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晓莺:有华人的地方就要有三替

文|《浙商》全媒体资深记者 陈抗

摄影|宋亮

乐观,爽利,这是陶晓莺通常给人的第一印象。而她对自己的评价是,“我就是不服输”。

1992年,陶晓莺抛下“铁饭碗”,辞职下海,闯进了当时还很“新潮”的家政服务业。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行业需求少、发展空间不大,但是,陶晓莺用一己之力,在这片荒蛮之地开垦耕耘,直至今日,三替成为家政服务业龙头。

“上班时间的8个小时是差不多的,人与人的差别就看这8个小时之外你在做什么。当你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一定会让你得到一些东西,上天是公平的。” 陶晓莺说。

从最苦最脏最累的生活服务起步,陶晓莺带着三替一路冲锋陷阵。对她来说,做自己热爱的事业,永远都有激情。

陶晓莺:有华人的地方就要有三替

▲三替集团董事长陶晓莺

最困难的是第一年

我出来创业不是因为没路可走,而是性格使然。当时我有一份体面、有前途的工作,22岁就当上了江城文化宫工会主席,是单位的后备干部。但是我总觉得,那种日子好像一眼就能看到头。可能年轻人都有种想要实现自我的不安分的心。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潮,我也很想去历练一下。

“一个共产党员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只要对社会有用,一样能发光发热。”这句话让我有了信心和勇气。我向单位提出留职停薪,但单位回复说:给你两个选择,要么留下,要么辞职。我考虑了一个星期,最后选择了辞职,去外面闯一闯。

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我骨子里就有股不服输、不甘人后的劲儿,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比别人做得更好。

创业做什么呢?那时候我在《新民晚报》上看到一篇文章,里面写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需求会成就一个新的产业。我灵光一现,觉得受到了启发,不如就做生活服务类吧。

社会背景或者稀缺资源,我都没有。在创业途中,最困难的就是第一年。

1992年,我和几个同学合伙,在翠苑11路公交车终点站旁边租了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挂了“综合服务部”的牌子,放了两张桌子,两个木柜,买了三个电话,新事业就这样开张了。当时装一门电话要5000元,三个电话15000元,而一般上班族一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元,所以这已经是非常大的成本了。在这个行业,我们没有样板企业可以参考,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居民家里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我们就做什么。

开张一个多月之后,有人找上门来了。是附近一个居民,家里抽水马桶堵住了,请我们去帮他疏通。我们也没有专业工具,去他家看过之后,师傅自己做了个工具,帮他把问题解决了。我记得特别清楚,这一单赚了15块。这是我们的第一笔营收,比现在赚15000块还要开心。

可那个年代愿意“花钱买服务”的人毕竟还不多,第一年下来,公司亏损了,原本一起创业的几个伙伴走掉了一半。可能是我那种不服输的性格起了作用,我认准了这个行业就不会轻易地放弃。接下来的日子,我一边自己摸索,一边不断改进工作,别人不愿做的活儿,我们全都揽下来,这样渐渐打开了公司的局面。

一开始,疏通管道是我们最“有名”的项目,后来慢慢的,我们接到的家政服务需求越来越多,修电表、修门锁、补屋顶、搬家、保洁等等,我们都想方设法帮客户完成。我们的业务就是根据居民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后来成立公司,给公司起名字的时候,我想了三个名字:21世纪、大众、三替。最后用了“三替”这个名字。“三替”就是“替您排忧、替您解难、替您受累”,20多年来,三替的终极使命就是让客户满意。

陶晓莺:有华人的地方就要有三替

服务业最重要的是将心比心

三替能够走到今天,是因为我们一直坚持走在正道上。我一直认为,家政的“命门”是服务,服务的“命门”是经营人心。服务人员是我们三替的核心资产,三替成立20多年来,对社会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培养并打造了一批自食其力且有益于社会的人。

我们做服务行业,不仅要时刻为顾客着想,更要时刻为员工着想。服务好员工,员工才能服务好顾客。

早在2002年,我就找到杭州劳动局,主动要求为员工买社保,让他们可以安心在公司里做下去。这比《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还早,在民营企业里算是开了先例。我希望三替的服务人员都有身份保障、健康保障、技能保障,只要努力,就能获得回报。

同样在2002年,三替创办了三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以前我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传统制造企业每年要拨出3%~8%的利润用于员工技能提升,后来我明白了,知识、文化、技术才是企业改革升级的关键,员工的技能、素质、品德是企业最关键的推动力。

后来,三替还陆续创办了金钥匙管家培训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智慧家政研究院、三替家政学院等人才培养机构,输出三替26年来累积的文化、体系、专业知识,将三替的高标准家政服务带到全国各地。从2015年开始,三替每年投入100多万元用于员工的外出学习和深造,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培养造就各种技术骨干及各级管理人员,形成家政人才生产的闭环。

我特别自豪的是,我们还制定了中国最早的两个家政行业标准――搬家服务标准和家政服务标准,三替的未来,是通过有效的三替人才生产线,打造一流的企业标准。

陶晓莺:有华人的地方就要有三替

未来,让老人老有所依

这一路走来,三替一直坚持在新的服务需求来临之际,抓住机遇,与改革开放、与伟大祖国同频共振。

今年对于三替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一年,因为我们的养老产业开始落地。今年3月,我们开设了第一家养老社区试点,目标是打造五星级网格化健康养老服务,老人可以在家门口享受五星级服务,住得舒心、吃得放心、活得开心,并且老有所学、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三替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也在发挥所长,尽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每年为贵州等地的贫困山区的孩子提供100个免费就读三替家政学院名额,使这一群大山里的孩子改变了命运。应杭州市政府邀请,我们还专门对新疆阿克苏、四川青川、贵州黔东南州等地进行了对口帮扶,依托三替的品牌优势及客户端、连锁门店,帮助当地打开特色农产品在东部发达地区的销路,同时也把更多优质的农产品送到顾客家中。

今年我请了两家机构为公司制定标准化体系和股权激励方案,明年,三替要走出国门,走国际化道路,我们的发展目标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三替的服务”。我们打造的“三替•好生活”智慧家政云服务平台,是我们的特色,在美国已经有不少本地家政服务公司想要和我们合作。

从创办公司开始到现在,我晚上很少能在9点之前回家的,也从来没有在西湖边喝茶休闲什么的。有一次在回家的出租车上,听到广播里放《真心英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都听哭了。但是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因为我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风景,获得了无数的乐趣。我相信,我人生的下半场一定比上半场更精彩,我希望三替的服务可以继续温暖亿万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