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保稅港區跨境電商蓬勃發展 1-8月交易額增長超1倍

記者從兩江新區獲悉,據重慶保稅港區近日公佈的《1-8月經濟指標數據》顯示,保稅港區實現跨境電商交易額19億元,同比增長162%,以菜鳥、唯品會、小紅書、網易等為首的區內重點企業正穩步放量。

記者瞭解到,重慶保稅港區構建起了日包裹處理能力達15萬單的地服系統,並已成功引進跨境電商平臺企業32家。目前,“保稅+跨境電商”模式吸引力逐步彰顯,以跨境電商“巨頭”為主引擎,帶動中小跨境電商企業集群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將進一步穩固。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保稅港區已佈局4條海關查驗線和西南地區第一條跨境電商專用自動化打包作業線,倉庫的硬件條件屬全國一流。同時物流效率也屬國內一流水平,可達到“全天候接單,24小時內發貨”。此外,更使用訂單管理和倉儲管理相結合的OMS系統,從前端對訂單進行分流,後端精準定位商品的方式,在實現高效發貨的同時嚴格控制發貨差錯率。在作業難度大的情況下,發貨準確率一直維持在99.98%的水平,遠低於行業平均差錯率,保證消費者在重慶發貨的訂單有良好的購物體驗。

作為全國第一家“水港+空港”一區雙核、內陸唯一的保稅港區,重慶保稅港區是全國進行貿易多元化試點的兩個海關特殊監管區之一,依託智能化升級,不斷提升跨境電商貨物出區效率,為港區內跨境電商業務放量創造優質環境,重慶保稅港區的政策和功能優勢正逐步顯現。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西部內陸腹地日益融入國際市場,而跨境電商產業通過網絡新技術,減小了內陸與沿海之間的地理差距。

重慶保稅港區以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窗口為目標,通過跨境電商產業,完善和提升了以倉庫、物流和信息平臺為核心的現代物流發展水平,結合其獨特的政策優勢、口岸優勢和兩江新區的核心區位優勢,將輻射和帶動整個內陸地區的商貿物流發展,成為內陸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招商,通過政策創新和功能拓展,重慶保稅港區集聚了國際國內人才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經過近10年克難攻堅,重點培育發展了加工、貿易、物流“三大產業”,初步建設成為輻射長江上游地區、西部地區和內陸地區重要的保稅加工基地、保稅物流基地和服務貿易聚集區。

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未來三至五年,是保稅港區搶抓機遇、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保稅港區將重點圍繞打造“一個窗口”,即打造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示範窗口,通過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搶抓中新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和重慶自貿試驗區建設機遇,依託兩江新區優勢資源,探索內陸地區擴大開放新模式。重點實施開放通道、口岸、平臺一體打造,開放主體、環境一體建設,探索打造內陸自由貿易港。

(記者 王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