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大戰如此重要,劉備卻偏偏不帶上諸葛亮,爲何?

用戶65219092966


夷陵之戰中,劉備的主要謀臣猛將諸葛亮、趙雲、馬超、魏延都沒有出動。當時,魏延扼守漢中。漢中是益州的門戶,劉備對鎮守漢中的人選十分重視,最後看上了魏延。而趙雲堅決反對用兵東吳,因此夷陵之戰時,他留駐江州(今四川重慶市)。“先主失利於秭歸,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可見並非趙雲個人留下,他統率的部隊亦沒有參戰。馬超這時領涼州牧,同樣負有防禦曹魏的責任,馬超的人馬也不便抽動。劉備東下前,曾命張飛率部萬人為前鋒。諸葛亮此時鎮守成都。劉備初進益州,頓兵堅城時,立刻把諸葛亮從荊州調來;夷陵慘敗後,卻直到臨死時才把諸葛亮叫到永安囑託後事。所以如此,關鍵在於“鎮守成都”是艱鉅的任務。益州本土勢力強烈排外,曾兩次叛亂。夷陵之戰距劉備得蜀雖已七年,但他們的反抗並未停止,益州代表人物彭漾則企圖煽動馬超兵變,和他裡應外合,一舉推翻劉備。當劉備夷陵慘敗,諸葛亮前往永安,成都空虛,漢嘉太守黃元就發動了叛亂(漢嘉郡治離成都一百公里左右)。凡此種種,說明諸葛亮鎮守成都,沒有相當的兵力是不成的。


光明大先生



舉國東征,帶上一隻豬不會很累?


995584474522148577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不帶諸葛亮,甚至是趙雲,表面上看是因為他倆反對劉備東征孫權,但真實原因,顯然沒這麼簡單。首先,諸葛亮所擅長的,並不是軍事和謀略,雖然演義裡將諸葛描述得幾乎是神機妙算和足智多謀,但歷史上的諸葛亮,顯然沒有這個能力,他真正所擅長的,是內政和後勤。

劉備舉全國之兵東征孫權,如果帶上諸葛亮,對他軍事上的戰略戰術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幫助,反而會影響他後方的穩定和軍隊的糧草後勤。一切是顯而易見的,當時的蜀漢內部,許多人是非常反對劉備東征孫權的,尤其是益州本地的利益集團。對於他們而言,東征孫權,意味著要將益州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源源不斷的調往前線,說通俗點,就是把益州當地老百姓和豪門貴族家的男丁、餘糧都徵集到前線作戰。

在這種背景下,換做你是益州本地人,不管你是普通老百姓,還是豪門大戶人家,你會願意將自己家的兒子送上戰場,把自己家的糧食貢獻出來嗎?

如果劉備把諸葛亮帶在身邊,就意味著整個益州地區沒有一個得力的劉備嫡系成員坐鎮,也就是說,留守在成都的軍政大佬,幾乎都是益州集團的成員。在這種背景下,你覺得益州的軍政長官和豪門大戶還會老老實實籌集糧草嗎?或許他們不敢明著拒絕和對抗劉備,但他們只需要在籌集糧草或運輸的過程中磨點洋工,劉備大軍就會很容易陷入被動的局面。

更不用說,益州境內一直都有各種反叛勢力存在,即便當年劉備親自坐鎮成都時,他們都是一副蠢蠢欲動的模樣。後來在劉備兵敗夷陵後,他們乾脆直接起兵造反。據史書記載,劉備兵敗後,先是黃元反叛,後來是高定反叛,再後來是雍闓反了,再後來是朱褒造反,這還不算南中少數民族的叛亂。

假如當時成都沒有諸葛亮這種劉備嫡系大佬坐鎮,益州的反對派勢力恐怕會更加囂張,到時候鬼知道益州會亂成什麼樣子?至於劉備的下場會不會和關二爺一樣,恐怕真的只有天知道。也正因為如此,劉備在東征孫權時,才特意把諸葛亮和趙雲留下來,他倆一文一武,一個主持朝政,一個控制禁軍,又都是劉備的嫡系成員,足以保障劉備大後方的穩定和安全。


