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溫度:假如愛有天意

其實已經很久沒有使用《新華字典》了,不是說真的已經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知的境界,而是現在的網絡發展讓我們把這些基礎的認知方法一點一點擱淺。但是從未忘記來路,一直記得出發的月臺。

假如文字有溫度,那她一定表現在方方面面,比如語言,比如文字,比如倏然情動的誓言,比如黯然銷魂的描述。

漢字的溫度:假如愛有天意

我想起早年間看到的一個小故事:字典裡對“豬”的釋義“豬:哺乳動物,肉可食,鬃可制刷,皮可製革,糞是很好的肥料!一個小孩提出這樣的解釋是錯誤的,因為沒有以大自然的一員這一位置去平等的註解其他的生靈。

當時看到的時候其實是有點醍醐灌頂深表認同的,現在想起來又專門下載了手機版的《新華字典》:

第11版的註解是這樣的:豬:家畜,鼻子長,耳朵大,體肥多肉。肉可吃,皮和鬃是工業原料。

漢字的溫度:假如愛有天意

侃侃又查了一下對人的註解:①能製造工具並能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②指某種人;③別人;④指人的品質、性情;⑤指人的身體或意識。

漢字的溫度:假如愛有天意

誠然,字典裡對一些動物的解釋確實缺乏“尊重”與“平等”,不是站在“朋友”的立場去介紹,而是站在一個屠夫的立場,對動物做出了殘忍的,不人道的,野蠻並且自私的註解。

我把上面提到的過程稱為:認知。從不懂就問到不懂就查,就是我們認知的一個過程,從呱呱墜地到哇哇學語,從黑板上飄落的粉末到桌角堆積的鉛筆屑,我希望我們不是灌輸經驗而是傳授經驗,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漢字的溫度:假如愛有天意

“一聲平,二聲仄,三聲拐彎,四聲降。”漢字的溫度全部蘊藏在這樣平平仄仄的旋律裡。

“橫平豎直撇如刀,點如瓜子捺如掃。”漢字的溫度氤氳在這樣一筆一劃的勾勒裡。

“小白兔,白又白,愛吃蘿蔔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漢字的溫度潛伏在我們初識世界的兒歌裡。

漢字的溫度:假如愛有天意

所以現在對漢字痴迷,對文字更有種無法言說的潔癖感。從結繩記事到倉頡造字,從墨池洗硯到挑燈夜讀,從卷帙浩繁到書山有路,沐浴焚香,平心靜氣,漢字的溫度隱於史,藏於典,述於文,表於心,壯於人。

漢字的溫度:假如愛有天意

餘生未走回頭路,前路皆由迴路始。假如愛有天意,那一定是生而為人,一定是學而為“漢”,一定是中華流淌五千年的漢字的溫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