他看大聖縱橫,掣金鞭近前擋住道:“潑猴何往!有吾在此,切莫猖狂!”這大聖不由分說,舉棒就打,那靈官鞭起相迎。兩個在靈霄殿前廝渾一處。

然而,萬萬沒有想,天庭仙班中仙名不見經傳的小神王靈官,僅憑一人之力就把齊天大聖擋在了靈霄殿外,大戰多時,不分勝負。

大鬧天宮時為何只有王靈官與孫悟空死磕?原諒我年輕時沒看懂

王靈官全尊稱為太乙雷神應化天尊,乃雷部三五火車雷公。他與雷部眾神均歸佑聖真君調遣,為佑聖真君佐使,而真武靈應佑聖真君乃北極四聖之一,排名第四,前三位是天蓬大元帥真君、天猷副元帥真君、翊聖保德儲慶真君。可以理解為,這王靈官只不過是天蓬的下屬而已。安天大會慶功宴時:“玉帝傳旨,即著雷部眾神,分頭請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極、九曜、十都、千真萬聖,來此赴會,同謝佛恩。” 這傳話跑腿的,又是王靈官等雷部眾神,王靈官在天庭體系裡,地位多卑微可見一斑。

大鬧天宮時為何只有王靈官與孫悟空死磕?原諒我年輕時沒看懂

仙界安保跑腿的就可以困住所謂的齊天大聖,說起來足足可以臊的孫猴子臉比屁股紅了。

許天師洩漏背後的玄機

並不是大鬧天宮全盛時期的孫猴子多厲害,而是天界的大多數神將星宿並沒有拿出真實力,都在敷衍了事。後來孫悟空為降伏青牛精而去天庭求助,天師許旌陽才道出了真相。

四大天師奉旨意,即出靈霄寶殿,對行者道:“大聖啊,玉帝寬恩,言天宮無神思凡,著你挑選幾員天將擒魔去哩。”行者低頭暗想道:“天上將不如老孫者多,勝似老孫者少。想我鬧天宮時,玉帝遣十萬天兵,布天羅地網,更不曾有一將敢與我比手。向後來,調了小聖二郎,方是我的對手。如今那怪物手段又強似老孫,卻怎麼得能夠取勝?”許旌陽道:“此一時,彼一時,大不同也。”

好一個此一時,彼一時。並非這五百年間,天界眾神知恥而後勇,發憤又圖強,而是許天師久在天庭掛職,自然熟悉天庭官場的潛規則。天庭的體制有多陳舊你知道嗎?三老與天地同壽,而玉帝修行一千七百五十劫,大多數天庭的崗位,從設立之初就沒更換過人選,何況神仙又不輕易會死,一個蘿蔔一個坑,根本沒有晉升空間。在這種體制下,大多數星宿神兵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什麼叫混吃等死,這些神仙比凡人演繹的到位。

大鬧天宮時為何只有王靈官與孫悟空死磕?原諒我年輕時沒看懂

在這種僵化體制下,為什麼王靈官卻又拼盡了全力呢?只因為“執殿”兩個字。王靈官的捨生忘死,恰恰紕漏了天庭體制的另一弊端,少恩而重罰。天蓬元帥調戲嫦娥,砸了兩千錘被貶下界;捲簾大將只因摔碎了琉璃盞,被打八百貶下界來,又教七日一次飛劍穿胸百餘下;二郎神之母因思凡下界匹配男郎就被壓在桃山之下;涇河龍王因為違背玉帝旨意,剋扣下雨點數,被處以斬刑。鳳仙郡郡侯只因推翻了齋天素供,就落得個披香殿重誓全郡大旱眾百姓險些全餓死。

孫悟空打入通明殿那天,正好是王靈官值班,如果他不全力迎戰,導致這個煞神闖入了靈霄殿,等待他的絕不對比他上司天蓬、同僚捲簾好多少。

大鬧天宮時為何只有王靈官與孫悟空死磕?原諒我年輕時沒看懂

天庭的水啊深又渾

天宮藏龍臥虎,牛人云集,只是水太深太渾了。

王靈官區區一個佐使,就已然這麼厲害,真讓人心驚!諸天星斗,各宿神王,隨便走出一個也能和孫悟空大戰三五十回合,二十八星宿中的奎木狼,下界後變成黃袍怪,可與孫悟空打鬥五十回合,天蓬下凡錯投豬胎,可和孫悟空從天明戰到黃昏。

年少時,齊天大聖好爭戰;

多年後,鬥戰勝佛常坐禪。

大鬧天宮時為何只有王靈官與孫悟空死磕?原諒我年輕時沒看懂

偶然回想起大鬧天宮時的情景,才發覺:脫口而出的那句“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到底多幼稚!甭說玉帝的寶座難以撼動,就連弼馬溫這個不入流的崗位,也是天庭的稀缺資源啊!

鬥戰勝佛在西天講課直播,最長吼的一句就是:我輕狂高傲懵懂無知只怪太年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