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鐵路發展而興 火車站架起漳州發展的快速通道


因鐵路發展而興 火車站架起漳州發展的快速通道


從轟隆鳴笛的綠皮火車到風馳電掣的白色動車,從四野蠻荒的小村莊到鐵路交通樞紐……一列列火車從改革開放40年的時光之路緩緩駛過,在歷史時間的河流裡,火車站演繹著漳州這座城市的發展與繁榮。

10月12日下午5點21分,“嗚——嗚——嗚——”隨著汽笛聲響,一列從廈門開往西安的K244次綠皮火車沿著鐵軌,由漳州東站緩緩駛出。

不一會兒,這個車站又恢復了往日的寂靜。“又安靜了。”望著漸漸遠去的綠皮火車和空空蕩蕩的候車室,車站工作人員蘇晟不禁感嘆。1997年,19歲的他從福州技校鐵路運輸專業畢業後就被分配到郭坑站(如今的漳州東站)。二十多年來,在這裡度過了美好青春的他,見證了曾經的繁忙與輝煌。

說起郭坑站就不得不先說到位於薌城區南坑路的原漳州站(如今的漳州北站)。作為漳州市區第一個火車站,原漳州站的興建源於1954年動工建設的鷹廈鐵路,1956年郭坑站投入使用,1958年原漳州站完工後,成為鷹廈線漳州支線鐵路的站點。“父親當時在原漳州站上班。據他介紹,當時,漳州站是漳州市民及貨物進出的重要客貨運站,市民要去往上海、南京、杭州等方向都要從漳州站上車,有時旅客太多了,就用貨車把剩餘的旅客載到郭坑站去上其他車次的車。”

如果說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原漳州站的“黃金時代”,那麼二十世紀則是郭坑站的“芳華歲月”。2004年,郭坑站新站房建成,更名為漳州東站。2005年,原漳州站全面停止辦理客運業務,全部併入漳州東站,僅辦理貨運。“2004年到2012年,是漳州東站最高峰的時代,那時一天接發客車15對,開往西安、南京、北京西、太原、貴陽、重慶、南昌、合肥、杭州、昆明、上海、廣州、鄭州、武夷山、景德鎮等地,貨車五六十對,還開通了多趟行包快運專列、五定班列,有漳州直達烏魯木齊、瀋陽、哈爾濱快速貨運列車,連續多年客貨運年收入超過1億元。”漳州東站黨支部書記黃福利介紹。

“當時每天站前廣場都排滿了人,7條功能性軌道,6條貨物線、專用線都停滿了火車,有200多名工作人員,車站一天到晚熙熙攘攘、人來車往。”蘇晟回憶道。伴隨著南來北往的客貨,漳州東站反映了改革開放後漳州經濟的迅速發展。

邁入21世紀,全國高鐵建設掀起高潮,2009年5月,位於龍海市顏厝鎮的漳州南站開工建設。為確保龍廈鐵路順利開通運營,2011年,原漳州站更名為漳州北站,漳州南站更名為漳州站。2012年6月,龍廈鐵路漳州站正式啟用運營。2013年12月,廈深鐵路竣工通車,漳州站成為龍廈鐵路與廈深鐵路的樞紐站。“高鐵開通,出門更加快捷、便利,大部分客車分流到了漳州站,目前漳州東站只保留了K1210往上海、K244往西安、K946往貴陽3對客運,貨運業務也由月裝1000多車銳減為現在的100多車左右。”蘇晟介紹。

因鐵路發展而興,又因高鐵建設而“淡”。昔日熱鬧的漳州東站變得冷清了起來,而漳州鐵路客運卻迎來了一次飛躍式的大發展,步入了高鐵時代。

走進高鐵漳州站,靈活借用閩南古厝燕尾脊、深挑簷及騎樓等建築形式的站房,融入“機場化”設計概念,雙層候車廳寬敞、明亮,在傳統風格中透露出現代氣息。站內,安檢、候車秩序井然,旅客持著二代身份證直接進出站。售票廳卻顯得有些“門庭冷落”,定格在排長隊買票的畫面也漸漸在視野裡變得模糊,變得陳舊。據統計,高鐵開通以來,漳州站的日均發送和到達的旅客數量在逐年上漲,現在日均載客超13000人,平均每15分鐘左右就會有一輛列車從漳州站駛過。彙集鐵路、城市公交、出租等換乘功能,漳州站成了漳州市綜合性交通樞紐。

“近年來,龍廈鐵路、廈深鐵路相繼建成通車,目前,我市鐵路已形成倒‘T’型的主骨架交通網布局。”市鐵路辦副主任張進寶表示,根據2017年11月省發改委印發的福建省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我市將分別建設漳汕高鐵、贛龍廈高鐵,隨著高鐵網的擴張,屆時,將進一步打通福建省出省通道,與閩西南、全國西南部腹地架起更多的“快速通道”。未來,漳州站將成為福建省南部重要的鐵路樞紐,進一步縮短與珠三角、長三角的空間距離,助推漳州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新時代背景下,隨著車站遷徙的,除了鐵路,還有城市與人。越來越通達的交通,越來越多的客流、商務流的湧入,漳州東站、漳州北站這樣多少人回憶中的老火車站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漳州站這樣現代化的站點亦將承載著更多人對城市發展的美好期望和信心憧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