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英國在康熙在位時發動了鴉片戰爭,清軍能打贏英國嗎?爲什麼?

謝應飛


毫無疑問,如果英國在康熙年間發動對華戰爭,以康熙爺的一生不服輸的脾氣,斷然不會忍受一個來自歐洲的偏遠國家攻擊大清王朝的領土。打,一定是會狠狠地還擊英國侵略軍的。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公元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國總共出動的兵力和武器裝備。

英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共投入了60餘艘各類軍艦,兵力達到了19000餘人。整個侵略戰爭斷斷續續持續了2年多。直到1842年才算結束,反觀清朝方面戰鬥力情況,前後總計投入了大約10~20萬兵力。數倍於英國侵略軍,然而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清政府遭到了完敗的戰爭結果,英國侵略軍憑藉著僅僅傷亡500餘人的情況下,前後共消滅了清王朝軍隊2萬多人,而且滿清王朝不僅被英軍控制了珠江三角洲入海口同時也封鎖了長江三角洲入海口的重要戰略位置。可以說清政府是徹徹底底的失敗了。

他們輸給的不僅是工業革命後的英國先進工業技術和更為現代化的武器。更主要的是在雙方部隊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戰鬥意志和戰鬥力,另外雙方政府對於打贏這場戰爭的決心和信心也是天地懸殊。英國為了對滿清王朝這個東方大國發動戰爭,做了充分的準備和論證,馬嘎爾尼訪華時期便對中國的地形地貌人文經濟進行了全面的瞭解和調查,同時將中國的社會情況畫影圖形。 換言之,倘若英國在滿清王朝尚且處於康熙皇帝時期,這位一生征戰無數、乾綱獨斷且雄心大志的滿清王朝開拓者和領導者。而英政府也退回到十七世紀剛剛開始工業革命的英國,那怕是戰爭的結局便會截然不同。

此時的英國才剛剛開始起步工業革命。現代化的工業基礎和軍事設施製造業才處於起步階段。而滿清王朝在康熙皇帝統治下正如日中天,大殺四方、四海歸心。此時的康熙手中握有訓練有素的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等軍事武裝,為這個封建帝國正開疆拓土,平定各地叛亂。此時軍隊的戰鬥力比起1840年的道光年間的清朝軍隊來說,軍事素養強不止數倍。再加上康熙皇帝的眼界和用人之道,更勝於道光皇帝,因而我相信康熙皇帝一定會打贏這場戰爭。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康熙皇帝相較於道光皇帝來說思想上更為開化,康熙皇帝生前對於西方正在進行的工業革命生產的東西表現出了十分大的興趣。倘若康熙皇帝與英國能夠有此一戰。也許機智敏銳的康熙皇帝能夠發現工業革命下的英國生產力之高。進而勇於革新,廢除舊制,改革新法進而改變中國兩千餘年封建統治下的重農抑商、重本抑末的國本政策。將曾經的“奇技淫巧”重視為科技創新,重視工商業對社會的作用,追求工業科技的進步和變革。如若真的如此,那麼今天的中國也許就是如今的美國了。


珞珈山的貓


清軍能不能打贏很難說,但至少不會像1840年代那樣慘敗了。

在1840年真實的鴉片戰爭中,無論是海戰還是陸戰,清軍都是一敗塗地,連一場挽回面子的小勝都沒有,是一場慘敗接著一場慘敗的節奏。

如果鴉片戰爭發生在康熙朝(1662-1722年),假設就發生在康熙時代的中期,1690年左右,也就是比1840年提前了150年左右,會怎樣呢?

對於清軍來說,裝備在這150年內幾乎沒有進步,甚至可以說還有退步,康熙朝盛行的紅衣大炮,到了1840年甚至在技術上還有些許退步,炮兵實戰經驗更是退步更大。

而裝備以外的軍隊戰鬥力呢?1690年的清軍絕對要強於1840年的清軍,1690年八旗鐵騎尚有一戰之力,處於巔峰期的中後期,軍隊的士氣和腐敗程度都要遠遠好於1840年那支敗絮其中的清軍。

在英軍那邊,1690年的英軍就完全沒辦法比1840年相比了。不談戰術,僅就裝備方面,1690年的英軍的裝備水平尚在火器時代的前期,要知道,150年就軍事技術進步而言,至少是兩個時代啊。

考慮到英軍勞師遠征遠道而來,我不覺得英軍可以在陸戰上佔到清軍什麼便宜。如果清軍以人數佔優勢的數萬滿蒙騎兵為主力,在付出大量傷亡的基礎上,完全有可能在陸戰上擊潰英軍。我們熟悉的僧格林沁式的慘敗畢竟發生在1860年代啊,170年後了!一支比僧格林沁時代更強大的騎兵,對陣一支裝備上落後了英法聯軍兩三個時代的英軍,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參考同時期的中俄雅克薩之戰。雅克薩之戰證明了,只要清軍有優勢兵力,完全可以在陸上擊敗一支西方軍隊。當然,雅克薩之戰中的俄軍裝備比同時期的英軍要遜色不少,但雅克薩之戰俄軍畢竟打的是佔便宜的守城戰,如果換作更能發揮清軍騎兵優勢的野戰,裝備更好些的英軍也佔不到什麼便宜吧。