我是趙帥鍋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這場戰役由劉備禦駕親征,但是沒有帶上諸葛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劉備這次出征東吳是“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無論諸葛亮如何勸阻都不行。當時吳國偷襲荊州,俘殺關羽,劉備聞之大怒。無論從戰略上講(二路出兵),還是從道義上講(為弟報仇),劉備都是要奪回荊州的。只不過,當時荊州已失守,而蜀漢政權也建立未久,更重要的是在內部穩定,需要休養生息。諸葛亮也是考慮及此所以勸阻,但是劉備不聽,於是,劉備在憤怒之餘,也沒有帶反對東征的諸葛亮。

第二,當時的政治形勢和環境變了,這時候的蜀漢是一個國家,而非當年還是流寇形式的作戰,需要一個穩定的後方。諸葛亮這時被拜為丞相,需要輔佐太子,以穩定後方,併為前線提供足夠的軍馬和糧草。這種重任,也只有身為丞相的諸葛亮才能夠擔當。

第三,諸葛亮並非將帥之才。陳壽在《三國志》裡,對諸葛亮有這樣一番評價:“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可以看出,諸葛亮長於治國,而非行軍打仗。《三國演義》過於神話諸葛亮在軍事上的才能。所以,劉備沒有帶諸葛亮出征,也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

第四,劉備對自己過於自負。要知道,劉備在當時是一等一的英雄,連曹操都稱:“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他和關羽犯了同樣的毛病,對東吳過於輕視,此時周郎已死,在他眼裡,東吳不足為懼。他一生戎馬倥傯,得知東吳大將是陸遜,更是藐視其為一書生。這種自負,讓其也沒有帶諸葛亮隨徵。


國家人文歷史


按演義來說,劉備之所以不帶上諸葛亮,首先是諸葛亮反對劉備東征。劉備東征,是蜀漢內部分歧爭議相當大的一次戰爭,所以劉備帶去的都是贊同東征的,留下的是反對東征的,趙雲就沒帶去。

其次,劉備自恃兵力強大,擁有75萬大軍,還有猛將黃忠、關興、張苞等。而東吳方面,當時周瑜、魯肅、呂蒙都已經去世,留下的一群將領如韓當週泰等,在三國演義前期沒什麼表現。真正很牛的是陸遜,但那時候陸遜還深藏不露,劉備很看不起他。也就是說,在劉備看來,自己憑藉強大兵力,要掃平東吳是並不難的。實際上演義中,夷陵之戰前期,劉備確實也是勢如破竹,接連擊敗了孫桓、韓當、周泰等,殲滅數萬吳軍,殺死潘璋、甘寧、譚雄、李異、謝旌、馬忠等吳將,更凌遲了糜芳、傅士仁、範強、張達等。換言之,如果沒有陸遜,劉備確實可以很容易地掃平江東。既然如此,他當然就沒必要帶上諸葛亮了。

而在歷史上,並沒有真正記載諸葛亮反對劉備東征的文字(倒是趙雲確實有明確勸諫)。劉備之所以不帶諸葛亮去東征,則是屬於正常的分工。歷史上的諸葛亮在劉備手下,並不是擁有全權的軍師,而是負責後方鎮守的丞相人才。單論帶兵打仗,劉備是在諸葛亮之上的。另一方面,劉備這麼大規模的征戰,當然需要一個可靠的人幫忙鎮守後方,調度後勤,這個任務就是諸葛亮來幹。在漢中之戰對付曹操的時候他們就是這樣分工的。現在夷陵之戰對付東吳,當然也是這樣分工的了。


巴山夜雨涮鍋


這個問題的邏輯基礎是如果諸葛亮在,劉備就不會被陸遜火燒連營!但即便諸葛亮在,也無法對付陸遜的堅守問題,能提出的策略也只有兩個:

1、和劉備一樣連營600裡;

2、退軍回蜀中,改天再打。


首先比較一下:劉備和諸葛亮誰的軍事才能高?

