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號:9月13日金融市場觀察、分析、預測與展望

金融號:9月13日金融市場觀察、分析、預測與展望

中國金融網-金融號:9月13日金融市場觀察、分析、預測與展望

央行金融統計數據顯示:8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28萬億元

中國人民銀行12日發佈金融統計數據顯示,8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28萬億元,同比多增1834億元。

央行數據顯示,8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28萬億元。其中,以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為主的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增加4415億元,以實體經濟貸款為主的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6127億元。

另外,8月人民幣存款增加1.09萬億元,同比少增2729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3463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6139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850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減少2211億元。

從貨幣供應看,8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78.87萬億元,同比增長8.2%,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個和0.4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53.83萬億元,同比增長3.9%,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2個和10.1個百分點。

同日發佈的社會融資數據顯示,8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52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376億元。其中,當月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31萬億元,同比多增1674億元。

央行重啟逆回購 淨投放600億元

中國人民銀行12日在公開市場開展了600億元逆回購操作。此前央行已連續15個交易日暫停逆回購,此次重啟逆回購將向金融市場淨投放資金600億元。

央行發佈的公告稱,為對沖稅期、政府債券發行繳款等因素的影響,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12日開展600億元逆回購操作,期限7天,中標利率2.55%。

當日,銀行間市場利率漲跌不一。12日發佈的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顯示,隔夜利率為2.5570%,較上一個交易日下行3.3個基點;7天和14天回購利率分別下行1.1個基點和0.1個基點;一年期利率為3.5130%,較上一個交易日上行1.2個基點。

報告顯示信用卡業務仍是銀行的香餑餑

融360發佈《2018上半年全國性銀行信用卡業績排行榜》。報告稱,從整體規模來看,截至2018年6月末,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用髮卡數量共計6.38億張,環比增長4.17%;銀行卡授信總額為13.98萬億元,環比增長6.40%。工行、建行和招行仍處於信用卡業務的第一梯隊,工行累計髮卡量遙遙領先,招行新增髮卡和交易額獨佔鰲頭,建行則在信貸規模上超越其他銀行。

報告稱,在資產質量上,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756.67億元,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1.21%,佔比較2017年末下降3.97個百分點。大部分銀行的信用卡貸款不良率較2017年同期都有所下降,信用卡的資產質量整體向好。其中,中信銀行的信用卡不良率最低,為0.98%。

報告表示,信用卡業務仍是銀行的香餑餑,但各銀行的策略也有所分化。交行大力開發信用卡存量客戶消費需求,交易額和信貸餘額再上一個臺階;中信銀行不管從髮卡量還是信貸規模來看,都表現出對信用卡業務的極度重視,貸款餘額先行超過平安達到5000億也不無可能。平安銀行的信用卡業務相較於其他銀行來說可謂亮眼,但與去年下半年相比增速已經有所放緩;浦發銀行則繼2017年大力擴張信用卡業務後,2018年開始收縮,不良率有所上升。

減稅降費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

9月12日,財政部公佈的財政收支情況顯示,8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077億元,同比增長4%;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5137億元,同比增長3.3%。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9508億元,同比增長6.7%;非稅收入1569億元,同比下降10.1%。

“8月份,全國財政收支運行情況良好。減稅降費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全國財政收入增速有所放緩;重點支出保障有力,全國財政支出總體保持較快增長。”財政部國庫司有關負責人表示。

據統計,1月至8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2868億元,同比增長9.4%。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3663億元,同比增長10.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69205億元,同比增長8.3%。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117217億元,同比增長13.4%;非稅收入15651億元,同比下降13.1%。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公共財政與政策研究院院長喬寶雲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8月份財政收支數據可以看出,減稅效應正在加速顯現。非稅收入的持續下降,推動財政收入結構更加完善、管理更加科學,從而使稅收制度發揮調節作用的空間進一步擴大,讓減稅的政策效應可以更加充分釋放。

