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開通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插上騰飛翅膀

港珠澳大桥开通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港珠澳大橋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工程。沈湜 攝

港珠澳大桥开通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港珠澳大橋路線總長約55公里,其中橋樑工程達22.9公里,規模宏大。沈湜 攝

港珠澳大桥开通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沈湜 攝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肖中仁):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將於24日正式通車。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由中國廣東省、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三地首次合作建設,將有力促進三地在綜合運輸、經濟貿易、科技創新等領域的深度合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大橋路線總長約55公里,主體工程由粵港澳三方共建,三地口岸和連接線工程各自負責建設。

為保障港珠澳大橋工程順利推進,在中央政府的指導下,粵港澳三地經過充分協商,建立了共建共管的溝通協調機制。港珠澳大橋三地聯合工作委員會主席、廣東省發改委主任葛長偉告訴記者,大橋工程涉及“一國兩制”、三種法律體系和三種技術管理標準,管理和協調機制的創新尤為重要。葛長偉說:“中央專責小組、三地聯合工作委員會和項目法人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這樣一個共建共管的架構。其中,三地聯合工作委員會是採取一致同意的決策模式,不是按照少數服從多數,三地的九名委員要在研究決策問題時要一致同意,確保每項決策都是三方共識。從大橋2009年年底開工到目前為止,近9年多時間,這樣一個共建共管的機制是高效管用的,實踐證明也是成功的。”

由於大橋建設需要綜合考慮內地、香港和澳門的標準體系,建設條件複雜,在國外並沒有可借鑑的經驗。此外,工程區域涉及颱風、航道、水文、工程地質、航空限高、防洪等多方面要求,面臨著諸多世界級技術挑戰。葛長偉說,“按照120年的使用壽命設計,在內地標準的基礎上,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則,吸納港澳相關的規範及技術標準,建立大橋主體工程專用技術標準體系,確保大橋高起點、高水平開展建設。”

大橋建設期間,大量自主創新的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工藝應運而生,創下國內外多個首次。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工程總監張勁文說:“在生產流程改進和技術裝備升級方面,海底隧道沉管管節、橋樑墩臺等大型混凝土預製構件,實現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預製生產,鋼樑實現車間化、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生產。所有的橋樑、混凝土的墩臺和鋼樑、鋼塔等大型構件都採用大型浮吊吊裝。我們針對不同的工序,開發了諸多世界一流,甚至領先的工裝系統、機械設備、工廠流水線和大型專用船舶等。”

如今,港珠澳大橋如長虹臥波,一橋連三地,串聯起了珠江口和伶仃洋兩岸。珠海、澳門從陸路前往香港的平均出行時間從原來的3個小時縮短為半個小時,真正形成一小時生活圈,將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港珠澳大橋三地聯合工作委員會主席、廣東省發改委主任葛長偉表示,港珠澳大橋的順利建成,更加堅定了廣東攜手港澳,共同建好大灣區的信心:“我們打個比喻,珠三角在港珠澳大橋建成之前,實際上珠江三角洲不是一個完整的三角形,它下面那一橫是不通的。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以後,才真正成了一個完整的三角形。所以這也為下一步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奠定了非常重要的一個基礎。現在港珠澳大橋開通運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迎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時刻。我們也相信,粵港澳深化合作將展現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