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曉鶯:有華人的地方就要有三替

文|《浙商》全媒體資深記者 陳抗

攝影|宋亮

樂觀,爽利,這是陶曉鶯通常給人的第一印象。而她對自己的評價是,“我就是不服輸”。

1992年,陶曉鶯拋下“鐵飯碗”,辭職下海,闖進了當時還很“新潮”的家政服務業。很多人都認為,這個行業需求少、發展空間不大,但是,陶曉鶯用一己之力,在這片荒蠻之地開墾耕耘,直至今日,三替成為家政服務業龍頭。

“上班時間的8個小時是差不多的,人與人的差別就看這8個小時之外你在做什麼。當你失去一些東西的時候,一定會讓你得到一些東西,上天是公平的。” 陶曉鶯說。

從最苦最髒最累的生活服務起步,陶曉鶯帶著三替一路衝鋒陷陣。對她來說,做自己熱愛的事業,永遠都有激情。

陶曉鶯:有華人的地方就要有三替

▲三替集團董事長陶曉鶯

最困難的是第一年

我出來創業不是因為沒路可走,而是性格使然。當時我有一份體面、有前途的工作,22歲就當上了江城文化宮工會主席,是單位的後備幹部。但是我總覺得,那種日子好像一眼就能看到頭。可能年輕人都有種想要實現自我的不安分的心。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了南方談話,社會上掀起了一股創業熱潮,我也很想去歷練一下。

“一個共產黨員不管在什麼崗位上,只要對社會有用,一樣能發光發熱。”這句話讓我有了信心和勇氣。我向單位提出留職停薪,但單位回覆說:給你兩個選擇,要麼留下,要麼辭職。我考慮了一個星期,最後選擇了辭職,去外面闖一闖。

現在回想起來,可能我骨子裡就有股不服輸、不甘人後的勁兒,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比別人做得更好。

創業做什麼呢?那時候我在《新民晚報》上看到一篇文章,裡面寫道: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務需求會成就一個新的產業。我靈光一現,覺得受到了啟發,不如就做生活服務類吧。

社會背景或者稀缺資源,我都沒有。在創業途中,最困難的就是第一年。

1992年,我和幾個同學合夥,在翠苑11路公交車終點站旁邊租了一個十幾平方米的辦公室,掛了“綜合服務部”的牌子,放了兩張桌子,兩個木櫃,買了三個電話,新事業就這樣開張了。當時裝一門電話要5000元,三個電話15000元,而一般上班族一個月工資只有幾十元,所以這已經是非常大的成本了。在這個行業,我們沒有樣板企業可以參考,真的是摸著石頭過河。居民家裡需要什麼樣的服務,我們就做什麼。

開張一個多月之後,有人找上門來了。是附近一個居民,家裡抽水馬桶堵住了,請我們去幫他疏通。我們也沒有專業工具,去他家看過之後,師傅自己做了個工具,幫他把問題解決了。我記得特別清楚,這一單賺了15塊。這是我們的第一筆營收,比現在賺15000塊還要開心。

可那個年代願意“花錢買服務”的人畢竟還不多,第一年下來,公司虧損了,原本一起創業的幾個夥伴走掉了一半。可能是我那種不服輸的性格起了作用,我認準了這個行業就不會輕易地放棄。接下來的日子,我一邊自己摸索,一邊不斷改進工作,別人不願做的活兒,我們全都攬下來,這樣漸漸打開了公司的局面。

一開始,疏通管道是我們最“有名”的項目,後來慢慢的,我們接到的家政服務需求越來越多,修電錶、修門鎖、補屋頂、搬家、保潔等等,我們都想方設法幫客戶完成。我們的業務就是根據居民的需要發展起來的。後來成立公司,給公司起名字的時候,我想了三個名字:21世紀、大眾、三替。最後用了“三替”這個名字。“三替”就是“替您排憂、替您解難、替您受累”,20多年來,三替的終極使命就是讓客戶滿意。

陶曉鶯:有華人的地方就要有三替

服務業最重要的是將心比心

三替能夠走到今天,是因為我們一直堅持走在正道上。我一直認為,家政的“命門”是服務,服務的“命門”是經營人心。服務人員是我們三替的核心資產,三替成立20多年來,對社會作出的最大貢獻,就是培養並打造了一批自食其力且有益於社會的人。

我們做服務行業,不僅要時刻為顧客著想,更要時刻為員工著想。服務好員工,員工才能服務好顧客。

早在2002年,我就找到杭州勞動局,主動要求為員工買社保,讓他們可以安心在公司裡做下去。這比《勞動合同法》的規定還早,在民營企業裡算是開了先例。我希望三替的服務人員都有身份保障、健康保障、技能保障,只要努力,就能獲得回報。

同樣在2002年,三替創辦了三替職業技能培訓學校。以前我不理解,為什麼一個傳統制造企業每年要撥出3%~8%的利潤用於員工技能提升,後來我明白了,知識、文化、技術才是企業改革升級的關鍵,員工的技能、素質、品德是企業最關鍵的推動力。

後來,三替還陸續創辦了金鑰匙管家培訓學校、國家職業技能鑑定所、智慧家政研究院、三替家政學院等人才培養機構,輸出三替26年來累積的文化、體系、專業知識,將三替的高標準家政服務帶到全國各地。從2015年開始,三替每年投入100多萬元用於員工的外出學習和深造,通過“送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培養造就各種技術骨幹及各級管理人員,形成家政人才生產的閉環。

我特別自豪的是,我們還制定了中國最早的兩個家政行業標準――搬家服務標準和家政服務標準,三替的未來,是通過有效的三替人才生產線,打造一流的企業標準。

陶曉鶯:有華人的地方就要有三替

未來,讓老人老有所依

這一路走來,三替一直堅持在新的服務需求來臨之際,抓住機遇,與改革開放、與偉大祖國同頻共振。

今年對於三替來說,是特別重要的一年,因為我們的養老產業開始落地。今年3月,我們開設了第一家養老社區試點,目標是打造五星級網格化健康養老服務,老人可以在家門口享受五星級服務,住得舒心、吃得放心、活得開心,並且老有所學、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三替作為一家民營企業,也在發揮所長,儘自己的社會責任。我們每年為貴州等地的貧困山區的孩子提供100個免費就讀三替家政學院名額,使這一群大山裡的孩子改變了命運。應杭州市政府邀請,我們還專門對新疆阿克蘇、四川青川、貴州黔東南州等地進行了對口幫扶,依託三替的品牌優勢及客戶端、連鎖門店,幫助當地打開特色農產品在東部發達地區的銷路,同時也把更多優質的農產品送到顧客家中。

今年我請了兩家機構為公司制定標準化體系和股權激勵方案,明年,三替要走出國門,走國際化道路,我們的發展目標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三替的服務”。我們打造的“三替•好生活”智慧家政雲服務平臺,是我們的特色,在美國已經有不少本地家政服務公司想要和我們合作。

從創辦公司開始到現在,我晚上很少能在9點之前回家的,也從來沒有在西湖邊喝茶休閒什麼的。有一次在回家的出租車上,聽到廣播裡放《真心英雄》,“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我都聽哭了。但是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失去了什麼,因為我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風景,獲得了無數的樂趣。我相信,我人生的下半場一定比上半場更精彩,我希望三替的服務可以繼續溫暖億萬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