從主要收入項目看,1月至8月累計,國內增值稅42892億元,同比增長13.6%;國內消費稅8784億元,同比增長16.4%;企業所得稅29963億元,同比增長12.9%;個人所得稅10319億元,同比增長21.1%;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11599億元,同比增長11.8%;關稅1962億元,同比下降0.4%。

社保劃轉不會增加企業總體負擔

來自經濟日報的消息稱,自2019年1月1日起,各項社會保險費和先行劃轉的非稅收入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後,徵管能力和徵管效率將得到進一步提升,有利於為整體降低費率爭取更大空間,促進降低社保費率。對於依法繳費的企業來說,稅務徵收後社保費負擔會逐步合理下降。

按照中央關於機構改革的決策部署,自2019年1月1日起,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各項社會保險費和先行劃轉的非稅收入。

社會保險費為什麼要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徵收體制改革後,繳費負擔會不會大幅增加?下一步是否會推動降低社保費率?

自2015年以來,我國先後4次降低社保費率,總體社保費率從41%降到37.25%,減少企業成本約3150億元。今年,人社部、財政部聯合發佈《關於繼續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的通知》,自今年5月1日起,繼續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但是,目前社會保險的名義費率還是偏高,不少企業感到負擔偏重。

與此同時,由於我國社會保險繳費制度強制性不足,一些企業和職工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意識較差,導致社會保險徵收率偏低,實際費率與名義費率存在一定差距。

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也認為,當前社會保險尤其是養老保險,到了進一步降低費率的時機。“以前存在一些繳費基數不實、漏繳、少繳等問題,現在一方面要加強徵管,一方面應下調社保費率。”

專家建議,有關部門應及時啟動社會保險費收入測算工作,摸清費基、費率和收入底數,測算收入變化情況,結合經濟整體運行情況,妥善處理好徵管力度與社會可承受程度的關係,把優化徵管與減稅降費統籌考慮。

“‘降成本’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任務之一,要求降低企業稅費負擔。社保基金繳費在企業稅費負擔中佔較大比例,社保費率在未來仍需繼續下調。在名義費率只降不升的前提下,只有提高實際徵收率,才能緩解財政壓力,將企業的繳費負擔降在明處,保證公平。”張斌說。

評級業迎來整合 長期存在亂象有望整治

來自經濟日報的消息稱,近期,在部分評級機構被開出“罰單”後,評級業將迎來強監管和整合。8月17日,交易商協會給予大公評級嚴重警告處分,責令其限期整改,並暫停債務融資工具市場相關業務一年。“罰單”的背後,是信用評級業多頭監管之下長期存在的亂象。

對評級行業來說,債市的分割使得評級機構事實上面臨著多頭監管,這樣的監管方式使得評級業存在“灰色地帶”,買賣評級、評級虛高等亂象屢禁不止;對評級機構來說,面臨不同的監管要求,其合規成本也居高不下,因此統一監管也是評級行業內部多年來的一致呼聲;對債市投資者來說,評級行業發展不成熟,如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評級標準不一致等現象,也給投資人帶來了較大的困擾。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聯合發佈2018年第14號公告明確,將對評級行業強化監管。央行及其分支機構、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有權對開展債券市場評級業務的信用評級機構,通過現場及非現場等方式進行監督檢查,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和證券業協會有權對信用評級機構開展自律調查,必要時可以對信用評級機構進行聯合調查。對違反法律法規或監管規定的,央行及其分支機構、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依法給予處罰;違反自律規則的,相關自律組織依法給予自律處分。

可以預計,在這一監管模式下,對評級機構的監督管理將明顯強化。俞春江認為,評級機構的發展將趨於規範,為做大做強國內信用機構,獲取國際評級話語權提供了很強的制度基礎。此外,“一致行動人”監管模式也將有助於消除分頭監管為部分評級機構帶來的監管套利空間,增強監管的公平性,有助於進一步規範評級競爭。