其實這個答案很簡單,事實也非常清楚——在軍事作戰經驗上,劉備強出諸葛亮不少;諸葛亮只能在軍事謀略上勝過劉備。

在劉備在世時,率兵作戰的主帥從來都是劉備,諸葛亮都是以軍師、智囊團的角色存在。尤其在戰略蜀中之後,諸葛亮更多轉向治理的角色而非軍事在作戰,這就是為什麼劉備奪取漢中時,諸葛亮不去而是法正去的原因。

劉備和諸葛亮,是屬於互補性的團隊,就如同劉邦和蕭何一樣。如果劉邦在佔領關中後就死去,蕭何也無法擊敗項羽再次一統。這是非常明顯的事實。因此,諸葛亮的北伐,其實是頂硬上。

其實,劉備死後,諸葛亮若是委任魏延為北伐主帥,比諸葛亮自己親率大軍,無論是對蜀國的影響還是作戰效果可能更好。原因有二:

1、魏延是五虎大將,作為北伐元帥,合情合理;而諸葛亮也可以專心治理巴蜀,讓北伐對蜀漢的影響儘量減少;一文一武,讓蜀漢的持續力更好。

2、魏延作為主帥北伐,曹魏對此的重視程度,和諸葛亮傾國來攻就有很大的不同。這樣因為曹魏不夠重視,反而能夠讓魏延獲取更多的戰功,甚至可能奪取關中。


劉備為什麼不帶諸葛亮去攻打孫吳

原因劉備在自己即位後任命諸葛亮為丞相時就已經說得很清楚——諸葛亮要治理蜀中,沒有空,也分不開身去參加——治理蜀中的重要性絲毫不低於攻打東吳,甚至更重要,而劉備對此也清楚:

“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統,兢兢業業,不敢康寧,思靖百姓,懼未能綏。於戲!丞相亮其悉朕意,無怠輔朕之闕,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

劉備自勉“懼未能綏。於戲!”——一點懶都不能偷,同時對諸葛亮治理蜀中寄予眾望:“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

額外話:看到了這個“於戲”,我想起自己的方言對兒戲的讀音:yuhei,和於戲的讀音差不多。因此,個人覺得於戲,就是一個名詞,用於加重語氣的助語。和“嗚呼”一詞類似。

劉備從一開始就是參軍,戎馬一生,率兵打仗已經融入劉備的血液之中。歷史上的劉備,並非《三國演義》中那個斯斯文文的形象,而是一個豪氣但內斂的人。

諸葛亮治理蜀中,不能分身,加上劉備自己也是百戰的將軍,因此攻打東吳,諸葛亮去不去,對於劉備或者諸葛亮自身而言,都不成問題。作為桃園三結義的老大,你以為劉備的軍事能力比關羽、張飛差嗎?


夷陵之戰劉備失敗的構建在於關羽荊州水軍的覆滅

赤壁之戰、襄樊之戰、夷陵之戰,這三個戰爭都和水軍有著非常密切而重要的關係。赤壁之戰中,投降曹操的部分荊州水軍,難敵劉備所擁有的荊州水軍(即關羽所部)和孫吳水軍的聯合。襄樊之戰,關羽將江陵防守的水軍抽調北上到漢水,意圖隔絕襄陽和樊城的連通,從而攻佔襄陽;即便是被呂蒙偷襲攻下將領,關羽的水軍依然還存在,最後由於荊州大部分的投降,導致水軍潰散,關羽最終失敗。

沒有了關羽這支精良的荊州水軍,才是夷陵之戰劉備失敗的根本。

根據《三國志 先主傳》中"鎮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諸軍,與吳軍相拒於夷陵道”和其他史料製作了蜀漢和東吳夷陵之戰的形勢圖:

黃色是江北的黃權軍,綠色是江南的劉備軍,陸遜等東吳軍據守在圖中的兩個圖標中,紫色線是東吳水軍。

劉備的戰術是順江兩岸而下。應該會有人好奇,劉備為什麼一定要和陸遜耗在夷陵半年的時間呢?為什麼不繼續順江而下攻打江陵。如下圖:

從上圖看,劉備只差一步,就可以到達江陵,進而收復荊州。就憑劉備帶著荊州百姓渡江逃難的表現,劉備一到荊州,荊州肯定紛紛投降劉備。

一步之差啊!劉備為什麼和陸遜在夷陵這個山旮旯裡相持半年,而不是去到荊州這個平原上呢?這個問題很重要,也說明了劉備戰敗的根本原因——沒有水軍!

