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鐵道兵的戰友情爲何這樣深?》

補充《鐵道兵的戰友情為何這樣深?》

補充《鐵道兵的戰友情為何這樣深?》作者鈕魯生(右) 近照

補充《鐵道兵的戰友情為何這樣深?》

作者/鈕魯生

劉金忠:

看了你寫的《鐵道兵的戰友情為何這樣深?》,我覺得此文是我看到的同類文章中闡述的比較全面和深刻的一篇。但我覺得還可以給你補充兩點,寫出來供你參考。讓我們共同把這一課題做好。

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兩條。

一是會戰造就深情。建國後,我們鐵道兵的施工,多是採用會戰的形式,如鷹廈線、黎湛線、嫩林線、成昆線、襄渝線、青藏線、南疆線......一條線上去三四個師、七八個師、甚至整個鐵道兵都上去了(鷹廈線),施工中,各師之間互相學習、互相支援、互相比著創造紀錄,彼此之間十分熟悉,在戰鬥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如同在解放戰爭時期打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似的,各野戰軍、縱隊之間互相學習、互相支援、互相比著創造戰績一樣。這種友誼是極其深厚、久遠的。所以現在在全國各地,不論你走到哪裡,不管你是哪個師哪個團的,一說是鐵道兵,就能說到一起,就有共同的話題、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經歷。這是其他部隊所沒有的。

補充《鐵道兵的戰友情為何這樣深?》

抗美援朝回國後,軍區之間各軍的訓練是各自為戰的,即使軍區內、全軍的比武,也是拼湊尖子,不是整建制的、全體幹部戰士一起上,不是從連隊到師團機關甚至連家屬也一起搬到現場。所以他們的情誼就不如我們的深。他們軍區內各軍之間中高層幹部可能略熟,基層基本不熟。軍區與軍區之間的基層,就基本不熟了。海軍、空軍亦是。譬如,有的軍也施工,也打洞,但他們不是採用會戰的形式,而是一個軍在一個地方一直打下去。我所知的原67軍,幾十年來把青島的許多山都掏空了,但同是濟南軍區的原26軍、原68軍,並不參與在青島的打洞,所以見面說不到一起。

補充《鐵道兵的戰友情為何這樣深?》

二是鐵道兵的官兵一致、上下同欲,是其他部隊難以比擬的。由於過去鐵道兵都是鑽山溝,住帳篷,條件艱苦,施工繁重,營連幹部沒什麼特殊,照樣鑽山溝、住帳篷,乃至跟班作業。甚至師團幹部也和大家摸一把勺,睡一頂帳篷。大家親如兄弟,情同手足。

舉幾個例子:我在17團1連當排長時,一次去機關辦事,中午在食堂吃飯,喝湯時大家都習慣用長把勺在大桶裡撈稠的,還總結出一沉底,二轉勺,三貼邊,四慢撈的撈菜葉的訣竅。這天,有個人撈到了稠的,正貼著邊慢慢往上提,團長來了,這個人不好意思獨享這即將到來的“勝利果實”,就讓團長先伸過碗來,在往團長碗里扣“勝利果實”時,才發現撈出的是一塊抹布。我們看的人都鬨堂大笑起來,團長也笑得不亦樂乎。這天可能只有炊事班笑不出來了。

再舉個官兵一致的例子:我們18團在長白山開山時,某軍一個團在通化打洞。我們的幹部戰士到人家工地,看人家的現場,幹部就像幹部的樣子,戴大蓋帽,穿皮鞋,衣服乾乾淨淨。到我們工地看,連長也和戰士一樣,穿著棉花都露在外面的工作服,腰上繫著根廢導火索,都在幹活時,外人不知道哪個是官。更有甚者,在引灤入津施工時,鐵道兵8師和11師52團與駐軍某師同打引水隧洞,一次駐軍某師開一個什麼會,會議期間,他們率與會人員到52團工地參觀。正好這天11師政委韋彩猷也來到52團。參觀團來到工地後,聽說師政委韋彩猷已去洞裡,他們就一人一頂安全帽,也進了洞。在洞裡,直走到掌子面,才見到韋彩猷政委。當時韋彩猷正在打風槍!原來韋彩猷到掌子面後,發現有颱風槍閒著,一問,是風槍手到洞外拉屎去了。韋彩猷手癢,便抄起風槍,打開風門,突突突突地打了起來。這時正好參觀團也來了。出洞後參觀團的領導一個勁地對韋彩猷說:我們是來學習取經的,這次是真真地取到了真經!

官兵一致,靠前指揮,身先士卒,這些紅軍時期的優良傳統,在鐵道兵體現的最好。也是鐵道兵戰友情深的基因。

鈕魯生 2018、6、21 (自鐵道兵戰友網 )

補充《鐵道兵的戰友情為何這樣深?》

補充《鐵道兵的戰友情為何這樣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