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達人」安踏,突圍狂奔

新華網體育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 丁峰)近十年,受益於中國快速成長的消費市場,一批民營企業崛起壯大,安踏和小米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較小米創始人雷軍在個人微博上的高度活躍和恣意性情,8年發佈了8千多條微博,平均一日兩條,不遺餘力地推介小米各種產品。安踏體育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可謂低調許多,他最近一次個人微博更新,還是前年11月。

個人微博沉寂的這段時間,丁世忠帶領安踏在港股市場走出一波炫目的大牛行情,股價從11.8一路漲到最高48.8港元,市值一度曾達1310億港元。但伴隨今年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以及市場對安踏持續高增長的憂慮,安踏體育的股價也從年中高位開始下挫,截止22日收盤,市值約895億港元。

就在月前,冷清的國內併購市場曝出重磅新聞,安踏體育宣佈連同私募基金方源資本向芬蘭體育用品巨頭亞瑪芬(Amer Sports)發出初步收購意向,以每股40歐元的價格,總計46.6億歐元,用現金的方式收購後者的全部股份。在今年國內企業嚴守流動性,審慎投資的大趨勢下,丁世忠和安踏體育的驚人之舉令外界頗感意外。

兩家類PE的體育用品公司併購

北歐芬蘭,誕生了很多傳奇的跨國知名企業,比如曾經的手機王者——諾基亞,從一家小伐木造紙作坊起家,逐步向膠鞋、輪胎、電纜等領域擴展,最後以手機制造聞名於世。

亞瑪芬的發展歷程與諾基亞的傳奇相比也不遑多讓,是一種典型的外延式成長模式,從最初的菸草製造和分銷,逐步收購體育用品做運營,再剝離菸草業務,專注體育行業,成長為世界頂級的體育品牌運營管理公司。

經過多年對各國專業頂尖運動品牌的兼併,亞瑪芬目前旗下擁有薩洛蒙(Salomon)、始祖鳥(Arc’teryx)、阿托米克(Atomic)、頌拓(Suunto)等13個戶外、極限運動服飾、鞋履、配件品牌,同時擁有一家運動追蹤科技公司Sports Tracker,涵蓋領域包括自行車、滑雪、登山、棒球、網球、潛水等,品牌矩陣非常豐富,產品多定位專業運動人群和國際競技比賽,強調頂級、嚴謹、科技,單價往往上千人民幣。

在外界看來,作為體育戶外品牌的收購狂人,亞瑪芬更像3G資本這樣的PE公司(私募基金公司)。3G資本正是通過不停地併購整合和投後管理,打造出百威英博啤酒王國,攬獲漢堡王、卡夫亨氏等知名消費品牌,構建起全球最大的食品飲料集團。

與亞瑪芬相似,安踏也正是藉助收購斐樂(FILA)、迪桑特、可隆等一系列知名品牌,開啟買買買的模式,駛上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將李寧等一眾國內體育公司甩在了身後。

或許是雙方骨子裡都有著PE基因,或許都深諳併購對於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從目前的公開報道來看,亞瑪芬管理層團隊並未發出帶有牴觸的敵意言論。

亞瑪芬產品賣得貴,安踏也毫不吝嗇的高價收購,給出近4成的溢價,摺合人民幣371億元。於是,一個亞瑪芬遠遠超過李寧、特步、361度、探路者、三夫戶外5家國內體育用品公司的總市值。

財報顯示,近些年亞太地區已成為亞瑪芬增速最快的地區,營業收入從2013年2.72億歐元到2017年的 3.89億歐元,5年平均增速約為7%。亞太區中,增長最快的當屬中國區,過往兩年,基本保持著雙位數以上的增速增長。

根據亞瑪芬2018年的戰略,中國區已經是公司重點開拓的市場,2020年銷售目標在2億歐元。在中國,亞瑪芬主要以賣場、品牌直營店和電子商務為主要渠道。按照公司未來3年的規劃,直營渠道將作為亞瑪芬重點開拓的渠道之一,這與安踏目前的發展方向一致。如今薩洛蒙、始祖鳥等都已進駐天貓商城。

年初的全國體育產業發展大會上,丁世忠曾表示,消費者和需求都非常多元化,從專業體育到休閒體育,從戶外到冰雪再到各種專業個性化運動需求,一個品牌不可能滿足所有消費者的需求。“因此,安踏以多品牌、消費者全覆蓋、通道全覆蓋的佈局來滿足市場發展的需求,未來還會引入更多的優質品牌。”

現在看來,將亞瑪芬收入安踏囊中應是丁世忠早就謀劃已久的一步。但如何整合品牌,進而規劃未來整體發展方向,是投資者最為關心的。

冰雪和戶外或成未來發力點

和其他晉江系體育用品公司一樣,草根出身的安踏也是以運動鞋起家。

2015和2016兩年,丁世忠的新浪官微上談論話題最多的就是NBA巨星“湯神”克萊·湯普森,其次就是有著中國“跑神”之稱的陳盆濱,他們二人也都是安踏的運動鞋類代言人。

產品單一不利於公司壯大發展。自2007年上市以來,安踏就逐步調整此前鞋類佔比獨大的畸形結構,先後收購了斐樂(FILA)等品牌,目前服裝比重約為50%,鞋類約為46%,配飾約為3%。

但運動鞋服同時也是兩大體育用品巨頭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傳統領地。僅2018財年,耐克的鞋服就佔總營收的96%。年輕的國產運動品牌雖然性價比上佔優,但也只能是勉力保持住已有的市場份額。曾經紅極一時的德爾惠、喜得龍等品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黯然離場。