縱觀歷史,巴蜀從來沒有有過水軍的記錄。因此蜀漢在關羽的荊州水軍覆滅後,就很難組建能和東吳水軍抗衡的水軍了。

沒有了水軍,劉備大軍就不能越過陸遜所在的夷陵而過——因為水軍可以為陸遜輸送人員和糧草,也可以阻隔劉備和黃權兩軍的通訊,更能組織兩軍的渡江。如果劉備有水軍在,就可以讓黃權圍困陸遜,自己就可以率軍東下攻打江陵,收復荊州。

因此,劉備只有在夷陵擊敗陸遜這個選擇。只有擊敗陸遜,才能去除東吳水軍,才能夠渡江攻打江陵等荊州土地。

當然,劉備也可以只攻打江南部分的荊州土地,不和東吳水軍作戰。但這個做法,就不符合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目標。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有兩個目標:

1、為關羽復仇,守護自己的義氣的名聲;

2、更重要的是,打破當時人們認為蜀漢弱小的形象(“眾議鹹雲:"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打出強漢的形象。在這個目標之下,獲取荊州土地,甚至部分土地,並不是那麼的重要。擊敗東吳,重塑蜀漢形象,才是劉備最想要的。即劉曄所說的“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

如果只是想要收復荊州土地或者部分荊州土地,劉備就不會親征,只需要派黃權等幾路人馬攻打即可。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夷陵之戰中劉備的用人之謎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為大家帶來夷陵之戰的八卦分析。前兩期我們指出了蜀國發動這場戰爭是必要而迫切的,而蜀國內部的核心集團至少是不反對的,那麼為什麼在這麼關鍵的一戰中,諸葛亮和趙雲都沒有在最前線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索一下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的用人之謎。

夷陵之戰中雙方參戰的主要將領名單如下:

吳國:陸遜、孫桓、朱然、潘璋、徐盛

蜀國:劉備、馮習、張南、傅彤、吳班、黃權

可以看到,吳國的高級將領基本都參與了,而蜀國方面,我們熟悉的馬超、魏延、諸葛亮、趙雲都沒有參加。這裡說明一點,黃忠此時已過世,而張苞關興的問題大家可以參考《蜀國的衰亡或源於“不孕不育之症”》一文,這二人在歷史上是沒有多少表現的。我們刨除這幾位演義裡面出場的主要將領後,再來說明馬超等四人的問題。

馬超未參加此戰,一般被認為是要防禦北方的魏國,並且不受劉備信任。這兩點都有一定的道理,此外馬超此時的身體可能已經不太好了,夷陵之戰開始於公元221年,而馬超在公元222年末去世,並且從其《臨沒上疏》可以看出其晚年心緒可能很有問題,因此馬超可能已經不適合遠征了。

魏延不參加此戰,原因很明顯,作為漢中太守的他要堅守蜀國的北線防禦。

那麼諸葛亮和趙雲為何沒有前往夷陵之戰的前線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諸葛亮的問題。劉備在世之時,諸葛亮直接參與軍事戰鬥的記錄只有一次,即是劉備伐蜀圍攻雒城時,與張飛趙雲共同入蜀。除此之外,諸葛亮通常都是坐鎮後方,為劉備籌措軍餉、管理內政,這一點與曹魏的荀彧是很相似的。而與張飛趙雲入蜀,除了支援劉備外,可能也有使其處理蜀地佔領區域政務的考慮吧。因此夷陵之戰中,諸葛亮留守成都,穩固後方,這是非常重要的任務,並且此時蜀國內部的反對派還是很多的,比如夷陵之戰後,漢嘉太守黃元就發動叛亂,而諸葛亮也很好的處理了這次危機。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趙雲的問題。夷陵之戰中,從嚴格意義上說,趙雲是參加了的。只不過其職責是總督江州軍務,籌措軍糧。這其實也是很重要的責任。江洲作為蜀國的戰略要衝,向東可以接應永安方向的戰鬥,向北可以抵禦魏國的入侵,向南可以威懾南中地區的少數民族。

因此必須要有值得信賴的人來駐守。而以當時的情形來看,趙雲未必是最佳人選,但對於人才凋零的蜀國來說,卻是唯一可用的人選了。

實際上,如果我們將吳蜀在這一戰中戰略部署和人員配置做對比,我們發現魏延、諸葛亮、趙雲這三人所做的工作與孫權在吳國所擔任的責任是相似的。

那麼在人員如此匱乏的情勢下,劉備為何還敢於發動這場戰爭呢?原因有三:

