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回到家鄉「掌勺」,重拾崇明菜里的鄉間情誼

他回到家鄉“掌勺”,重拾崇明菜裡的鄉間情誼

一位功夫到家的鄉廚做出的美味佳餚

以及精準的出菜節奏,

是不會讓客人有機會輕易放下筷子的。

崇明鄉宴並沒有漸行漸遠,

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在鄉間繼續傳承……

他回到家乡“掌勺”,重拾崇明菜里的乡间情谊

◆◆

鄉 廚

◆◆

過去的鄉宴儀式,從廚師到幫工,都是鄉村親友間的互幫互助,掌勺的不需要特別專業,會燒菜、能燒熟就行。如今,生活富裕起來,鄉親們對菜品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位功夫到家的鄉廚做出的美味佳餚以及精準的出菜節奏,是不會讓客人有機會輕易放下筷子的。與時俱新的鄉廚菜單,是鄉宴變遷的見證史。鄉廚走村入戶,煎炸蒸炒,烹飪出農村百姓日益紅火的生活。

在崇明橫沙島多彩水稻豐收節的開幕日子。一大早,鄉廚徐偉便將“吃飯傢什”——菜刀、勺子、鍋、爐灶等從倉庫裡拖上貨車,拉到主會場懷心農場。下午,看著陰沉的天色漸漸轉好,徐偉按既定計劃開始餐前準備。4點半,徐偉站在土灶邊,用力揮動著大鐵勺,手法嫻熟地上下翻炒。他的身後,25個親子家庭特意從市區趕來參加豐收節活動。從多彩水稻田觀景回來,又參與了各類農事體驗,此時的大人和孩子都有些飢腸轆轆。懷心農場的草坪上,徐偉自帶的方桌和椅子一字排開,只待當晚重頭戲——“田園大餐”上演。

他回到家乡“掌勺”,重拾崇明菜里的乡间情谊

這幾年,徐偉在橫沙島上的名氣越來越大,小孩滿月、新房上樑、新人結婚、老人壽誕……但凡鄉里有重要宴席,都會請他親自掌勺。在自家院子裡,支幾個棚子、壘起兩三個大鍋、擺上圓桌,鄉里鄉親、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其樂融融。鄉宴,既比上飯店省錢,氣氛又好,深受村民的喜愛。一般來說,農村“土廚師”無須正規專業的烹飪培訓,他們大多為兼職,憑藉多年積累的經驗和傳統燒製手法闖蕩江湖,而徐偉卻是鄉廚隊伍中為數不多的“正規軍”。

徐偉是地道的橫沙鄉人,烹飪專業科班出身。10多年前,他和島上大多數年輕人一樣,迫不及待地想出島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北京、天津、上海陸續奔波,從高檔酒店的總廚到自己開飯店,快節奏的生活、高昂的日常開銷,再加上異地漂泊的不安定,讓徐偉懷念兒時悠閒的鄉村生活,逐漸萌生了回鄉的念頭。

生活富裕了,島上的傳統宴席大多搬進城裡的酒店,菜品豐富、環境高雅、主人家也省事不少,卻再難尋覓到過去的感覺:人情少了,鄉愁也淡了。有的年輕人節假日回島,特別想和親朋好友在屋前小院裡聚一聚,再嘗一嘗家鄉的味道。原本生意日漸清淡的鄉廚,也重新得到了“吃貨”的追捧。

他回到家乡“掌勺”,重拾崇明菜里的乡间情谊

徐偉還記得,幾十年前如果檯面上有雞、鴨、魚、肉“四大金剛”,再加上甲魚、黃鱔等河鮮,那就是體面的。而現在的鄉宴開始與城市接軌,大王蛇、澳龍、大閘蟹也成了常見菜,不少人家甚至以海鮮為主,考驗著食材的新鮮和廚師的手藝。剛開始起步,徐偉也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人脈的積累需要時間。三年間,隨著朋友間的口口相傳,徐偉的生意越來越好,春秋兩季的週末節假日幾乎排滿,尤其5月、10月兩個“黃金月”,想要預定還得提早好幾周。

鄉間宴席一般根據東家的要求“個性化定製”:冷菜10個,熱菜10個,再加上點心、湯和水果,從實惠的千元標準到兩三千都有。除了海鮮以外,新鮮蔬菜、肉類等食材都取材於島上。像徐偉拿手的蟹粉獅子頭,就是一道熱門口碑菜:肉要手工剁碎,肥瘦比例嚴格控制在3比7,還要用2.2兩到2.5兩的崇明清水蟹來拆蟹粉,保證口感。“但凡桌子上有蟹粉獅子頭這道菜,起碼是一桌2500元以上的標準,請客的人家算是比較豪氣的。”徐偉告訴記者,島上的村民一向喜歡河鮮,清蒸魚也是一道必點菜:清明前的刀魚,端午的鳳尾魚、梅子魚,或清蒸或紅燒,上魚前循舊例放一放鞭炮,寓意吉祥。結婚喜宴上,每桌還必上一碗名為“團圓”的點心,湯圓要喜宴雙方親戚親自動手做,再用紅雙喜碗裝上,撒點糖,勾芡成甜蜜蜜的糖水湯底,配以軟糯的實心湯圓,寓意圓圓滿滿。

像徐偉這樣的鄉廚,既會做傳統土菜,又有別出心裁的創意,在島上特別搶手。一般承辦的酒宴大多在七八桌,最多三十桌也不在話下。掌勺的只需他一人,到宴席那天,再請上親戚或鄰居做做“臨時工”,幫忙打打下手就可以了。除了鄉間的傳統宴席,島上的團建拓展活動日益豐富,也常常會邀請徐偉去掌勺。像豐收節的“田園大餐”就是徐偉精心設計的:一道傳統的“五穀豐登”囊括了芋艿、毛豆等中秋時令菜;青椒、茄子、空心菜全部從農場的菜地裡新鮮採摘下來;月亮蝦餅、咖喱雞塊、羅宋湯則是孩子的最愛,這套中西合璧的菜譜既照顧到了客人的喜好,又體現了橫沙的特色。

他回到家乡“掌勺”,重拾崇明菜里的乡间情谊

相比過去島外年終無休的生活狀態,如今“做五休二”不僅靈活自由,還能照顧到在橫沙島留守的父母,這是徐偉安心回島的重要原因。其實,“吃一塊肉便能口舌生津一天,一家人辦事、全村人都參與”的鄉宴並沒有漸行漸遠,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在鄉間繼續傳承……

以上文字由歐陽蕾暱提供

主編:陳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