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錢、賺錢、來錢,改變思維方式,改善收入方式與收入水平

掙錢、賺錢、來錢,改變思維方式,改善收入方式與收入水平

在生活中,我很多人都會關心,如何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的問題,其實,和收入水平相比,收入方式更加重要,原因就在於,我們的收入水平是高還是低,其實是由我們的收入方式決定的,收入方式改變了,收入水平自然會發生改變。因此,我們不應該把目光只盯在收入水平上,而應該思考如何改善我們的收入方式,收入方式有哪些呢?仔細想一想,你會發現我們的收入方式主要是有三類:第一個,掙錢;第二個、賺錢;第三個、來錢。

掙錢、賺錢、來錢,改變思維方式,改善收入方式與收入水平

第一類:掙錢。

什麼是掙錢?掙錢的“掙”的掙字,是提手旁,加一個競爭的”爭”字,這個詞的結構就告訴我們什麼叫掙錢,提手旁代表我們要付出我們的腦力勞動、體力勞動,也就是說,這個掙錢是靠我們勞動換來的,勞動是憑藉的腦力和體力,腦力和體力通稱是我們的人力,因此,我們說掙錢靠的是我們的人力。

如果用經濟學的觀點來看,人力,有個專用名詞叫“人力資本”,最早提出來“人力資本”這個概念的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舒爾茨教授,他認為人力資本包括了我們所具有的專業知識、經驗技能,靠專業知識、經驗技能可以提高我們的收入水平的。我們可以看到學習不同的專業人,他們的收入水平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因為專業知識對掙錢的多少有影響。掙錢這種方式,最主要的優點在於讓我們做到自食其力,你有多大的本事就能掙多少錢,在這個意義上說,古人有個說法叫:藝不壓身。這個“藝”字,指的就是技能技藝,你的本事越大你掙的錢就越多,因此,這種能夠讓我們做到自食其力這種方式,會鼓勵我們更多的去積累人力資本,當然靠人力資本來掙錢這種收入方式,有它的缺點,它的缺點是:掙錢這個方式,首先會讓我們感到比較辛苦。我們要付出我們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其次,掙錢這種方式我們會覺得掙得比較少,因為我們會面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大家都來競爭一個崗位,工資可能就上不去,這是它的第二個缺點。這兩個缺點用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還不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缺點,掙錢這種方式速度太慢了。為什麼說掙錢速度慢呢?大家想一想,我們為了掙錢,首先要花時間去積累人力資本,在現代社會要去就業的話,大部分人都會讀大學,大學畢業你都20多歲了,你在這之前十幾年都是在上學、都在積累人力資本,你要是碩士畢業的話,你用來積累人力資本的時間就更長,差不多要20多年,如果你是讀完博士讀完博士後再工作的話,你可能就會花30多年去積累人力資本,花這麼長時間去積累人力資本,等到我們用人力資本去掙錢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天24小時,你用來掙錢的時間只有8小時,三分之二時間你要休息,你要吃喝拉撒睡,你休息了也就掙不到錢了。社會上有這麼一個說法:說如果你一覺醒來,發現在過去的一夜中你沒有取得收入的話,那你就不是有錢人。換句話說,有錢人的標誌就是:他睡覺都有收入,他閒著都有收入,這個收入是怎麼來的?實際不是他掙來的,而他賺來的。

掙錢、賺錢、來錢,改變思維方式,改善收入方式與收入水平

第二類、賺錢

賺錢,這是我們要給大家介紹的第二種收入方式。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賺錢的“賺”字,它是“貝”字旁,加一個“兼”字,“寶”代表什麼呢?代表錢,所謂賺錢,就是用錢生錢,用錢生錢的第一個“錢”,指的就是你的本錢或者資本,本錢在經濟學中的概念,叫物質資本,物質資本是指你所所擁有的房產、你在銀行裡的存款等,我們把我們的房子出租出去,租金的收入就是你賺來的;你的錢放在銀行裡,你去買理財,理財的收入也是你賺來的;你去搞投資,分紅的收入也是你賺來的。我們可以看到,賺錢的速度比掙錢的速度要快,有多快呢?首先就要看你有多少本錢,我們去做投資做理財,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法則叫72法則,72法則是你要用72這個數字去除以你的投資年化收益,假如你這個項目的投資年化收益是10%,你用72去除以這個10得到的7.2,就是你的本錢翻一番所需要的時間,我們去做投資,你能取得多大的年化收益就和你的本錢有直接關係,前邊提到年化收益10%,我們生活中大部分人很難做到這個年化收益,我們去買銀行的理財,理財的收益差不多是4%到5%,按4%來算的話,72除以4,你大概是18年才能翻一番,那什麼項目可以做到10%呢?有的朋友可能知道有信託這種產品,信託的年化收益這兩年降下來了,在前幾年還可以做到年化10%,甚至10%以上,但是你買信託的話,這個資金的門檻就比較高了,信託產品的起售一般要100萬起,有的時候還是300萬起,換句話說,你手上有兩三百萬,你有這樣的本錢,你也可以買信託,每年10%的回報。 你的200萬過7.2年,你可以變成400萬,如果你手上只有二三十萬,你買理財,4%的回報,你18年才能翻一番,你二三十萬也沒有,只有兩三萬呢,那你可以存個定期,定期的年化收益2點幾,72除以2的話,36年才能翻一番,你說我兩三萬也沒有,只有2-3000,那你只能存活期了,活期的年化收益0.3+,按0.3計算,72除以0.3米,大概要240年才能翻一番。所以說,用72法則簡單的算一下,你會理解為什麼會出現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就是因為富人的財富的積累速度遠遠的要快於低收入人群。這樣一來,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人都想借助物質資本去賺錢,這是它的優點,速度快,但是賺錢也有其缺點,它的缺點就是速度越快,風險就越大,剛才提到的年化收益10%,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的項目收益遠遠超10%,比如我們大家去放高利貸,高利貸的年化收益月息2分,年化24,72去除24,3年就能翻一番,但是放高利貸的風險就太大了。股票的收益也比較高,但是股票的風險也很大,期貨的收益也高,但是期貨風險就比股票還要大,最高的一種項目就是買彩票,彩票年化收益,2塊錢中500萬,收益很高,但是彩票的中獎概率太低了,也就是說風險的是最大的。因此,我們去做投資,考慮到風險,你會發現賺錢也不是最理想的方式,有沒有比賺錢更好的方式呢?就是我上邊給大家提到的“來錢”。

