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原生態圍牆打贏脫貧攻堅戰——訪石台縣委書記李軍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池州復建以來,石臺縣堅守保護綠水青山底線,走出了一條原生態最美山鄉發展之路。10月14日,記者對石臺縣委書記李軍進行了專訪。

在談起石臺縣情時,李軍介紹,石臺縣域面積1413平方公里,現轄6鎮2鄉,人口11萬,耕地5.4萬畝、茶園7萬畝、林地185萬畝,是一個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2010年,石臺縣被確定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在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裡被列入限制開發區,全縣生態保護紅線面積比為全省最高的61.9%。石臺是一個集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革命老區、庫區移民區、高山深山區和自然災害多發區為一體的特殊縣份。就是這樣一個山區縣,有著良好的生態本底。他說:“石臺森林覆蓋率達到84.5%,有山、有水、有溶洞,且擁有‘負氧、富硒’兩大特色資源。”為保護、開發和永續利用好這些資源,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努力下,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有了長足進步。據記載,1978年,石臺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僅2705萬元,財政收入29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0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6萬元。縣城總面積僅4平方公里,只有6條主要街道、3條主要巷道,縣內沒有一棟3層以上的建築,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極少數為磚混式2層樓房,進出石臺只有唯一一條經丁香、小河、殷匯到池州的瀝青路,且道路等級低、通行能力差,部分路面還是泥結碎石路,從縣城到池州城區至少要4個小時。“這就是40年前的石臺!”李軍有些感慨。

李軍說:“即使到了池州復建之初,全縣地區生產總值也只有10013萬元,財政收入502.2萬元。全縣公路通車裡程553公里(含縣鄉道路),其中瀝青混凝土路面僅103.75公里,其它均為沙土公路。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抗旱減災能力低,縣城低窪地區居民曾飽受水患之苦。縣城規劃區面積近4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僅0.886平方公里,城區主幹道路只有6條,總長5.15公里,城區居民只有2600餘戶8000餘人。再加上發展空間受限,經濟社會發展一直相對滯後,目前還是皖南片唯一一個國家級貧困縣。2017年9月被列入全省深度貧困縣,其中5個村被列入深度貧困村。”他認為,是改革的春風讓石臺縣人民放遠了目光,石臺人不伐木生財,反而更加地保護自己的生態家園,以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走全域旅遊發展道路,努力擺脫貧困。據他介紹,截至目前,全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村35個,已出列25個;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546戶、23142人,未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346戶、6304人,貧困人口發生率為7.29%。

李軍說:“在省、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經過30多年的努力,石臺的面貌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到2017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2億元,財政收入2.6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8.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14億元。全年遊客接待量達到815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64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43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4955元。實現25個貧困村出列,累計脫貧17144人,發生率降至7.14%。”在李軍看來,石臺要發展,必須堅持好生態本底,在築牢生態圍牆的基礎上,跳起來摘桃子,於是,石臺縣確立了這樣的“十三五”發展思路:以建設中國原生態最美山鄉為目標,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實施“生態立縣、旅遊興縣、產業強縣”三大戰略,堅持以規劃為統攬,以項目為抓手,以落實為關鍵,以民生為根本,以黨建為保障,到2020年實現脫貧脫困,與全國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李軍說:“2018年,全縣目標任務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億元,財政收入2.7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0.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4億元。全年遊客接待量達到957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71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

“加快石臺崛起,著眼點是富民,落腳點也是富民,只有全縣人民富裕了、幸福了,石臺才是真正崛起了。”李軍這樣認為。他說:“所以當前,石臺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扶貧思想和省、市脫貧攻堅工作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省委和市委關於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各項決策部署,聚焦短板強舉措,凝神聚氣抓攻堅,團結帶領全縣廣大幹群向深度貧困發起總攻,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2018年底實現10個貧困村出列、3759人脫貧目標。”(通訊員 石澤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