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易之略解

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周代的《周易》,並稱為三易。《連山》與《歸藏》長期亡佚,成為中華文化領域裡的千古之謎。有學者認為“三易”的名稱和它們各自的卦序以及卦序所要表達的內容有關。鄭玄在《易贊》中說:“《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絕。《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賈公彥疏:“《連山易》,其卦以純艮為首,艮為山,山上山下是名連山,雲氣出內(納)于山,故名易為《連山》。《歸藏易》以純坤為首,坤為地,故萬物莫不歸而藏於中,故名為《歸藏》也。”

三易之略解

“三易”為《連山》、《 歸藏》、《 周易》的合稱。《周禮·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關於“三易”,易學界普遍認為,《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分別形成於夏、商、週三代,其中《連山易》最早,《周易》最晚。《連山易》取象於流雲從連綿不絕的大山深處飄來,因此以上艮下艮的純艮卦為第一卦,艮為山,一座座山連在一起稱為連山。而《歸藏易》以純坤為首卦,坤象徵著地,萬物莫不歸藏於大地之巾,因此名為歸藏。而《周易》則是要表達易道包羅萬象、無所不備的意思。

三易之略解

《周禮》講:“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這是古代專門為皇家占卜用的三本卜筮之書,此為《易》之“三易之分”。《連山》、《歸藏》皆為先天之易,而《周易》則為後天易,《周易》以九、六為佔,而《連山》、《歸藏》以七、八為佔。《周易》佔其變者,《連山》、《歸藏》佔其不變者。”足以佐證。

《連山易》是以四季六氣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為吉凶判辨之座標,以三元九運為時空轉換。不同於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剋的客觀論來指導概念論的辯證方法。《連山易》是用古人對客觀世界的實體論、摸看論來定義萬物發展的自然法則,對以人為本的社會人類行為作了系統的規則並論證論述。在64個卦的宮變,象變中詳盡的應用訓詞、誥詞、象詞把《連山經易》及《歸藏》中理論體系的精髓忠實地描寫出來。

三易之略解

《歸藏》,傳統認為是商代的《易經》,魏晉以後已經失傳。《商易》以坤為首卦,故名為歸藏。相傳黃帝作《歸藏易》,有四千三百言。宋代家鉉翁稱:“歸藏之書作於黃帝。而六十甲子與先天六十四卦並行者,乃中天歸藏易也。”。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臺15號秦墓中出土了《歸藏》,稱為王家臺秦簡歸藏,重啟研究《歸藏》的熱潮。有人認為“秦簡《易佔》不僅是《歸藏》,更準確一點,應當是《歸藏》易中的《鄭母經》”

《周易》包括《經》《傳》兩大部分。《經》分為《上經》和《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這八卦重疊演變而來的。每 一卦由掛畫、標題、卦辭、爻辭組成。相傳八千年前的伏羲創造了八卦和六十四卦。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周文王重新演繹六十四卦卦序,彙集歷代口頭流傳的卦辭、爻辭,用文字記錄下來這就是《 易經》。四百多年後,孔子解釋和讚頌經文的文字,形成了《周易》的《 易傳》部分。《周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