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金融聲譽的應對淺析

常常會遇到一些同行的人士,發現如今的輿情越來越不好處理了。猶記得,各路專家對於國內聲譽的應對,各種特色、技巧方面的演講尚還在耳邊迴響,而不經意的,我們所面對的輿論環境卻早已是日新月異,所謂輕舟已過萬重山,再見已不再是原來的江湖了。

新常態下金融聲譽的應對淺析

想當年,尚未有互聯網的年代,不僅是銀行業,國內所有行業所面對的聲譽風險環境都處在一個刀耕火種的階段,基本以正面報道為主,考核的指標也多為正面新聞曝光率,可以將這段時期稱為1.0年代。而隨著媒體改制以及互聯網的普及,我們才真正擁有了一個初步市場化的媒體環境,也就開始有了聲譽風險的概念,例如:網絡論壇、博客,電臺、電視臺的曝光、維權類欄目,這些構成了2008年以前的聲譽風險2.0的時代。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流行,微博的興起,聲譽風險環境進入一個自媒體時代,可以稱為3.0時代。而今,微博沒落,微信一家獨大,聲譽風險可以說全面進入3.5時代。

新常態下金融聲譽的應對淺析

而更多的金融聲譽風險管理人員,所執行的管理手段,運用的技巧,大多數還停留在2.0時代,對於3.0初期的微博尚未拿出應對之策,更不用說如何面對3.5時代的問題,也就產生了更多專業人員不再專業的尷尬局面。

金融機構在應對聲譽風險事件時,雖然面對更為複雜的形勢,但是仍然可以通過抓大放小,壓縮廣告投放實現聲譽逆轉。套用戰國時期的思路,遠交近攻,對於媒體抓大放小,與實現良性循環的媒體繼續保持良好合作關係,逐步減少、停止與惡性循環媒體的合作,並將這塊結餘貼補前者,強強聯合,即便在出現問題時,也可以一切交給市場,讓市場佔有量去引導輿情的走向,不必面面俱到、疲於應付,是對金融聲譽最好的應對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