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遠方》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遠方

我們常說,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因為,路的那一頭,有遠方。

《我要去遠方》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遠方

區別於那些無病呻吟、不著邊際的青春片,電影《我要去遠方》,能帶給觀眾與眾不同的真實感和內涵性。影片講述了遠赴偏遠山區工作的大四實習學生楊凱在臺長老安、同事廖星的影響下,實現自我改變和成長的青春勵志故事。

《我要去遠方》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遠方

《我要去遠方》的劇情看似直白,細節卻格外動人。片中主人公楊凱在到達實習地——龍潭鎮桑古村的地震臺之後,由情緒到心境所發生的一系列變化,都在時而舒緩、時而緊張的故事裡,被陸續展開。這不僅是楊凱一個人的成長曆程,也由他及周邊,為公眾呈現了樸實而平凡的地震工作者的生存態群像,以及他們每個人在家庭和親人面前,所揹負的壓力與擔當。

《我要去遠方》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遠方

位於大山深處的龍潭鎮桑古村的地震臺,雖然簡陋,卻宛若一座守衛著平安的堡壘,在臺長老安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記錄著每一天的地質數據,這些都是鞏固防災工作的寶貴的資料。而從美國留學回來的廖星,也為實現父親的遺願,紮根基層,刻苦調研生物數據。地震臺於周邊村鎮不時舉辦的抗災講座、抗震演習,也讓人感受到,基層防災工作的切實與必要。老安和廖星這兩個殊途同歸的忘年交,在艱苦歲月中的忘我工作,由此也成了《我要去遠方》中最令人動情的所在。

《我要去遠方》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遠方

以實習生身份到來的楊凱,作為一個"新人",可以讓我們從他身上看到當下都市青年人的焦慮與矛盾。身居鬧市之中不堪其擾,想逃離,遠赴深山老林又耐不住寂寞,要回歸。楊凱一邊在反抗母親為他"包辦"的留洋之路,一邊在反抗三觀不合的女友的追隨,選擇去遠方實習,初衷不過是為了逃避。但,舊的心結不能打開,新的心結又接踵而至,讓這個初涉世的青年,痛苦不堪。但也正如所說,"面壁十年圖破壁",歷經了家庭與校園的成長之後,地震臺為楊凱上了更生動而真實的人生課程。

《我要去遠方》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遠方

這也正是影片《我要去遠方》的精神價值所在,我們都向往遠方,都爭先恐後的奔向遠方,可為什麼,在經歷了肉體的錘鍊和精神的困頓之後,遠方並沒有帶給我們超然的愉悅?為什麼從遠方回來之後,依然會陷入庸庸碌碌的凡俗生存?那是因為,遠方,不僅僅是一個地域概念的所在,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這一程的行進中,讓心靈得到滌盪。楊凱的經歷,非常形象的為我們呈現了他的感悟過程,從初期想盡各種辦法的逃離,到後來,陸續放棄了同學們和母上大人前來接走的機會,一前一後的變化,形成了特別鮮明的比照。

《我要去遠方》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遠方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在片中,楊凱曾經問廖星,為什麼會留在這裡,廖星說:"因為我能聽到一種聲音……",那是蟲叫蛙鳴,那是風吹草動,那是流水潺潺,那是能讓心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靜,像手一樣,撫摸你,安慰你……廖星的話,不僅打動了楊凱,也讓戰臺烽深受震動。我們窮盡一生,所追求的究竟應該是什麼?是功名利祿,還是聲色犬馬?但歸根結底,不過是,在愛與被愛中,在奉獻與收穫中,充滿喜悅而又恬靜的,度過這看似漫長,實則短暫的一生。

《我要去遠方》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遠方

我要去遠方。但你首先要知道,遠方在哪裡,遠方有什麼,才能不負這跋涉的一程。儘管身體與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但最好的狀態莫過於,讓身體伴隨靈魂,共同上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