廣東金融辦進一步組織轄內P2P網貸機構做好合規自查

9月12日,廣東省金融辦發佈《關於進一步組織轄內P2P網貸機構做好合規自查的通知》稱,按照國家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開展P2P網絡借貸機構(以下簡稱“網貸機構”)合規檢查的要求部署,結合廣東省(不含深圳,下同)實際,在與前期相關工作銜接的基礎上,現就進一步做好廣東省網貸機構合規自查工作。

通知明確要求,應於2018年9月30日前、最遲不得晚於2018年10月10日,將自查報告分別提交至註冊地所在市金融局、銀監分局;註冊地在廣州市的,自查報告提交至廣州市金融局(一式兩份)。

同時要求,壓實網貸機構防範化解風險的主體責任,主要股東、實際控制人(若有)、法定代表人、董事、監事、高管人員、各部門負責人等積極參與。網貸機構提交自查報告的同時,需提交若整改不合格的無風險退出方案。無風險退出方案加蓋機構公章和主要股東、實際控制人(若有)、法定代表人、董事、監事、高管人員簽章。

美聯儲褐皮書顯示整體美國經濟以“溫和步伐”擴張

根據週三公佈的最新褐皮書,美聯儲12個地區中的三個地區——聖路易斯,費城和堪薩斯城——報告8月增長疲軟。而整體美國經濟以“溫和步伐”擴張。今年夏天對貿易的擔憂已經讓一些企業決定“縮減或推遲資本投資”。

褐皮書指出,工人短缺和可能的額外貿易關稅仍然是企業最大的擔憂。卡車運輸、高技能部門、餐館和零售商等低技能行業均報告勞動力短缺。

彭博調查的經濟學家預測,美國經濟將在下半年以約3%的速度增長。在失業率處於低位且通脹達到央行2%的目標情況下,決策者們暗示準備在9月25日至26日舉行政策會議時加息。

歐洲央行決議前瞻:貨幣政策將維持不變

北京時間週四(9月13日)晚間19:45,歐洲央行將公佈利率決議,行長德拉吉將在20:30發表講話。

市場預計,歐洲央行此次將繼續保持利率不變。央行將進一步說明他們在10月份開始減緩購買債券的計劃,從300億降至150億歐元,以便在年底前結束QE,但會對到期債券進行再投資。

但是,由於工資增長和通脹仍然疲軟,分析師預計歐央行會略微降低通脹預期,但並不會影響目前的政策立場。

此外,德拉吉可能會談及土耳其風波和意大利的債務危機,以及全球貿易緊張局勢的升級。

8月份數據顯示,歐洲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HICP)同比下降至 2%,低於市場預期和7月份的 2.1%。值得關注的是,核心通脹同比放緩至 1%,低於市場預期的 1.1%。

德意志銀行管理委員會考慮將德銀轉型為控股公司

來自路透社的消息稱,德意志銀行正考慮進行全面改革,以放鬆其零售銀行與投資銀行之間的聯繫。這次轉變將使德銀的業務相互之間更加獨立,可能使分拆或合併業務也變得更加容易。

這家德國銀行正在研究如何建立一個控股公司結構,這一舉措將使其在併購交易中獲得更大的靈活性,因為該公司正尋求在多年的鉅額虧損和數十億美元的罰金之後重新站穩腳跟。

知情人士稱,這種可能性很可能會在本週晚些時候在漢堡舉行的管理層會議上進行討論,因為該銀行的新任首席執行官Christian Sewing為這家陷入困境的銀行設定了新的路線。

德國經濟增速今年將保持1.9%

來自經濟日報的消息稱,德國各大經濟研究所近日相繼公佈了秋季最新經濟預期數據。總體看,各研究機構對德國經濟增長預期依然樂觀,但隨著國內國際影響經濟平穩運行的不確定性因素逐漸增多,相關機構對德國經濟增長預期也作出了相應微調。

