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港「倪家堡」

龍港“倪家堡”

文/餘作棟

(一)“倪家堡”簡述

“堡”是相對城而言的,是圍有土牆的城鎮或鄉村,是規模較小的土牆圍的民用防禦工事,和城相比,要簡陋和矮小得多,大一些的可臨時庇護一二百人,小的只能容納一二十人,分官方造與民間私造兩種。“倪家堡”,就是龍港新城社區管轄、以倪姓人家原先居住並命名以“堡”的一個地方。

“倪家堡”,現已分為“倪前”與“倪後”兩村。“倪後”近鄰新城社區北大垟、馬路下、陳處等村,而“倪前”則與錢庫鎮城區接攘,經濟發展更為迅速些,村內已有起鳳路、官祿路、永康路、建設路、環城北路等路網建設。倪家堡,人口不多,村民以“倪”姓為主,另有陳、王、戴、林、楊、黃等姓氏。

(二)“倪氏”探源——倪家堡“倪氏”始遷祖考究

倪姓始祖——邾友

倪姓,原是郳姓,出於邾姓,系邾挾後裔。楚宣王滅邾國,遷其居於郳,稱郳國。郳國的開國君主,為邾武公的次子友(一說名肥),其地在今山東滕縣東。郳被楚滅,友的子孫便“以國為氏',即郳氏。若干代後,為避仇,改郳為兒,尊邾友為始祖,是為郳友。

淵 源

倪姓源流與演變 倪姓由於沒有進入“中國一百個大姓”之列,致可供考證的史料匱乏,今據《尚友錄》、《元和姓纂》、《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和蒼南《倪氏宗譜》等記載,予以考證,以作拋磚引玉,求證於專家、學者。

倪姓,亦作郳姓、兒姓,源自邾(朱)姓。《尚友錄》雲:“邾武公封次子於郳,因氏。”又:“郳黎來之後,避仇改為兒氏,後改為倪氏。”《元和姓纂》雲:“邾武公封次子於郳,是為小邾。後失國,子孫為郳氏,避仇改為兒。郳城在東海。”《姓氏考略》雲:“倪氏即郳氏、兒氏,避仇改為兒,望出千乘。”《通志·氏族略》載:“倪氏即郳氏也,省文作兒。兒良(倪良),六國時人,見《呂氏春秋》。”

從以上可以看出,不論是郳氏,倪氏或兒氏,其源流出自邾氏。郳氏正是邾挾的後代。當傳至夷父顏時,因有功於周王室,周天子將其次子友別封為附庸,居於鄖。邾友屢從齊桓公“尊王攘夷”,而被周天子命為小邾子、小邾婁。因之郳國的開國君主為邾武公之次子友(一說名肥),其地在今山東滕縣東。郳被楚滅,友的子孫便皆“以國為氏”,從而開始了郳姓。若干代後,為避仇,改為兒。後改為倪。所以說,在2000多年前,倪氏和兒氏都出自郳氏。

倪家堡倪姓,始遷祖倪時嶽(1550—1615),系平陽縣坡南支裔倪則堯曾孫,倪常之孫,倪柱長子。約於明隆慶年間(1567~1572)由平陽縣坡南入遷來此定居。配董氏,生子三:如昉、如柏、如松。繁衍成族,後裔分居大漁小岙,舥艚大埠頭,炎亭,大漁南行街,錢庫街,龍港街和瑞安縣東門教場頭,溫州,上海等地。

龍港“倪家堡”

(三)天后宮——媽祖及其傳說

倪家堡天后宮,是供奉海神媽祖的場所。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這一信仰的主體據說是由真人真事演變而來的。考察媽祖的生平得知,這一信仰來自民間傳說。首先是傳說,然後是傳說的歷史化和神化,最後形成普遍的媽祖信仰。

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灣口,有一個美麗的島嶼叫湄洲島。島上有一座巍峨雄偉、金碧輝煌的廟宇,供奉著世界聞名的“海神”媽祖。

媽祖出生於仕宦之家,是福建晉代晉安郡王林祿的二十二世孫女。是當地的望族。她原名林默,媽祖父親林惟愨,母親王氏,二人多行善積德。一天晚上,王氏夢見觀音大士慈詳地對她說:“你家行善積德,今賜你一丸,服下當得慈濟之賜。”於是便懷了孕。到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將近分娩,見一道紅光,從西北射入室中,光輝奪目,香氣飄蕩,久久不散。又聽得四周隆隆作響,好似春雷轟鳴,地變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動,媽祖於是降生。因生得奇,甚為疼愛。她出生至滿月一聲不哭,因此,父親給她取名“默”。

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還通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不少礁石,在這海域裡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測吉凶,必會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

