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的過去

中國族譜文化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時期,此時的族譜一般為口述族譜。

最古老的族譜:甲骨文族譜。在文字出現以前,據說是通過口耳相傳和結繩記事明辨世系。商代甲骨文的出現,使族譜從口耳相傳的口述族譜及結繩記事族譜階段步入了文字記載的實物族譜階段。中國現存最早的實物族譜便是刻在龜甲獸骨之上的商代甲骨文族譜,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實物族譜。

族譜的過去

族譜發展及其功能嬗變的脈絡,大致可分為周代、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和五代以後幾個階段。

周代鑄記家族世系於鼎彝之風盛行於全社會,在流傳至今的周代青銅器中,由於各種器物鑄造時代的先後和家族地位的高下不同,其銘文中所記載的家族世系代數和功勳、慶賞事蹟等內容的詳略程度也不一樣。周代行的是宗法封建制度。"族"本來只是 有血緣關係的群體,並無尊卑主從之別,但進入階級社會,便有了"宗",也就是在親族之中奉一人以為主,主者為尊並享有特權,其死後則由宗子繼承。這樣,族譜" 別親疏、明統系"的功能便滲進了主從尊卑的階級鬥爭裡,其功能也是宗法封建政治服務的內容。

族譜的過去

兩漢時期基本是世族地主佔統治地位,"命官以賢,詔爵以功",君統與宗統開始分離。所以,兩漢的族譜功能是為恢復、復建宗族和形成、鞏固世族的統治服務。漢代的族譜著錄比較簡單,僅為家族世系,註明生卒、官爵、字號、葬所等,由於此時族譜一般不是自己纂修,多由別人代修,因而,為尊者諱起見,行文通常稱字不稱名,這也是漢代族譜的一大特色。

時期,官修譜牒進入黃金時期,譜牒更成為一種專門學問,上流社會人人都須瞭解和研究,不然,不僅影響入仕、,即使一般的社會交往也難以進行。此時的族譜成了政府選舉、士族出仕、門第婚姻的根據,同時也成為士族政治服務的工具。正因為族譜對於人 們的社會地位、發展前途、社交層次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造假的現象也氾濫起來,這也是利益驅動所致。

族譜的過去

五代以後由於北方戰亂頻繁,大量中原人口南遷,經濟中心南移,特別是宋明清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城鎮商業繁榮和商幫的出現,推動著社會權力的進一步下放,士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發展。五代以後族譜由於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功能,也由官修變為私修,內容也就更加廣泛豐富起來,它的功能也由政治功能向社會功能的方向發展。至此以後族譜逐漸普及和平民化,尤其在明清時期,族譜編修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峰。

資料顯示:"瞽矇主誦詩,並誦世系"之說,族譜最初的功能就是辨析親疏,凝聚族群,優化生育,即所謂"親親以相及"。此後萬變不離其"別"與"聚"這兩個基本功能,但隨時代推移,社會制度不同,其具體內涵和所起作用也不一樣。族譜文化的發展也是根據歷史朝代的政治體制來進行興衰交替的演變,被一代代華夏兒女傳承。相信在我們的手上,族譜文化將擁有更加輝煌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