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么——南宋義軍首領

楊么是南宋義軍首領,幼時讀私塾2年,輟學後在商船上傭工餬口。南宋初,鐘相起事,楊么為首領之一。鐘相死後,他與夏誠、黃佐、周倫、楊欽等率其中餘部,利用河湖港汊,設立營寨,堅持戰鬥。後戰敗身死。《後水滸傳》一書當中說他是宋江轉世。

楊么——南宋義軍首領

南宋建炎四年(1130)二月,從鐘相起義,因其在義軍諸首領中年齡最幼,土語謂幼為么,故呼楊么。

三月,鐘相犧牲。楊么聯絡龍陽之夏誠、楊欽、楊廣及慈利陳寓信、松滋李合戎、澧陽英宣等數十名首領,繼舉義旗,集結8萬起義將士,伐木為船,壘土成寨,堅持戰鬥。沿湖一帶,寨柵林立,風帆櫛次,農民軍聲威復振。

楊么——南宋義軍首領

是年6月,南宋王朝委程昌寓為鼎、澧州鎮撫使、兼鼎州知府,鎮壓楊么起義軍,被截擊,僅以身免。紹興元年(1131)正月,義軍再敗程昌寓,繳獲官軍車船及督料匠手高宣,併為所用,在各水寨大造車船。戰船高兩三層樓,可容納近千人。艙內裝車輪,踏車擊水,往來飛快。又設拍竿,長10餘丈,上放巨石,下安轆轤,頂繫繩索,遇敵船近,一拉繩索,便可飛石擊船。更添木老鴉、魚叉、弩拿子等投擲武器和長兵器,使官船無法接近。農民軍踏動車船沿湖作戰,勢力伸向環湖各州縣,南宋朝廷更加惶恐。

楊么——南宋義軍首領

紹興二年(1132)十二月,宋高宗啟用李綱為帥,四路合擊楊么。為適應鬥爭需要,楊么於次年4月,由洞庭湖區各縣起義軍推為總首領,稱大聖天王,並用以紀年,立鐘相少子子儀為太子,封黃誠為軍師、左僕射,楊欽為軍馬太尉。設總寨於寶台山(今圍堤湖鄉寶臺村),關口要隘分置水寨70餘個,李綱的“四路圍剿”被粉碎。宋高宗改派龍圖閣直學士折彥質及荊南制置使王燮率兵鎮壓,均遭失敗。

軍事上的節節勝利,使義區範圍日益擴大,楊么執行鐘相“等貴賤,均貧富”的政治綱領,並採用“陸耕水戰”、“兵農相兼”的政策,豁免義區錢糧賦稅,發展生產,深受百姓擁戴。勢力東越岳陽,西至鼎澧(今常、澧一帶),北抵公安,南至長沙界內,席捲洞庭湖區7州19縣,擁眾20萬。南宋、偽齊曾多次遣使招降,均被楊么斬首沉江。

楊么——南宋義軍首領

紹興五年(1135)2月,宋高宗以右僕射張浚為監軍,從抗金前線調岳飛為荊湖南北襄陽府路置使,發起對義軍的第七次“圍剿”。岳飛引誘黃誠、楊欽等投宋,並用楊欽之計,掘閘放水,伐木塞港,以雜草漂浮水面。義軍車船失去戰鬥力。6月11日,寶台山總寨被攻破,楊么拒不降宋,泅水突圍,於天鵝凼(今圍堤湖鄉境內)為牛皋所獲,英勇就義。

楊么死後,他的事蹟在漢壽和洞庭湖區廣為流傳,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故事。古典文學《說岳傳》、《後水滸傳》等都有楊么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