德國基爾經濟研究所在最新發布的經濟預期報告中小幅下調了今明兩年德國經濟增長預期,今年德國經濟仍將保持1.9%的增速,明年則有望達到2.0%。報告指出,今明兩年德國經濟仍將保持比較穩定的增長,但經濟增長動力將會逐步減弱,進入已經持續5年的高速增長尾聲。報告預測,進入下一個十年,德國經濟將呈現相對走弱趨勢。報告解釋稱,進一步下調增長預期的原因是當前出口和企業投資增速都有所減緩。

德國伊福(IFO)經濟研究所也將今明兩年的增長預期調整至1.9%,並在報告中指出,從2020年開始德國經濟增長將下降至1.7%。專家分析認為,目前德國較好的經濟形勢主要受內需拉動。就業形勢穩定向好、居民收入增加明顯,有效拉動了內需。預測數據顯示,德國就業總人口2020年將達到4580萬人,失業率將下降至4.7%。

法國外貿能否走強有待觀察

來自經濟日報的消息稱,法國外貿出口在7月份的良好表現與當前外部貿易形勢的變化相關,整體來看,法國外貿仍然呈現疲軟態勢,能否持續走強值得關注。法國仍需注重塑造優勢“內核”,夯實復甦基礎。

法國海關日前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7月份法國出口增長1.2%,作為法國長年“追趕目標”的德國7月份出口環比下降了0.9%,德法貿易形勢短期內呈現“此消彼長”態勢,但法國整體貿易水平仍與德國存在較大差距。

數據顯示,當前法國貿易逆差情況有所改善,且法國7月份出口較德國更具活力。不過,法國輿論對這種比較提出了質疑,認為僅就短期增速作出比較具有較大的侷限性,當前法國外貿與德國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法國《回聲報》報道指出,相較法國而言,德國在外貿平衡與規模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首先,根據法德兩國海關分別公佈的數據,德國7月份外貿順差雖然同比下降了35億歐元,但當前貿易順差規模為158億歐元。法國7月份貿易逆差雖已呈現下降趨勢,但逆差規模仍然較大,為35億歐元。其次,在兩國整體進出口貿易規模方面,德國僅6月份的出口總額就達到了1103億歐元,法國為414億歐元,僅為德國的近三分之一,兩國在出口規模方面差距明顯。最後,在海外銷售方面,德國企業海外銷售額較去年同期增長了7.6%,法國僅為3.1%,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兩國在市場份額與企業競爭力方面的差距。

有分析指出,法國外貿出口在7月份的良好表現與當前外部貿易形勢的變化相關,法國仍需注重塑造優勢“內核”,夯實復甦基礎。一方面,法國擁有良好的區內貿易環境。近期統計數據顯示,歐盟目前整體出口同比增長8%,世界其他地區平均出口增長為4.8%,歐盟整體貿易形勢較好。另一方面,隨著美國與其主要貿易伙伴間關係持續緊張,航空製造與藥品市場產品供應數量短期出現下降,法國抓住這一時機,突出自身在上述領域的產品優勢,擴大了市場份額與出口貿易額。法國海關公佈的數據顯示,7月份,空客集團共交付37架客機,總價值約為284億歐元,這一數字在2016年僅為20億歐元、在2017年為16億歐元。

儘管7月份出口有所增長,但整體來看,法國外貿仍然呈現疲軟態勢,能否持續走強值得關注。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法國外貿逆差為335億歐元,同比下降1.7%,削減規模有限。雖然外貿逆差形勢沒有繼續惡化,但龐大的逆差規模仍令人擔憂,家庭消費增長刺激進口增加和能源價格上漲將持續對沖法國出口表現,制約政府在外貿領域的改革效果。法國經濟研究觀察中心發佈的研究結果也顯示,法國在國際市場份額下降的趨勢仍未得到有效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