以上說的都是陸戰,我的觀點是有兵力優勢的清軍,在家門口對付英國遠征軍,可以佔據一定的優勢。

但如果討論海戰的話,就沒有太大討論意義了。1690年的英國海軍已經是世界霸主,在海上完全有能力擊敗大清水師。我個人認為,鄭成功收復臺灣並沒有太大參考意義,英國海軍此時已遠強於荷蘭人。

綜上所述,海戰英軍佔優勢,陸戰清軍佔優勢,但考慮到海軍強的一方有戰略主動權,英軍至少可以保證不敗,而清軍可能會在兵力不足的沿海局部戰場上遭受挫敗,但遭受全盤性失敗的可能性非常小。


張明揚不說話


先說史實,其實用不著康熙皇帝,道光皇帝那個時候清軍還是有能力打贏鴉片戰爭的。

但是主要問題並不是出在雙方武力的較量上。說到英國7000人殺遍全中國的事情還有一個很好玩的問題出現了——就是當年的英軍所使用的是這種P1838式滑膛步槍

看下細節圖就可以發現這個槍其實有很多毛病

是不是比起現代槍械要粗糙的多呢?

而且在英軍主力部隊馬德拉斯第2、第6、第14步兵團(都是印度人,英國人佔少數)所使用的步槍還都是下面的這種燧發槍。

所以戰鬥力真心的不高。

這些槍在100米左右的距離射擊目標不是靠瞄準而真心的是靠運氣。


那麼說說大清朝這邊吧,鴉片戰爭的時候大清有兵80萬!,每年軍費2000萬兩白銀,均到每個士兵身上是每人每年25兩銀子(包括裝備和訓練、餉俸開支)。這筆費用大約佔大清國庫每年進賬的一半。這是和平時期的費用,而真要打仗的時候就需要為士兵支付俸銀,付完錢後士兵才開拔去打仗。這筆錢就是和平時期的數十倍。

據《欽定戶部軍需則例》,軍隊移防需支付整裝銀、鹽菜口糧、車糧行船路費等,比如要調東三省滿營出征,軍官整裝銀就得按80兩至350兩的標準發放,士兵為30兩,鹽菜口糧銀的發放,滿州旗人士兵每月2.2兩,綠營士兵每月1.3兩。

這樣一算賬打完一場鴉片戰爭大清就得支付將近7000萬兩的白銀。

而最後的戰爭賠款一共賠款了合計1470萬兩,賠款比打仗合適,幹什麼要打仗


因此最後鴉片戰爭的結果就是清軍共戰死約3100人、傷約4000 餘人;英軍戰死71人、傷400餘人,非戰鬥減員2000餘人。英軍的絕對損失比其實要比清軍還大,這裡主要原因就是英軍的槍的確不好使。是不是刷三觀了啊?還有更搞笑的,英軍在鴉片戰爭的時候支出的軍費為421.5萬英鎊,當年一英鎊摺合三兩白銀。因此英軍軍費開支達到了1263萬兩,這筆軍費減去最後清廷的賠款後英國實際利潤只有207萬兩白銀。


話說回來,英國得到了什麼?香港的割讓和通商口岸的擴大化。這是遠遠比錢更重要的東西。而在清廷看來開放一個口岸和割讓了一個鳥不拉屎的邊陲小島實在是不算什麼事情。


是不是扯遠了,其實W君就是想說下,當年道光皇帝的小算盤。


如果是康熙年間,庫銀豐富的時候,這仗或許會在康熙皇帝的大腦一熱下繼續打下去,無非是花錢唄,當年剿滅白蓮教的時候嘉慶皇帝就能拿出2億兩白銀去剿滅。所以說錢多打仗真不是問題。但話說回來,繼續擴大戰爭無論是康熙還是道光其實都會算自己的小算盤的結果真心都差不多。

