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文物市場大調整,藏家的春天到了

2017年已成過去,2018年差不多過了半,古玩藝術品市場將會如何表現?

能否走出多年以來的低迷呢?

很多同行都懷著忐忑的心情期盼著藝術品收藏市場的快速反彈。

2018年文物市場大調整,藏家的春天到了

然而,筆者從整個經濟大環境,以及古玩藝術品市場自身發展規律看來,

2018年市場調整還將繼續,原因很簡單,就是還沒調整到位。

筆者始終認為,調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沒有到位的調整,就算有表而上的反彈也長久不了。

對中國藝術品市場這一項被激素催熟的事物,走向真正的成熟還需要時間。

2018年文物市場大調整,藏家的春天到了

根據國際研究機構的報告,從2000——2010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實際增長率是387%。

如此快速的增長,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消化、沉澱,大幅地下跌幾乎是無法避免的,

這在日本有前車之鑑: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人一度在國際上瘋狂購買藝術品。

而九十年代起,日本人又突然開始拋售他們收藏的藝術品,國際藝術品市場因此暴跌50%。

2018年文物市場大調整,藏家的春天到了

民間存在大量的文物這已是不爭的事實,這些民間的文物資源資產,如何有效利用、盤活也是廣大收藏家關心的話題。近些年來,文物藝術品資產化成為了民間收藏界的熱點話題,很多圈內人士高呼這是民間收藏的又一春天,部分機構也在試水資本化的模式。

2018年文物市場大調整,藏家的春天到了

但文物作為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蹟,它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精神的特殊載體,它是否合適成為商品化的價值等價物?這種過於商業化的行為,是否違背了文物背後精神文化價值的傳承?

另一方面,國內文物藝術品嚴重缺乏流通渠道,只有5%左右的文物藝術品能流通。通過打通文物藝術品的金融資產化渠道,帶來大量收藏家的藝術資產能夠流通,海量文物藝術品成為金融資產,這是否又是對盤活文物收藏市場,打通新的經濟模式、提升中國經濟活力的一劑良藥呢?或許這僅是利益機構炒作出的一種經濟泡沫呢?

2018年文物市場大調整,藏家的春天到了

在將藝術品資產化方面,響應國家政策讓文化活起來,珍寶齋藝術館藝術品交易平臺已經成為當仁不讓的先行者。據悉,珍寶齋藝術館國內唯一一家《中國太平洋保險承保指定單位》省級文化藝術品資產交易平臺,作為文化產業的要素市場,近年來創新性地將文化、互聯網、金融完美結合,將文化藝術品等線下實物與線上交易相結合,激活了傳統收藏品市場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