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沙溢和胡可的大兒子,和爸爸參加了《爸爸去哪兒4》,圈粉無數!
江湖人稱“東北沙仲基”!
安吉長得可愛帥氣是一方面,但他受到大家的喜愛更深層原因卻是他的個人魅力:聰明、獨立、穩重、細心、有擔當。懂事又貼心,在選房子的時候,沒選到好的房子還反倒安慰爸爸;
在照看弟弟時,細心周到, 弟弟摔倒了,扶起來後連忙給弟弟拍褲子;弟弟跑去玩玩具走丟,他滿市場找,終於找到弟弟時,不是責備,而是一個擁抱,每一幕都讓人感動。
許多網友發問,這樣一個懂事又貼心的孩子,到底是怎樣的父母才能教出來呢?沙溢胡可兩人又是怎樣教育孩子的?
胡可在微博上說了三個點:平等、體驗、自由。
保持童心,與孩子平等交流
喜劇演員出身的沙溢,是一個幽默樂觀,沒有太多道理要講的爸爸,和兒子的關係就像朋友一樣。在節目中,沙溢雖然也是急性子,但從來沒有強行要求過安吉要做些什麼,安吉不僅是性格好、會關懷別人,而且也有自己的性格,可以看得出家庭教育中對孩子個性的尊重。
保持一顆童心,放低姿態和孩子相處。這一點在《爸4》沙溢和安吉的相處模式上也能窺見一二,比如,安吉可以直呼沙溢名字,而沙溢則幽默的叫兒子:領導。
當兄弟倆發生摩擦時,胡可的態度是不插手,不偏袒,不干預。
儘量讓他們自己解決。只要不發生危險。一開始我也會干預,畢竟弟弟太小。後來發現干預會適得其反。他會覺得你們都在偏向弟弟。其實讓他們自己解決會更好。
讓孩子體驗更多 自己選擇興趣愛好
關於孩子選擇什麼樣的興趣班,兩口子也是難得的平常心。胡可主張給孩子豐富的體驗,在能力範圍內選擇最優質的教育環境。對孩子的興趣總是積極支持和鼓勵!安吉小小年紀就體驗很多不同的東西,踢足球、跆拳道、高爾夫、拳擊、騎馬、游泳、畫畫、做蛋糕……每一個看起來都有模有樣。
營造一個自由、互相尊重的家庭環境
沙溢、胡可夫妻倆的相處是甜而不膩,深情真摯,互相尊重 。在這樣的爸媽身邊平安快樂地成長著,耳濡目染,安吉很自然地成為一位善良懂事的孩子、有責任感的好哥哥。
《爸爸去哪兒4》某期節目中,安吉弟弟小魚兒成功上線,於是安吉變成了哥哥力max的宇宙小暖男。
安吉把弟弟“弄丟了”, 嚇壞了的安吉再次找到弟弟時,捧住弟弟的臉猛親一口,“你怎麼這麼笨啊”、“下次不要再亂跑了知道了沒有”,簡直暖哭了有木有!
弟弟小魚兒性格也超Man超大氣,摔倒幾次哼都不哼一聲,心裡也總是想著哥哥。
別人家的娃都是親爹抱著上山,安吉不光要自己走還要帶上弟弟。
弟弟小短腿捯飭不開,他就立馬回頭“哥哥來接你!”
弟弟摔倒了幫弟弟拍拍灰,顧不得自己的褲子也髒。
弟弟想爸爸了,安吉想著法兒安慰。
兄弟如此情深,便是父母最大的安慰了吧。
其實他自己也想爸爸,只是躲在一邊偷偷哭。
在第五季的《爸爸去哪兒》一期的節目中,上一季的沙溢父子三人又被再一次邀請了回來。安吉和小魚兒這對“鯽魚兄弟”又一次“萌翻”了所有喜歡他們的網友們。
這期節目中,男孩子們被安排去學武功。在花絮中,孩子們還沒到,安吉和小魚兒就自己先學習上了,哥哥在整理道具,弟弟就先去打沙袋。
但在弟弟去之前,小魚兒卻很禮貌的先問哥哥可不可以去,就連一傍的師父都誇獎小魚兒太懂禮貌了。看來,沙溢在教育孩子們方面,禮貌是放在第一位了,就算是兄弟之間,都必須以禮相待。
沙溢的小兒子,還是一貫的呆萌。打著沙袋還不忘記問師傅自己帥不帥,不過,他忘記了沙袋又撞回來了。
這撞回來的沙袋,直接把小魚兒給彈的飛了出去,網友們瞬間就笑噴了。連小魚兒自己都樂了。
這時,沙溢的大兒子安吉也收拾完了道具,過來和弟弟一起練習了。安吉畢竟是大孩子了,弟弟就擠不進去了,所以,就有點不開心了,委屈的離開了。
之後,委屈的小魚兒就跑了回來,一把抱住了沙袋,對著安吉說:你都不讓我打,我也不給你打了。
安吉真的很乖,聽完弟弟的話後,就跑開了,讓小魚兒去玩了,自己則站在邊上看著。
而師傅卻感覺安吉打的比弟弟好,所以讓安吉去教一下小魚兒怎麼打。安吉又非常的聽話,走到弟弟身邊,教弟弟如何才能擺好架勢。
不過,小魚兒卻誤會了哥哥的意思了,以為安吉又來和自己搶沙袋玩了。
誤會了安吉的小魚兒,扭頭再次委屈的離開了。
看著弟弟生氣了,安吉也沒心思玩了,一直看著小魚兒到底要跑哪裡去。師傅對著安吉說:你爸爸沙溢肯定教過你,做哥哥的有責任,要照顧和關心弟弟吧。
其實,在節目中,安吉一直是最照顧弟弟的,他也沒因為弟弟錯怪了自己而生氣。一直看著獨自走開的弟弟,就說明,平時沙溢沒少教他要關心弟弟。
果然,就像網友們猜測的一樣,沒多久安吉就過來安慰弟弟了。安吉對著小魚兒說到:你去打沙袋吧,我不打了,我練鐵砂掌。
不過,接下來小魚兒的舉動,卻讓網友們震驚了。原來,小魚兒發現自己誤會了哥哥,哥哥反過來又這麼體諒和照顧自己,小魚兒竟然向著哥哥做了個九十度的鞠躬,表示感謝。
才四歲大的小魚兒,竟然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歉意和感謝之情,而且還畢恭畢敬的向哥哥行了個大禮。這背後,肯定就是沙溢和胡可平時的良好教育所致的。
閱讀更多 崇文閣書院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