例如當年康熙簽訂尼布楚條約的時候不是也是為了避免戰爭再次擴大化嗎?雖然清朝做出了讓步但至今尼布楚條約還被沙皇俄國、蘇聯、俄羅斯視作不平等條約。


只不過後來八國聯軍的事情才是真正的不像話的事情,賠款40億兩白銀!尼瑪歐洲人拿回去了也沒啥好果子,歐洲立馬通貨膨脹了~~~~當然這是題外話。


軍武數據庫


清軍必勝英軍,大家都以為清軍的失敗是因為武器的落後,戰術的古板,經濟產物的原始和科學技術的過時,這些的確是重要因素,但決不是決定性因素,決定性因素是沒有一個偉大的領袖,慈禧太后和那沒用的皇帝怎能同康熙大帝相比,身為一個國家的最高元首,當面對外敵入侵時應該團結全國的力量,誓死同敵人血戰到底,而不是因為吃一兩次敗仗,就割地賠款,以此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和無尚的權力,這兩個時代的大清的確在國力上有很大差別,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人口我們4億多,英國4千萬不到,我們是它的十幾倍,國土面積我們上千萬平方公里,英國24萬平方公里,我們是他的四十多倍,資源我們極為豐富,英國卻極其有限,他雖有大量殖民地,但並不太平,不斷髮生軍事暴動,殖民地軍民同他貌合神離,不會真正為他賣命,當時交通不便,一次海運的數量極為有限,而且每次運兵之間的時間差很大,再加上英國不會把全國兵力都輸送到中國戰場,它能上個三分之一就很不錯了,從總兵力看,中國全國動員和英國不會對中國戰場傾其所有,那我們至少是它們的五十倍,英軍要是分批進入中國戰場,我們可以以更大的優勢兵力殲滅它們,各個擊破,以康熙的智慧,他明白兩國之間巨大的武器差距,他必會採用夜戰,近戰,人海戰的打法同英軍扭到一起,讓它們的重武器發揮不了優勢,中國的後方也一定會抓緊武器的研製和繳獲英軍的武器,以此來縮小武器間的差距,英國人在面對中國這樣一個寵然大物,而且還血戰到底,打法上也很聰明,再加上自身不可能只顧中國一頭,損失太大又撈不到什麼好處,就算它能以一擋十,但中國仍有幾十倍的兵力,就像一群黃蜂,永遠打不完,它必會選擇放棄和撤出中國戰場,因此能打敗我們的不是敵人,而是我們自己,尤其是一個國家的最高領袖,上粱不正,下粱歪,上粱正了,一切都正,康熙在中國史上是一名偉大的皇帝,號稱千古一帝,在他指揮下的大清,英國人沒有任何勝算。


佳佳10938


康熙時期火器配備率挺高的,除了炮之外,清朝跟英國的其他火器相差無幾。而且康熙相對來說還是個不錯的皇帝,此時漢人的反抗也慢慢弱了下來,國內容易統一意志。另外,康熙跟當時的法王是有書信來往的,法王曾稱呼他為東方的太陽王,英法剛經歷百年戰爭,若是跟英軍開戰必定可以爭取到法國這個盟友,法國是肯定不會放過任何削弱英軍的機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康熙對科技和新事物是比較感興趣的,若是失敗或者慘勝,絕對會刺激到他讓中國更早走上近代化道路。但如果換成敗家子乾隆的話就難說了,康熙還是挺勤儉的,整個皇宮就五十多個宮女……


舊城舊夢舊時光369


英軍應該是完勝的,武器隔代再多的人戰術也白用。拿著現代化的武器即使被圍困在一個山凹裡,憑藉強大的地空火力依然可以擊退數倍於已的敵人,雖然那時英軍沒有空軍,但英軍的步槍火炮射程威力均在清軍之上,康熙一直都是驕傲自滿自以為國家強大到藐視一切。可是英軍卻不一樣,信奉大炮一響黃金萬量,再加上 英軍可以出售武器給沿海地區的海盜,儘管清軍實施鎖海政策但是如果英軍把海盜組織起來,加以訓練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武裝。登陸後,可以通過以華制華的方式。或許過個幾十年,要麼成為中國一部分。要麼被新生的中國政權被趕走


墨色之藍


康熙在位,以其手段與不服輸的氣質絕對死磕到底,而英國人最怕就是死磕,英國幾千人一撥往中國運,無疑都是送菜而已。

另外,需要正視歷史,1840的英國火槍製造水平與其排隊槍斃戰術,並不能抵擋真正抵擋快速機動的騎兵陣營,沒有馬克沁與半自動步槍的時代,騎兵還是戰爭王者吧。如果騎兵經過大規模熱武器戰爭環境訓練,配以一定規模的火器,幾千人的火器部隊絕對只是一頓菜。

統一的中國是很可怕的,當然,能夠把中國力量糅合在一起的帝王就更可怕了。小國小軍最好不要碰。


秦軍銳士出擊


那時候能不能打得過是個未知數,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辮子們統治中國,非但沒有進步反而往後退,閉關鎖國,鼠目寸光,到後來的捱打也就成為必然了。康熙和乾隆嘛,說句實話,就是運氣好而已,那時候英國開始工業革命,還沒能騰得出手來打滿清,要不然還會有什麼什麼大帝,說穿了這兩位如果運氣不好的話,也和慈禧差不多。


大漢滅日2


簡單,英軍在康熙年代,只能找死,因止大帝是刀杆裡出來的,有道說,政權出槍桿,打出來的才是最可靠的,他知道權威是靠圍護民眾利益,國家尊嚴,才能沿襲下去的,否則,國之不存,民以何榮呢,國家的榮辱,都在於領導人的作為,千古一帝,不是吹出來的,而是作出來的,,所以,英國那時來攻擊清朝,只能找死。


別一天都問我


打贏是肯定的,此時英國沒有先進的炮艦、火槍,在強大的騎兵、大炮戰術下沒有招架之力。但是,更重要的是這不會點醒中國人(沒有工業革命呢):我們太愚昧了,不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思想!!!就像甲午中日海戰一樣,我們只學了技術,沒有學習制度,那是扯淡。中國想贏?先把慈禧老妖婆凌遲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