第一、對自己軍事能力的自負

劉備對自己打仗的能力是非常自信的,事實也確實如此,他親自率兵打下了蜀國的每一寸土地。在劉備心裡,軍事上能和自己有一拼的估計就只有呂布、曹操等幾個人。而這種自信到他的晚年可能已經變成了自負,因此他覺得只要自己還能上戰場指揮,就沒有不能打的仗。

第二、對吳國武將群臣的蔑視

這一點也是很奇怪的一種現象,蜀國從劉備到關羽,似乎始終覺得東吳沒人能打仗。孫策周瑜死後,他們的這種錯誤認識就更根深蒂固了。劉備對呂蒙還稍有忌憚,而呂蒙一死,他就更覺東吳朝中無將了。

第三、對自己提攜的“荊州系”青年將領的自信

這一點是支撐劉備敢於發動這場戰爭的最重要原因。參與此戰的主要將領,馮習、傅彤、張南等都是從荊州開始跟隨劉備的,吳班也算是劉備的小舅子,黃權也是劉備極為看重之人。這些人既是劉備瞭解也是劉備信任的人。

我們總被演義或遊戲中的一些設定所迷惑,理所當然的認為黃忠魏延能力強,馮習傅彤之流不過三四流的將領,但實際上,沒有入蜀和漢中之戰,黃忠魏延也不過籍籍無名之輩。武將們的名聲、戰功都是親冒矢石、浴血奮戰而獲得的,而沒有所謂天生的名將。若夷陵之戰蜀國取勝,或許馮習、傅彤等人就會成為新的“黃忠”、“魏延”,封侯拜將亦未可知。

縱觀劉備一生用兵,每逢出征,往往都是親率一軍衝鋒,留信任之人據守後方,而劉備也敢於在戰爭中拔擢新人。

因此,夷陵之戰中,劉備的用人是符合其一貫作風的。馮習等人雖然沒有在這場戰爭中功成名就,但也都沒有出現太大的錯誤,而他們最後的死節,也算沒有辜負劉備的信任吧。而對於蜀國而言,如果這一仗必須要打,人才選擇範圍又比較狹窄,那也就不能唯結果論的討論劉備在這一戰中用人的對錯問題了。

那麼,如果劉備在這一戰中的用人並沒有太大的紕漏,那麼劉備為何會在這一戰中敗得這麼慘,陸遜又是怎樣戰勝了連曹操都忌憚的梟雄劉備呢?請繼續關注公眾號“工學博士三國考”,我們將繼續為大家帶來精彩內容。


孫博士侃歷史


劉備出征,後方總需要重臣留守,只有劉備十分信任權力也很大的諸葛亮是合適人選。



特別要說明的是,和演習中不同,史書並無諸葛亮諫言反對劉備東征的明確記載。

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在法正的傳記裡記載,劉備東征慘敗後,諸葛亮說法正不死的話,能勸阻劉備不要東征,即使東征,也不會慘敗。

(法正)


從這段話,諸葛亮應該是反對劉備東征孫吳的,但沒有劉備出兵時諸葛亮反對的記載。明確反對劉備東征的蜀漢重要人物只有趙雲,黃權則是要求自己出兵先試探孫吳,劉備在後方坐鎮。

劉備東征孫權的決定,是得到了蜀漢大部分高級幹部贊成的。劉備集團的核心幹部,多數是荊州人士,他們對打回老家自然有很高熱情。諸葛亮則是荊州派的首領,直接出面反對打回荊州老家以其身份很難。歷史上諸葛亮應該也沒有明確反對劉備東征。

法正則是關中人,屬於跟隨劉璋父子入蜀的東州派。法正不用顧忌荊州人,活著的話出面反對劉備東征沒顧慮。法正有很高才略,和劉備關係也很好,劉備對其言聽計從。即使劉備東征,帶法正一起的話,也有可能避免歷史上的慘敗。


仁勇校尉


頭條負責人有一次要出國搞旅遊,還說什麼搞旅遊途中可以做很多生意賺很多錢!由於頭條負責人平時是生意的,經常在外闖蕩(充其量只在本省),平時頭條負責人都是他爸和他一起出去的,這次出國旅遊居然還說可以做生意?這是哪根哪呀!因此頭條負責人的老爸極力反對!說你出國我就反對!別提做什麼生意了!最後頭條負責人說我現在長大了!也辦了很多事!你再反對我也要出國一下!也要自力更生!說後便整裝收抬走了!頭條負責人的老爸氣得直瞪眼!唉!你長大了也不聽老爸的話了!這哪根哪呀!怎麼劉某帶上諸葛亮呢???頭條負責人的題材都走味了!毫無意義!!!


