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活動沒生意,做了活動沒錢賺,這些忽略消費行爲模式的營銷其實都是在「自嗨」

不做活动没生意,做了活动没钱赚,这些忽略消费行为模式的营销其实都是在“自嗨”

1,進入2018年,無論是線上門店還是線下門店,好像都遭遇到了“門店無流量”的瓶頸。線上線下的商家都在尋找流量的入口,不做沒生意,做了還虧本的促銷活動,此起彼伏。

今時今日,重新翻閱2009年年初華為總裁任正非的《讓聽得見炮聲的人來決策》,會在內心激盪起更深刻的共鳴。

企業由小變大,機構由少變多,運行的效率和對市場一線的敏感性似乎越來越弱了,大企業病,這個不太新鮮的話題,在各行各業的營銷組織中,仍魔影重重。

王老吉這個廣州2010年亞運會高級合作伙伴,被譽為中國營銷鐵軍的王老吉團隊,正在自娛自樂地進行著“先聲奪金”全國促銷活動,借亞運會“先聲奪金”主題促銷活動在全國佈道,將它當前想挖掘新的消費人群進而取得突破的野心暴露得淋漓盡致。

它將目標緊緊鎖定了90後新生一代,這是一個足夠聰明的抉擇。坐在辦公室裡寫方案的王老吉市場部,是否寫完一堆文字並制定完書面銷售目標後,會走到終端親自面對顧客賣貨,是否傾聽過一線促銷員對“先聲奪金”營銷行動的真實看法,以及顧客的質疑、反對與不屑,我們不得而知?

很明顯,王老吉開始重蹈“大企業病”覆轍,它不再緊扣生意的焦點運用各種營銷手段直效解決問題,就像當年起家時訴求“怕上火,喝王老吉”一樣簡單直接,而是開始為促銷而促銷、為廣告而廣告、為活動而活動,王老吉有自己的整合傳播部門,但當整合傳播部門對終端的生意難點一無所知時,它又豈能在辦公室裡拍著腦袋將一連串複雜的營銷手段整合在一起為生意的突破服務?

王老吉的銷售管理控制一度相當完善,但由於銷售團隊過於龐大,如今的銷售組織卻是頭重腳輕,居於“頭部”的市場部、銷售部和整合傳播部等,已與一線銷區的生意漸行漸遠。這種“屁股決定腦袋”的做事方式,通過王老吉的作業結果“完美”地呈現出來。

好大喜功不是銷售團隊應有的文化,市場一線才是生意真正的主戰場。正像任正非所說的,要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做決策。銷售決策的重心永遠在終端,總部僅僅起到控制、督導和輔助作用,一線銷區的人才是真正應該做出決策和執行的人。

雖然“先聲奪金”看上去僅僅只是一次大規模的促銷活動,但它暴露的態度與作業方式,值得王老吉每一個團隊成員深思。

2, 2010年,鳳姐火了。

因為她超級無敵的“自慰”精神,火得一塌糊塗。

她曾經開出“1.76-1.83米的清華或北大碩士生,並且長得要陽光、帥氣”的徵婚條件,因為:之所以要求長相、身高等,是因為她認為男方智商是不可能超過她了,只能用長相和身高去彌補,這樣才配得上”。

她曾經這樣回應自己的整容:“我覺得我原來的底子就很好。你看我的身材已經很完美了,但是我認為我的臉顯得太英氣逼人。如果在古代,我就是花木蘭那樣的奇女子。可是在現代,我想讓自己更加有女人味。”

她曾經表示:“現在國內符合我原先條件的基本上都已經被我淘汰了,所以我現在想要找歐洲的、北美的海歸,像意大利啊、美國啊、澳大利亞啊。” “再過個兩三年,我肯定能成為奧巴馬的情人!”

“自嗨”這個詞的意思是自娛自樂或者自己玩的開心,當然別人則不未然。

特別是在產業上游的品牌孵化基地,或者產業比較密集的地方,有些品牌很喜歡在品牌上游做一些營銷。做營銷宣傳自己,固然沒錯,但做的都是自嗨式的營銷。常見自嗨式的營銷有;在上游動不動搞什麼協會組織、論壇組織、頭腦風暴會、大型的主題活動等等,這些活動出發點是好的,但,一看參與者都是行業上游同行,結果很有可能就是自嗨。

所以避免自嗨式的營銷,作為一個商品品牌商或者產品供應商,需要注意上游做營銷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知名度?名譽度?還是業務拓展?若是為了知名度,就沒有必要了,大家心裡都清楚對方,無需要刻意。什麼交流或組織,最好的方式,跑到牛人的公司泡個茶啥東西就聊出來了。啥東西動不動搬到舞臺和會議上就真的探討不出啥來了。這些過於注重形式,必然會讓營銷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所以必須迴歸營銷的本質之一,引導客戶創造消費者。

引導客戶,是把這些自嗨的力氣花在終端渠道建設上,那裡有行業上游的精準的目標群體。只有精準的目標群體才是營銷有效性的前提。創造消費者,是著眼於幫助終端零售商,轉換新的理念:“創造新的消費理念”。這就是為什麼在珠寶行業,潮汕人經營企業在上游,基本上你是聽不到轟轟烈烈的,反而都是悶聲發大財。

總結;避免自嗨式的營銷,去上游,下終端。把精力放在研究你的目標群體上吧,形式主義已經out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