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負擔不容樂觀 抗癌藥降價「火候」還不夠

患者負擔不容樂觀 抗癌藥降價“火候”還不夠

自抗癌藥降價政策發佈以來,多省陸續調控進口藥和抗癌藥價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成效,一部分的進口藥和抗癌藥的要價有所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正逐漸減輕,也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順利地用上了抗癌藥。同時,國家相關部門正不斷出臺新惠民政策,進一步下降抗癌藥的價格;並積極推進相關降價工作。

但是,部分進口抗癌藥實際價格下調幅度並未達到公眾預期目標。要想降低抗癌藥品費用、減輕對進口抗癌藥品依賴,根本之策是提高我國抗癌藥品的研發能力。近日,多個省份藥品採集平臺陸續調整了抗癌藥的價格。例如,海南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海南省進口藥及抗癌藥降價總量已達602個。與此同時,新一輪抗癌藥醫保準入談判工作預計將在9月底前完成,屆時患者負擔有望進一步減輕。

關於對抗癌藥的降價,廣大癌症患者一直熱切期待,期盼一直未減。從今年5月1日起,我國以暫定稅率方式將包括抗癌藥在內的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鹼類藥品等進口關稅降為零。截至9月份,各省份隨之紛紛出臺抗癌藥的降稅採購,降低了抗癌藥終端銷售價格。北京的8種抗癌藥全部調整價格到位;其他15個省也已發佈相關文件,實質性抗癌藥降費正在路上。

儘管如此,但許多患者仍反應,藥價變化卻不太大,抗癌藥雖降,但整體價格仍然偏高,患者經濟壓力依然較大,沒有得到多少實質性的改善。目前大部分的抗癌藥下調幅度在2%—5%之間,幅度沒有民眾期望的那麼高,降價效果自然沒想象中那麼明顯,好比原來100塊的藥現在98元,給人感覺便宜不了多少。而患者或消費者期望的降幅是10%—20%,這之間的差距還是甚遠。

中國藥科大學國際醫藥商學院副院長、教授丁錦希分析說,主要原因在於,按原有關稅稅則,進口抗癌藥品中的單克隆抗體和其他生物製品原關稅即是0%,不受零關稅影響。小分子化學藥品原關稅為2%,降為零後對價格僅有小幅度影響。過去我國進口藥、抗癌藥的價格與亞洲區域其他國家相比較一直處於最高水平。

一方面,患者希望藥價持續降低,另一面,藥企直呼研發藥品成本太高。圍繞藥價的高低一直是國內很大的爭議。目前,高質量的藥品主要被髮達國家所佔據,我國擁有的高技術含量低,部分原研發藥品價格虛高,同時藥品市場利潤巨大,人們的消費能力和負擔能力與之不想匹配。所以才會出現人們所言的:看不起病、吃不起藥的現象。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曾益新表示,提高我國抗癌藥品的研發能力,是降低抗癌藥品費用、減輕對進口抗癌藥品依賴的根本之策。建立降低抗癌藥費用的長效機制勢在必行。而首要就是研發創新,加大對科研的成本、人才投入,政策大力扶持,激勵新抗癌藥的研發製造創新。

未來的抗癌藥,不僅要讓群眾用得上、用得起,也要讓企業的合理利潤得到保證,同時也保證醫保基金能夠承受。這才是長遠穩定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