中信證券研究部通過走訪發現,耐克和阿迪達斯近年來始終在推進中國地區的渠道下沉策略,逐步搶佔低線城市的運動市場,獲得龐大年輕消費者的心理認同,目前三四線部分消費者已能接受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價位。雖然今年上半年營收仍舊保持高位增長,但嚴峻的形勢對於主品牌主攻三四線市場的安踏而言,護城河變淺,“城門”隱現危機。

在海外市場,安踏體育的國際化目標是未來10年內營收貢獻增至40%。但從2017年財報來看,超過95%的營收來自國內,僅在東南亞、東歐及中東市場有少量分銷業務,想要實現巨大的海外增幅目標,需要嘗試撬動耐克與阿迪達斯固若金湯的後花園——北美和歐洲市場,這樣的願景似乎遙不可及。

上述這一切也許能解釋,為何安踏上半年勢如破竹突破1300億港元市值後,突然掉頭下挫。

根據馬太效應,當企業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時,即便投資回報率相同,也能更輕易地比弱小的同行獲得更大的收益。如果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做大,那後者就要突圍,尋找新的發展領域。

還好,隨著國內全民健身意識的覺醒,龐大的白領階層參與路跑、騎行、登山等戶外健身運動的比例急劇攀升,加上北京冬奧愈發臨近,冰雪產業的興起,都給中國體育產業多元化發展注入更大的商業價值。

國內地產龍頭萬科對於主業相當執著,但發展冰雪運動產業,卻是難得的慷慨。在斥巨資打造的吉林松花湖滑雪場,出於對滑雪配套體驗的高要求,萬科從一開始就與亞瑪芬達成戰略合作,引進品牌雪具2500套。

卡賓滑雪副總裁於洋向記者表示,一個滑雪愛好者在他的運動進階之路上,至少需要三到四套雪具,而且越往上走,對雪具的質量要求越高,花費也越大。

根據亞瑪芬2018中報數據顯示,包含冬季器械、自行車、運動儀表的戶外運動產品佔總營收的60%。而歐洲和北美市場,那裡安踏主品牌很低的存在感,但卻是亞瑪芬的勢力範圍,貢獻了83.9%的營收。而這也是安踏看重亞瑪芬的關鍵所在。

著名投資人、IDG資本全球董事長熊曉鴿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及安踏收購亞瑪芬的看法,“這筆收購確實不菲,但也反映安踏看好冰雪運動產業在中國的發展前景。到今天,全世界參加冰雪運動也就一億人,如果加上國家提出的三億人參與冰雪,未來就是一個四億人的龐大消費市場。而我們是從一個較低的起點開始發展冰雪運動,基數小潛力大,從冰雪服裝到運動雪具,剛性需求和市場空間巨大。”

掌握體育高端研發迫在眉睫

“亞瑪芬對於安踏的重要性,除了加強安踏的多元品牌組合和全球銷售網絡外,更為重要的是,亞瑪芬旗下一眾品牌所擁有的頂尖體育科技,如果收購成功,將對安踏的整體研發實力提升有著推動作用。”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元欣告訴記者。

今年6月,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在中國政府採購網上發佈的自由式滑雪項目國家隊進口器材成交公告顯示,小到障礙追逐雪杖、護臂和護背,大到障礙追逐滑雪板、追逐頭盔、競技滑雪鞋,從頭到腳一身裝備都需要從國外進口。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雖然很多冰雪運動器材國內也能生產,但產品質量與國際雪聯認證的標準還是存在較大差距,所以只能尋求進口。而這樣的現象不僅僅存在於冬奧項目,像自行車、賽艇等夏季運動項目上,包括國家隊、省隊在內的專業團隊使用的裝備依然主要靠進口。

陳元欣說,我國體育高端製造與集成電路、動力工程等很多技術含量高的行業一樣,產品研發能力與國際頂尖公司相比,存在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差距。原因有很多,首先,過去市場需求整體不高,居民體育消費水平有限,企業難以持續在體育高科技方面投入,被迫轉型或者放棄高端體育製造;其次,受我國整體裝備製造業發展水平不高的限制,新材料、新技術應用等方面落後於國外,世界知名體育用品製造企業大多有40年至70年的歷史,而我國平均只有不到20年的歷史。無論是技術專利積澱,還是綜合配套能力都有著巨大鴻溝。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苟仲文兩會期間在新華網接受採訪時,一針見血指出,“體育產業要增強科技含量,通過科技來提升體育產業的增加值和產業內涵,光靠賣衣服、賣運動鞋是不行的。”

雖然近十年來,安踏研發支出逐年增加,2017年研發費用率約為5.7%,產品的科技含量有所提高,逐漸改變以傳統鞋服為主的行業標籤,但綜合研發實力還是遠遠落後於耐克和阿迪達斯等國際巨頭。

著名體育產業專家、首都體育學院校長鍾秉樞教授告訴記者,面對體育高端產業上的落後,國內體育用品公司可以採取彎道超車的策略,併購國際知名體育公司,引入他們的核心技術,進行消化和吸收,而這也是國內不少產業發展過程中所共同經歷的道路。

近日,從市場上傳來消息,安踏連同方源資本將向銀行尋求最少35億歐元的兩筆貸款,用於收購亞瑪芬,貸款期限預計5年左右。但此外,亞瑪芬目前債務高企,淨債務達8.2億歐元。等塵埃落定之後,這些都會對安踏的現金流和運營帶來極大考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