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哲學筆記-蘇菲的世界(3)希臘文化

希臘文化

我的哲學筆記-蘇菲的世界(3)希臘文化

從亞里士多德時期,即公元前4世紀時期到公元400年的一段時間。

雅典失去了統治者的地位, 部分由於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各地引發的政治動亂(亞里士多德曾做過大帝童年時的老師)。其征服的結果是,埃及、東方、與希臘文明得以結合。從此往後的近三百年的時間裡,希臘的文化和語言扮演主要角色, 這段時期被稱為希臘文化。標誌著新紀元的開始。公元前50年,羅馬的政治、軍事佔上風, 但其本身深受希臘文化的影響, 希臘的文化和哲學仍扮演重要角色。

希臘文化的特點是國與國, 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界限泯滅了。眾多宗教信仰交叉影響, 出現了“信仰的混合”。這一時期,充滿了宗教質疑、文化解體和悲觀主義。宗教信仰的共同特點是教導人們應該如何獲得救贖, 免於一死。這一時期的哲學也向救贖和平安方向發展。沒有再出現偉大的哲學家。科學也受不同文化的影響。科學、宗教、哲學混合形成了新的生命哲學, 致力於找尋人類的生死之道和人的倫理道德。重點有四個學派。

犬奴學派:

創建者是安提塞尼斯, 最著名的就是讓亞歷山大大帝走開別擋住陽光的戴奧貞尼斯。他們強調真正的人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環境的優勢之上,真正的幸福是減少物慾。人既不用擔心自己的生老病死, 也不要擔心別人的不幸而使自己痛苦。這個概念發展到今天成了對別人的真誠輕蔑不信, 對別人的痛苦無動於衷。

斯多葛派:

相信每個人都是宇宙的一部分,都是“小宇宙”,是大宇宙的一部分。相信人間自有公理;全體人類都受到神明律法的管轄。

除了否認個人和宇宙的區別外, 還否認精神與物質的衝突, 主張宇宙中只有一個大自然, 被稱為一元論。(與柏拉圖的二元論正好相反)。

強調民胞物與, 積極參加政治活動。多年後斯多葛學派的塞尼卡提出了“對人類而言, 人是神聖的”,成為人本主義的口號。人應該學會接受命運。那些不會感情用事的至今仍被稱為“斯多葛式的冷靜”。

我們看到,蘇格拉底關心人如何過著良好的生活。犬奴學派和斯多葛學派則是“人不能沉溺於物質上的享受”人應該忍受痛苦。

伊比鳩魯學派

-又被稱為花園哲學家

我的哲學筆記-蘇菲的世界(3)希臘文化

蘇格拉底地的學生阿瑞斯提普斯認為人生的目標就是要追求最高度的感官享受“人生至善之事乃是享樂”。“至惡之事乃是受苦”。伊比鳩魯將其思想發揚光大並結合德謨克里特斯的原子論。

他強調我們在考慮一個行動是否有樂趣時還要考慮它的副作用。比如,一次吃200塊的巧克力;在追求短暫快樂的同時,必須考慮是否有另外的方式可以獲得更大、更持久的快樂,比如不吃巧克力, 存起來買自行車。樂趣不一定非得是感官的享受, 還可以是與親朋在一起的樂趣。我們若要快樂, 還得遵循自我規範、節制、與平和等原則。

他用四種藥草來比喻他的學派:神不足懼,死不足憂;禍苦易忍,福樂易求。

他們不主張政治生活, 提倡離群索居。

新柏拉圖學派

重要人物是普羅汀。柏拉圖將宇宙分為原型世界和感官世界;強調人乃是二元的造物; 我們的身體像感官世界, 所有的事物由塵土構成, 靈魂不朽。

普羅汀則認為, 世界橫跨兩極,一端是上帝的神聖之光, 另一端則是完全的黑暗,接收不到任何來自上帝的光亮。但這個黑暗世界並不存在,只不過是缺乏亮光照射而已。靈魂受到神聖之光的照耀, 物質則位於並不真正存在的黑暗世界, 自然界的形式則微微受到神聖之光的照射。我們的靈魂是火花, 自然生物-如一朵花,一株草都可以見到這種光, 離上帝最遠的是泥土、水和石頭。他與柏拉圖不同之處在於,他主張萬物一體。

神秘主義

是一種與上帝或天地之心合二為一的體驗。許多宗教強調上帝和整個宇宙之間的差距,但在神秘主義者的體驗中,這種差距不存在。他們認為我們通常所稱的“我”事實上並不是真正的我, 有時在一霎那間, 我們可以體驗到一個更大的“我”的存在,這個我指的是上帝, 大自然或宇宙。我們所失去的是眼前的自我, 但自己變得更廣大,你就是宇宙。

“每一滴水流入海洋後, 就成為海洋。同樣的,當靈魂終於上升時, 則成為上帝。”通過淨化與啟蒙方能與上帝交流。包括簡樸的生活和練習打坐。

西方的神秘主義者強調的是他們見到的是一個人形的上帝, 儘管上帝存在於大自然和人的靈魂中, 但他也超越萬物之上。東方的神秘主義者則強調他們的神秘經驗是與上帝或天地之心的水乳交融的經驗。曾任印度總統的拉德哈克裡希南曾說:“你當愛鄰如己,因你的鄰人就是你, 你是在幻覺中才將他當成別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