民間傳說

大海深不可測,風浪又無情,漁民出海頻頻遇險。年輕的林默練就一身好水性,又能駕船如飛,自願擔起海上救援任務,哪裡有呼救,那裡就出現海上女俠的身影,經她救起的漁民無數。傳說有一次,天黑了,狂風大作,黑浪滔天,海上的船隻無法進港,得訊後的林姑娘情急中將自己家的房屋點燃了,讓熊熊大火為船隻引航……

在一次海上救援中,女俠不幸遇難……消息傳來,鄉親們悲痛欲絕,誰都不信她真的沒了,更願意相信28歲的林默羽化昇天,成了海神,永遠護佑他們平安順利。媽祖——一代女神就這樣千百年來被人們傳頌著,從莆田到福建,到中國沿海,再到海外,至今已有28個國家和地區,6000多座廟宇供奉著她!從宋朝到大清,歷朝皇帝36次褒封她,從“夫人”到“天妃”、“天后”直至“天上聖母”。每年的春季媽祖誕生日,賢良港舉行祭祀慶典,參加的信眾數以萬計,盛況空前。“媽祖回孃家”的習俗和其他媽祖信俗一道,已列入聯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龍港“倪家堡”

龍港“倪家堡”

龍港“倪家堡”

龍港“倪家堡”

龍港“倪家堡”

(四)倪前“印象”

倪家堡,地處新城社區西南,可謂“偏而不僻”。近些年地方上經濟呈現多元化,頗具活力。譬如倪前村的印刷、包裝、箱包、不乾膠、無紡布等產業,成為家庭收入主要來源,由此村貌逐步煥新,環東橋兩側新建商品房林立,村民安居村中,樂於興業,儼然一派生機盎然的新農村建設印象。

龍港“倪家堡”

龍港“倪家堡”

龍港“倪家堡”

龍港“倪家堡”

龍港“倪家堡”

(五)倪後“古宅”

倪後村中有一民宅,歷史悠久,遺憾的是其主體倒塌,慶幸前門臺猶在:上面寫有橫批“閤家樂”,上聯是“門第春常在”,下聯是“人家慶有餘”,慶有餘,這三個字已然脫落。而後我查下這幅對聯的來源,則有個耐人尋味的古時故事。

上聯:向陽門第春常在

下聯:積善人家慶有餘

一天中午,佛印正在寺院,聽說蘇東坡要來,便將一條西湖魚洗淨剖開清蒸好。可他也有意想和蘇東坡開玩笑,一看旁邊有隻磬,就順手把魚扣在磬下面。

蘇東坡就座喝茶時,聞到陣陣魚香,又見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數了。因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種打擊樂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著,必有蹊蹺。於是故意長嘆一聲:“唉! ”

佛印素知蘇東坡性情開朗達觀,笑口常開,今天卻見他愁眉苦臉,好生納悶,就問道:“你今天為何愁眉不展,悶悶不樂啊?”

東坡回答道:“大和尚有所不知,早上我想寫副對聯,誰知剛寫好上聯,下聯卻怎麼也想不出來,故此心煩不已呀! ”

老和尚不知是計,心想:以你蘇東坡的文才都對不出來,這對聯一定是深奧難測了。便好奇地問道:“不知這上聯是什麼?可否說給我聽聽?”

蘇東坡連聲說:“可以,可以。這上聯是‘向陽門第春常在’。”佛印一聽,嗤一聲樂了,心想這種對聯家家戶戶都貼爛了,你蘇東坡卻來捉弄我。不知肚子裡又有什麼鬼花招。他也不動聲色地說:“我就來給你說出下聯,是‘積善人家慶有餘’吧! ”

蘇東坡忙稱讚道:“啊呀,高才高才,我是‘向陽門弟’,你是‘積善人家’;我是‘春常在’你是‘慶有餘’。喲!你的磬裡有魚啊!那就拿出來吃吧! ”

佛印這才明白,原來蘇東坡繞來繞去,就是為了這磬下面扣著的魚啊!

龍港“倪家堡”

(六)倪家堡之“戀”

截至今天,我走進江南垟不少的村村落落,探訪當地老者,尋找人文古蹟。橋,在我的心裡留下深深的印記,只可惜石板橋漸漸被水泥澆築橋替代,一如倪家堡的“起鳳大橋”,這座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的大橋承載村裡多少代人的記憶。

站在“倪家堡大橋”之上,唯見一條大河橫亙在我的面前,將“倪前”與“倪後”界限地那麼清晰,可這一片天空還是屬於倪家堡的天空,這裡的世界卻不像那個孩提時代的世界。曾經炊煙裊裊的村莊,停靠在大河邊的漁舟不再“唱晚”,漂零的水草搖曳過去多少唏噓不已的年月,兩岸的田野依舊在朝陽升起中綻放,在晚霞落幕下寂靜,可那些曾在此嬉皮跳躍著的少年,今又去向何方?!

(注:文中部分資料引自網絡)

龍港“倪家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