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鶴城英雄——留在鶴城人記憶中的人民藝術家王大化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關注一下,更多精彩等著你!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尋找鶴城英雄

留在鶴城人記憶中的人民藝術家王大化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70多年前在延安,王大化這個名字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能歌善舞,多才多藝,是抗日軍民心目中的明星。他認真實踐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提出的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為工農兵服務思想,率先擂響延安文藝運動的鑼鼓,為新歌劇創作開拓了道路。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在齊齊哈爾市的龍沙公園內,一片松柏之間,矗立著一座高大的花崗岩墓碑,碑的正面鐫刻著“人民藝術家王大化同志之墓”。著名作家柳青在《冰雪中悼大化》中寫到:“北滿凍結如鐵的土地裡長眠了一個優秀的革命家,一個充滿創造力的藝術家。他的必要可期的未來成就雖然隨著他的軀體入土了,但他的精神永垂不朽!”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70多年過去了,歌劇《白毛女》已經家喻戶曉,《白毛女》的創作者王大化的名字也留在鶴城人的記憶中。每當清明時節,人們總要在紀念碑前獻上鮮花,紀念犧牲在這片沃土上的年輕藝術家。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王大化(1919.5.16-1946.12.21),又名端木炎,青年人民藝術家,中國話劇演員、木刻家,山東濰坊市人。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王大化自幼聰慧,愛繪畫、愛唱歌、更愛木刻,酷嗜藝術。“九·一八”後,年輕的心靈,增添上無限的憂愁,多難的祖國,受屈辱的民族,何時能夠崛起自強呢?他把悲憤化為力量,拿起刻刀,將憤怒凝聚在刻刀上,刻出了他的第一套木刻作品:《吶喊》。

王大化參加了1942年延安的整風運動,對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提出的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理解深刻,行動積極。他首先深入到群眾中去,努力向群眾學習,和魯藝戲劇系的同學們一起,參加了對秧歌劇的改造。他勇敢地放下了名演員的架子,走上街頭、廣場,演出《擁軍花鼓》、《兄妹開荒》等秧歌劇。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1945年上半年,他又和賀敬之、舒強、丁毅等一道將河北“白毛仙姑”的故事編成歌劇《白毛女》,並擔任導演。《白毛女》在中央黨校會堂為全體“七大”代表演出時,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都去觀看。戲演完後,周恩來握著王大化的手說:“這個戲表現了廣大勞苦農民的命運和反抗,很感人,你們走在時間的前面了。”

王大化在東北還參加創作和導演了話劇《祖國的土地》、《我們的鄉村》、秧歌劇《大特務》;改編了秧歌劇《血淚仇》;導演了活報劇《東北人民大翻身》,話劇《合流》、《把眼光放遠點》,並在這些劇目中扮演、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他還擔任過《黃河大合唱》以及其他歌曲的獨唱和領唱;輔導各地的文藝活動,還組織了戲劇,音樂講座,親自講課,親自編書;寫宣傳文章等……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1946年12月18日,王大化在齊齊哈爾市演完最後一場《兄妹開荒》。第二天一早,冒著零下40度的嚴寒,王大化率領創作小組赴訥河農村蒐集素材。他們先乘火車到寧年縣,後改坐商業部門運棉布的大卡車趕往農村。路上車子突然震動,王大化從車上甩了出去,跌在凍得像鋼板一樣硬的土地上,當場昏迷不醒。12月21日下午7時50分,顏一煙和同事陪王大化度過了他27歲人生的最後一刻。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王大化犧牲後,新華社發了電訊訃告,各解放區文藝界都召開了追悼大會;各報刊雜誌都出版了專刊和專題悼念文章;經毛主席批示授以最高的榮譽稱號——“人民藝術家”。安葬在齊齊哈爾龍沙公園,由東北局宣傳部長凱豐親筆書寫“人民的藝術家王大化同志之墓”,建基立碑,碑高二米有餘,由時任黑龍江省主席閻寶航代東北文工團全體同志親撰碑文,長春市委書記朱光書寫,鐫刻於碑陰。

點擊閱讀原文欣賞H5作品留在鶴城人記憶中的人民藝術家王大化

審核:高山

合作微信:gaoshan0304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