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看起來不合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不合群是表面孤獨,合群了才是內心孤獨。” ——劉同

那些看起來不合群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01

十二年的寒窗苦讀,尤其是高三這種高強度,壓得喘不過氣的日子,讓莘莘學子對象徵著自由和快樂的大學充滿了無限的憧憬。

於是,剛上大學,很多人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開始放飛自我,毫無約束。

“上課?上它幹嘛?翹唄!”

“參加志願者協會?不去不去,那是個撿垃圾的活兒,還不如宅宿舍舒服。”

“哥們,今天幫我帶個豬腳飯,我玩遊戲就不出去了。”

這樣子的情境,你會覺得在大學裡很普遍。有時候,別人的三言兩語,便使我們在潛移默化之中成為了同流之人,似乎不這麼做的話,會被當做怪人而遭人排斥。

然而,總會有那麼一股清流,他們有著自己的奮鬥目標,不說閒話,默默無聞地堅守自己內心的一片淨土,卻不為人所理解。

於是,這一類人,在大學這種集體主義比較強的環境裡面,無形之中,就被貼上一個不合群的標籤。

那些看起來不合群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02

我一個大學舍友,小Z,就是這樣一個人。起初,我們剛開學那會,宿舍四個人經常一起吃飯,一起上課,一起回宿舍。每天晚上的臥談會,聊的話題滿滿都是我們對大學生活的遐想和嚮往。

原本以為,我們四個人會一直這麼團結下去,天長地久。後來,我們被隨心所欲的大學生活衝昏了頭腦。

從一開始強撐著精神上課,到明目張膽地睡覺和玩手機,我們的座位從教室前排慢慢挪到了最後一排。

唯獨小Z,一直坐前排,每次坐得像根堅挺的柱子一樣,認真地做筆記,積極回答問題。

後來,我們開始翹課,每次課上到一半,我們便溜回宿舍,或者是去小吃街聚餐。

然而小Z,即使上完課,也留在教室裡學習,等到飯點才去學校食堂吃飯。

結果,可想而知,小Z的生活軌跡,就像被火車的道岔推到另一側,和我們這些只願意處於舒適區的人,交錯開來。

於是,我們開始對小Z產生了排斥。我們的微信群,由原來的F4,從此多了個三人行。當我們在玩遊戲開黑,消磨時間時,小Z卻每天在泡圖書館,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

那些看起來不合群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03

有一天,我實在忍不住了,於是問小Z:“你幹嘛這麼拼命學習,跟著大夥一起玩不好嗎?別人都在說你不合群。”

小Z神色自若,彷彿這一切與他無關,在我的軟磨硬泡下,才坦白了他的想法。

原來,他家裡的經濟並不寬裕,自己的學費是父母辛辛苦苦打工掙的,他想在期末考個好的分數,拿到學校的獎學金。

“抱歉,我的人生沒辦法像你們這樣揮霍,如果你們覺得我不合群,也無所謂。”他丟下了最後一句話,匆匆趕回圖書館去了。

那一刻,他的形象在我心裡突然高大了起來,內心深處的某個地方像是被震塌了一樣,久久無法平靜下來。

原本以為,只要隨波逐流,我們就能獲得他人的認可,更好地融入集體。

其實,我們只不過是他人身後的影子,一直在為他人而活,因為一兩句話就盲目跟從,卻迷失了自己前進的方向。

我們太在意他人異樣的目光,害怕被貼上不合群的標籤,以至於畏手畏腳,不敢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我們擁擠在人群中,看到的是人頭攢動裡的日出,卻忽略了自己喜歡的,其實是獨自一人仰望星空的自由和暢快。

有些人只擁吻影子,於是只擁有幸福的幻影。 ——莎士比亞

那些看起來不合群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04

後來,小Z在大學參加了藝術團,每一場大型節目的主持都有他帥氣的身影。同時他也是乒乓球隊的隊長,在比賽中帶領著隊友馳騁球場,意氣風發。

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年年拿到大學的勵志獎學金,畢業後,收到重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開始了走南闖北的研究生生涯。

其實,他並沒有不合群,只是他合的是優秀的群。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選擇了頹廢和墮落,我們只是抱成一團的井底之蛙,殊不知天上的鳥兒,也有翱翔的同伴。

所以,不管怎麼樣,我們都應該做自己人生的掌舵人,做選擇的時候都應該跟隨著自己的心走,不要成為他人的跟屁蟲。

沒有人會一直陪你坐到終點站,該說再見的時候就不要猶豫不決。有些路即使再難走,也必須一個人摸索前進。經歷了孤獨,我們才懂得什麼是成長。

“世界太大,人會迷路。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徐大樂《一個人的朝聖》

大學,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你可以在這裡嚐盡人間百態,感受到人情冷暖。勤奮的人在努力拼搏,也有懶惰的人在醉生夢死。至於想做哪種人,全憑你自己。

我認為,每一個上得了大學的人,不論智商高低,學校好壞,起碼作為一個思維健全的成年人,在十字路口前,要有自己的選擇,並且學會對自己負責。

以上,共勉。

那些看起來不合群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