非相過河


夷陵之戰劉備是打孫權,孫權一度被諸葛亮視為盟軍,在諸葛亮的眼裡,曹操才是他們共同的敵人,所以,當劉備提出來打孫權的時候,諸葛亮是不同意的。這也就是劉備不怎麼待見諸葛亮的原因。

當時劉備比較倚重的謀士是法正和龐寵,可是,這兩個人偏偏在打夷陵之戰的時候,就已經死翹翹了。劉備賬下的重要謀士,也就剩下諸葛亮了。

既然諸葛亮不贊成他,他當然有事也不帶上諸葛亮了。

劉備為什麼要急於和盟友孫權打仗呢?

因為關羽在敗走麥城的時候,被孫權給殺掉了。關羽在敗走麥城前,是為劉備守護著荊州這個地盤的,關羽一死,這下好了,整個荊州都是孫權的了。

對於劉備來說,自己死了弟弟,還失去了土地,這個仇他不報的話,他怎麼能咽的下這口氣去呢,所以,他集結好大軍後和張飛約定好一起來伐吳。

可是,張飛並沒有來的急和劉備集合,他就被自己的部下給殺了。

劉關張兄弟三人,已經有兩人陣亡了,就剩下劉備一個人了。劉備必須要去幹掉或者說是收回荊州,畢竟這裡本來就是他的地盤。

當時劉備率領了五萬大軍來到吳國,吳國這邊是派了書生陸遜來應戰的。

陸遜這個人,本就是一個書生,甚至之前劉備連他的名字都沒聽說過,再加上陸遜率領的人馬和自己差不多。劉備斷定自己打敗陸遜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可是,劉備真的小看了陸遜,陸遜可是一位儒將,誰要是小看他,誰就等著倒黴吧。

陸遜知道劉備報仇心切,他此次前來肯定是銳不可挫。

面對這樣的現狀,陸遜選擇的是避其鋒利,只是小規模和他作戰,並不發動大的戰爭,他是想先消耗掉劉備的銳氣。

劉備可是等不及的,他開始派先鋒去陸遜大帳前挑釁,大罵陸遜縮頭烏龜,但是,陸遜就是鐵了心,無論你如何罵他,他自是不出營,不應戰。

起先一直都是劉備佔有主動權,可是劉備畢竟是來攻擊的一方,他這邊隨著時間的推移,士兵的士氣漸漸的也消沉了下去。

再加上到了夏天,天氣越來越熱了。

當時他們是在長江邊上打仗,那個天氣士兵真的受不了了,再加上人家陸遜根本就不屑於他們,他們也是沒辦法。

在極其無奈的情況下,劉備只能命令水軍,把營寨建在密林當中,畢竟這裡風大涼爽,在這裡可以避過炎熱的夏天,等到秋天天涼了,再去打陸遜。

就這樣劉備的大軍,在密林裡安營紮寨了有二三百里地長,還是作一字式展開,這個情景,就如同當年曹操赤壁之戰時連在一起的戰船。

陸遜這邊不應戰的做法,被他們自己人很是看不起,畢竟敵人都上門來罵娘了,陸遜根本不敢應戰。當時陸遜的手下都是對他大家指責。

可是,對於這些流言蜚語,陸遜是毫不在乎。

當他看到劉備的大軍在密林的兩百多里地的範圍內駐紮了幾十座大寨的時候,他意識到機會到了。

於是,陸遜開始召集部下,趁著夜色,舉著火把去燒劉備的軍營。

就這樣第一個,第二個......。

幾十座劉備的軍營全部燃燒著了,劉備的士兵燒死了大部分。劉備也是狼狽的逃跑,就在逃到白帝城的時候,他生病了,而且是很重的病,他意識到自己大限已到了,所以,他趕緊把諸葛亮叫到白帝城來託孤。

陸遜這邊,因為他打了一個大勝仗,他的那些部下對他佩服的更是五體投地。沒想到僅僅用火,就輕而易舉的打敗了劉備的大軍。

至此,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勢,已經牢牢的不可逆轉了,劉備一死,諸葛亮開始在蜀國撐起了一片天,他開始用智謀和孫權,曹魏來周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