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真的失去了嗎?

劉學智

上一篇文章《從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看中國現狀》有很多讀者留言評論,從評論的情況來看很多讀者是認真看了全文的,我感到很欣慰。但也有一些非理智的留言,表述的語氣反映出評論之前沒有認真看文章,至少上一篇文章的最後一段沒有看。在這裡,我接著上一篇文章的結尾,探討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真的完全失去了嗎?是否還有很多沒有失去的地方?

“失去的二十年”是指日本陷入長期經濟停滯狀態,時間起點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也有觀點認為起始於80年代中期的廣場協議。無論從哪個時間上來看,到現在都遠遠超過二十年了。在這二十多年裡,從房地產市場、經濟增速、產業空心化、人口老齡化等方面來看,的確“失去了”,日本出現的一些問題與中國有相似之處,可以成我們的前車之鑑。但日本作為高技術領先國家和高素質高收入國家,可能並未真正失去,而是隨著全球經濟發展在不斷進步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真的失去了嗎?

從日本經濟增長來看,上個世紀50-70年代日本經濟保持高增速,經濟總量快速擴張。80年代之後增速逐漸放緩,90年代之後經濟增速降至0%左右波動,經濟總量維持在500萬億日元左右,一直到現在都難以明顯增長。在70-80年代,日本很多經濟研究者非常自信地計算著,認為日本經濟將維持高速增長,經濟總量在新世紀之初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就如現在的中國一樣,很多觀點認為2030年之前中國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經濟大國。當90年代初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後,越來越多的人發現日本經濟超過美國的夢想已經成為幻想,遙不可及。現在回過頭來看,無論從國土面積、自然資源稟賦還是人口總量以及人均空間密集度來看,日本與美國都不是同一重量級的,即便沒有“失去的二十年”,經濟規模超過美國的願望都是非常瘋狂的事情。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國土面積和人口供給條件要好於日本。

正是因為日本國內很多方面要素條件存在明顯的制約,疊加90年代泡沫破滅,促發了日本國內產業空心化發展,轉而向全球佈局

。如今,我們幾乎可以在全球所有人類聚集區看到日本產品,無論是歐美等發達國家,還是南美、東南亞等新興國家,又或是非洲欠發達地區,都能看到日本汽車和電子產品。因此,“失去的二十年”只能是日本國內經濟擴展速度的失去,並不是日本資本、技術以及經濟影響力的失去,在全球擴張的過程中反而是進步和擴張的。一種解釋是,房地產泡沫破滅導致資本不再盲目追逐粗放式的固定資產增值收益,而是潛下心開展科技研發投入和全球化的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帶來實實在在的技術進步和投資收益。日本產業全球佈局獲得大量投資收益,並且投資收益還在逐年攀升。從1996年以來日本產業在全球佈局獲得的投資收益快速上升,1999年國際收支中投資收益淨額為6.4萬億日元,2004年突破10萬億日元大關,2015年以來年均國際投資收益達到20萬億日元,並還在持續增長。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真的失去了嗎?


正因為資本全球化佈局獲取大量投資收益,日本國民生產總值(GNP)增速是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的。對外投資收益也促進了儲備資產的積累。上個世紀90年代之前日本外匯儲備並不高,房地產泡沫破滅後經濟增長放緩,反而外匯儲備規模快速增長。1994年日本外匯儲備超過1千億美元達到1228億美元,兩年之後1996年突破2千億美元關口,2000年突破3千億美元關口,2003年達到6735億美元,2006年接近9千億美元,2008年2月突破1萬億美元關口,到2018年三季度末達到1.26萬億美元。因此,從外匯儲備資產增長情況來看,日本經濟實力並未失去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真的失去了嗎?


