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中國不僅需要星座城市,更需要城市銀河

近日, 著名國際城市規劃大師、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主席劉太格以“新時代、新經濟、新城市”為主題的首屆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西鹹)國際論壇上發表題主題演講,並在會後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等媒體的採訪,對中國的大城市病的治理和城市規劃理念的轉變等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劉太格表示,做規劃主要是兩個字——“為人”。要搞清楚城市的定義,再經過思考做出明智化的決策。新加坡的規劃經驗和價值希望能對中國城市發展提供參考。

城市發展要有特色,但不一定是搞標誌性建築,更重要的是自然環境,把老建築和小村鎮能當做紫禁城來保護。應該把城市當做一個族群來對待,而不是當作一個單體,讓城市的片區、衛星鎮、小區有機組合。

“我參與了西鹹新區城市規劃,從南到北有一個時空結合的大西安新軸線。我很在意西安這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一定會繼續嚴謹明智的把這個工作做好。”

談理念:把城市當做戀人

劉太格表示,1985年,新加坡通過了比較明智化政府的政策和規劃。只用了25年,新加坡就變成宜居、繁榮、進步的城市。

他建議,中國城市規劃從大範圍入手,再做小範圍,再做整體佈局,最後做局部佈局。“中國現在規劃期做到2035年,我建議做到2070年。”

劉太格進一步談到了如何保持規劃連續性的問題,“我在中國做了接近50個城市的城市規劃,大的上千萬人口,小的幾十萬人口,每個城市都有它的現狀情況,我們是一定要接受。不接受的話,就是把以前建設的東西丟掉,這個是資源浪費。不過在適合現狀的基礎上,因為資源和條件的制約,可以做一些處理方式的修改。但必須保持規劃的原則,不要拿現狀、情況不允許來當藉口,進而把規劃中的一些基本原則丟掉。”

結合曾經參與大西安規劃的經驗,劉太格指出,做城市規劃之前,首先要做兩件事:一個是保護自然環境,一個是保護歷史街區。

“因為每座城市自然環境是獨一無二的。歷史街區、自然環境,是每個城市特色最大的因素。”

在做好這兩者的基礎上,劉太格認為,規劃制定者應當充分的認知“城市”的定義,弄清楚城市規劃的目標到底是什麼樣的。

有了城市的定義,裡面的功能佈置要怎麼做?劉太格提出城市規劃要做到“身份、功能、等級、範圍、尺度、數量、比例、佈局”八個方面的合理。

劉太格指出,“要把城市做好,其實不純粹是科學性東西,我們要有適當人文學者的心、科學家的腦、藝術家的眼。希望規劃師做規劃時候,要跟土地談戀愛,不要把土地當做一堆土想改就改,一定要把它當做戀人。”

談城市病:高效利用土地

對於城市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人口大量集聚,劉太格表示,一個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它的經濟發展很順暢,經濟發展順暢帶來就業崗位,就會導致很多大量的人口集聚。就業這個事不可避免,而且基本上是一個好事,這代表著當地有著大幅度的經濟發展。

而在人口大量湧入的情況下,如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城市密度,也成為令人關注的問題。

“全球60%人口在亞洲,亞洲只佔全球30%土地,我絕對支持亞洲城市做高密度。不過,大城市密度要更高,中小城市低一點。”劉太格表示。

他指出,一個城市做高密度,也可以宜居。中國城市發展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就是遠看建築高度很高,好像密度很大,其實近看土地的覆蓋率很低,利用率不是很高。在新加坡,建築層數高,土地覆蓋率也很高,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新加坡新建的工廠容積率要求在2.5。而中國較多單層的工廠,容積率可能1還不到。

而對於很多中國城市的“大城市病”,劉太格認為,這主要把城市當做單體、而非族群的結果。比如北京,若把它分為5-6個人、給予適當健康的體重,問題會大為簡化。有了城市細胞,形成多個商業中心,可降低鐘擺式的交通壓力。

“中國城市不僅要做到星座城市,我建議做城市銀河。不要讓一個人的身體,承擔幾十個人的體重。我建議,用一個系統方式來把它組織。城市下面有片區,片區有衛星鎮,衛星鎮有小區。中國有些超級城市,比如京滬要當做星座城市來做,而非一座城,可以很多城市組合即使人口密度很高,交通等問題也不嚴重。”劉太格。

談創新:先把城市基本功能做好

在回答記者關於如何創新城市發展的問題時,劉太格表示,創新是當前城市發展一個很普遍的口號。如何將創新融進城市規劃,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是懂得城市裡面的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如果你連基本的生活需要都不懂,要怎麼講創新?”

劉太格以治病來形容城市創新,“就好像你當醫生,你要治療一個人,首先要把他的身體、五官治療好。治療完了,那麼再看這個人是不是有特殊的條件,能夠到去當這個跑步家,或者芭蕾舞蹈家或者音樂家。創新是錦上添花的問題。基本的功能必須做好,所以我覺得我對這個創新這兩個字是非常擔心。就是說身體沒有搞好,就叫他去跑步,就叫她去跳舞,你說他(她)的成績會不會很大?”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