掙錢、賺錢、來錢,改變思維方式,改善收入方式與收入水平

第三類:來錢

來錢是來去的“來”,繁體字為“來”,掙錢是提手旁,賺錢是貝字旁,來錢靠的是什麼?我們可以看到“來”字沒有旁,但你會發現“來”下面都是人,來錢是指我們要搭建聚人的平臺、聚集人才、憑藉人脈、社會關係,這個人脈和社關係也有一個概念把它稱為社會資本,或者是叫人際資本,為了更通俗,我就把它簡單地稱為人際資本,我們靠我們的聚人的平臺、人脈關係、社會關係,這些人際資本能夠取得收入,那麼人脈關係是怎麼給我們大家帶來收入的呢?

舉個例子,大家就容易理解了,比如,有不少的學生,他們畢業之後去了一些金融部門工作,回來的時候會聊起他們的工作的情況,有些學生就會感到有些失落,失落在什麼地方呢?發現在金融部門工作,很多的時候不是說專業最對口的人、最能幹的人收入最高。而是那些擁有更多更豐富社會關係的人,他的收入會更高一些,這種現象其實不僅在我們國內是這樣,即使在國外也是這樣,大家知道我們中國人到海外發展,到美國發展有的時候會遇到一種天花板效應,就說你在一個公司裡面打拼到一定的職位之後,再想上一個更高的職位,可能就上不去了,這個天花板效應,和你的個人能力沒有什麼關係,更多的是你可能缺乏足夠的人脈關係,缺乏足夠的人際資本,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像美國的這些家長們,他們為了讓他們的孩子長大之後能夠在上層有非常好的這種人脈關係,就會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把他送進貴族小學、貴族中學,進這些學校學習是一個方面,很多的時候是看中在上學的時候他的同學所形成的這種圈子、人脈關係,在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們給我們的孩子填報志願考大學的時候,我們到底是要選國內的,比如說北大清華這種學校,還是選國外的一些學校,這個時候要看你為自己的孩子職業發展規劃是什麼。有些家長說孩子高考成績考得很好,也能上清華也能去香港的學校,但是清華給的獎學金比較少,大概四五萬的樣子,而香港的大概可以給到四五十萬港幣,有些讓家長就比較動心,你的建議是什麼?我的建議是儘可能的優先考慮北大清華這樣的學校,原因就在於,如果你的孩子以後想在國內發展,當然如果想到國外發展,從香港去英國去美國那是另說,如果想讓你的孩子在國內發展的話,你會發現他從北大清華學到的不僅是非常好的專業知識、積累他的人力資本,他還能獲得北大清華獨特的校友關係,而這個校友關係實際上就是一種人際資本,對他的人生的發展,特別是他成年以後,按30歲以後、40歲以後開創一片事業的時候,就會發現這種校友資源是他一生中可能最重要的財富,在這個意義上看,家長沒有必要去為這40來萬的港幣,就去選擇眼前的這點利益,而忽略了未來長遠的人脈關係能給你帶來的財富,所以說,我們不少北大清華畢業的學生都會特別感激清華北大給他的財富,這個財富就是我剛才所說的不完全是知識上的財富,更多的是這些社會關係、校友資源,所以這是我們所理解的人脈關係或者叫人際資本對我們收入方式所帶來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要想提高我們的收入水平,首先是要改善我們的收入方式,

積累我們的三類資本:人力資本、物質資本、人際資本。

全文總結

改變思維方式,改善收入方式與收入水平,三種收入方式

1、掙錢

“掙”字是提手旁,意思是要付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統稱人力資本。“藝不壓身”,你本事越大,掙錢就越多;

掙錢的缺點:太少、太慢、太辛苦;

2、賺錢

“賺”字是“貝”字旁,意思是用錢生錢,也就是靠物質資本,

賺錢速度要比掙錢快,但是速度越快、風險越大、對本金的門樓也就越高;

3、來錢

“來”字沒有旁,下面有多個“人”字。意思是要憑藉我們的人脈、社會關係來錢,我們把它稱為人際資本。

掙錢、賺錢、來錢,改變思維方式,改善收入方式與收入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