從人均國民產值和人均收入來看,日本始終處於高收入國家之列,不僅在亞洲遙遙領先,在全球也保持在前列。從上個世紀90年代自今,日本人均GDP保持在4萬美元左右,隨著日元升貶而波動,並且始終遠高於韓國人均GDP。對於我們中國,雖然近幾年人均GDP較快增長,2017年達到8827美元,但仍然只有日本的1/4,差距非常大。就算與韓國相比,人均收入差距也有3倍之多。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真的失去了嗎?

在上一篇文章中談到當前中國房地產市場與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的日本有很多相似之處,如果我們現在像當時的日本一樣泡沫破滅,可能非常危險。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房地產總市值已經高達43萬億美元,超過當年GDP總量的4倍,幾乎接近美國與日本房地產市值的總和。目前我國房地產市值可能已經超過50萬億美元。房地產市值分佈極不均衡,超過1/3的資產集中於北上廣深4個核心城市。我國家庭的房產在總資產中的佔比高達69%,遠高於其他國家

目前國內產業在全球競爭力還不夠強,人均收入水平不足日本1/4,如果國內經濟增長像當時的日本那樣出現停滯,將不會像日本那樣產業全球化佈局,也難以實現人均收入水平逐漸提升,可能就掙扎在中等收入陷阱了。不過,與日本不同的是,我國擁有廣闊的國土,中西部欠發達地區還有很大發展潛力,相對而言經濟迴旋的餘地較大。2017年末我國城鎮化率為58.52%,戶籍人口城鎮化率42.35%,日本高達91.62%,與發達國家甚至部分發展中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廣大的中西部地區收入水平較低,隨著新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有望創造巨大的投資市場和消費市場。京津冀協同發展、港珠澳一體化、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關中城市群等戰略規劃,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未來可能在長江中游、成渝地區、西鹹新區等出現新的經濟核心引擎

回到日本,在“失去的二十年”裡,日本高技術領域不但沒有失去,反而在全球的領先地位進一步鞏固。傳統制造業領域,例如汽車製造業,無論是新能源汽車還是燃油汽車,包括髮動機、電子系統、安全系統等等,能夠與日本媲美的可能只有德國或者美國;新興高技術製造領域,日本在人工智能、機器人和自動化領域的投資增長非常快,基本走在全球前列。很多高技術製造業日本處於全球壟斷地位,例如照相機、攝像機、打印機等。在20多年的經濟低迷時期,日本創新能力仍在快速增強,特別是基礎研究大幅進步。從2001至2018年,獲諾貝爾獎的日本人已有18位,並且都是科學類獎項。從資金投入、科研人員、創新型企業等各個角度看,日本創新能力都在持續積累。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只有美國和日本是技術淨輸出國,日本每年知識產權使用費順差接近200億美元,而中國的知識產權使用費是逆差。

從1996年以來,日本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研發投入/GDP)從2.69%增至3.28%,高於中國(同期從0.56%增至2.07%),也高於美國(從2.44%增至2.79%)。日本每百萬人中有研發人員5230人(5‰),中國只有1180人(1‰),中國只有日本的1/5。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帶動了日本勞動生產率的上升,單位勞動力產出能力持續增強。根據相關報告,在2013到2017年之間,日本的生產率是G7國家的最高水平,預計2021-2015年日本勞動生產率增長率可能從2013-2017年的1.0%進一步增加到1.7%。

雖然我們經濟總量已經是日本兩倍多,但日本工業科技在很多領域超過德國、美國,比中國更是領先很多。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日本科技作為支撐。例如,中國高鐵的軸承是需要日本NTN公司的技術,高鐵上永不鬆動的螺絲需要日本哈德洛克工業株式會社生產;中國第二代身份證完全採用彩色數碼照片,需要日本富士施樂公司的機器和技術製造。中國的創新發展之路還有很長很長,仍然需要韜光養晦奮起直追,更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穩步推進。

最後,中國和日本經濟結構互補性很強,如果兩國能夠處理好歷史問題,沉下心來友好合作,對雙方經濟社會發展都有好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