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拼到最後,竟然拼的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

莫言說:“為什麼農村的父母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兒女?因為在教育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長的態度決定了下一代的幸福感與價值感,而不是他們有多高的認知水平。”的確,觀察很多成功人士的家庭環境,會發現,作為家長,你有再好的教育方法和技術,在好的態度面前,都不那麼給力。因為態度與行動是連動的,家長有什麼態度,就會對孩子有什麼作為。父母與孩子間有一個好的態度,才會互相珍惜,才不會有傷害。

教育拼到最後,竟然拼的是父母的態度!

一個一年級的孩子,放學回家不想寫作業。媽媽下班一回家就勒令孩子寫。

過了會兒,媽媽在廚房責問孩子作業寫了沒,起初孩子說等等,問多了,就懶得答了,裝沒聽見,繼續玩他的。

媽媽於是氣急敗壞跑出來呵斥:馬上把作業給我做了!

孩子說:不,我還沒玩夠。這話激怒了媽媽:我告訴你,不快把作業做了,看我怎麼收拾你!然後咆哮而去。

半小時後,孩子一切照舊。

另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也不想寫作業。不過回家後,他媽沒讓他立刻寫,而是允許他先玩20分鐘。

10分鐘過去,媽媽提醒孩子:再玩10分鐘,就該寫作業了。10分鐘後,媽媽看到孩子還在玩,於是要求停止行動,孩子央求說:媽媽等等,我把玩具組裝完就好。媽媽同意了。

等孩子完成,她牽著孩子到書桌前,徵求他打算先完成哪門學科的作業,孩子作了選擇。

如果第一個媽媽繼續用她的態度對孩子,孩子未來會如何?孩子仍會玩,而且孩子還會想辦法、說謊逃過媽媽的訓斥。等上了初中,他不再怕媽媽了,受到訓斥,他可能就會用語言或過激的行為進行反擊……

正確的態度,延伸出正確的方法,從而取得正確的行動效應。這,就是態度的力量。

父母對問題的態度

那天在校門等孩子,正值放學,不時有孩子來借門衛室大爺的充氣筒,孩子禮貌地表達謝意,大爺很是欣慰。

一對母子推著自行車來,媽媽指指充氣筒,示意兒子去拿。

孩子拿了充氣筒就跑,大爺攔住他問:“做什麼?”

“打氣。”孩子不屑地說。

“誰答應你拿的?”

孩子紅著臉看他媽媽,他媽媽臉上露出惱怒的神色:“用用都不行?小氣!”

“小氣怎麼啦?你不問自己拿就是偷……”

那位媽媽一臉的尷尬,吐了一口大唾沫,離去。

《孟子》裡說:“敬人者,人恆敬之。” 與人交往,敬人是重點,家長都做不到,孩子又從何做起?

教育拼到最後,竟然拼的是父母的態度!

平時朋友聚一起,聊起自家孩子難管教,於是相互取經。有一次,朋友說起他的教育經歷,我深受啟發。

他父母都是農民,沒啥文化,因為忙勞作,更無從對他加以管教,但做人的道理朋友從小都熟知在心。比如見了長輩要問好,吃飯要有吃相,人有困難得幫,不義之財不可取……總之,一切生活瑣碎,父母的言談舉止都給了他是非標準,雖然他們不懂這就叫耳染目濡、潤物無聲。

你看,哪有什麼高深的理論、什麼特別的教育方法?就連莫言都說,實在沒覺得自己的父母是怎樣刻意教育自己的,因為父母對世界、對問題的態度,就是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母之間相處的態度

最近,一位朋友和我探討:家庭環境究竟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朋友的童年不快樂。她們一家五口,窮是小事,要命的是,父母感情不和,三天一大吵,兩天一小吵。

那時,他們姐弟三人學習成績雖非常優秀,卻每每在同齡人面前抬不起頭,所以,她明顯早熟,也異常孤傲寂寞。而這種寂寞感一直沿襲到今天。在一堆人中她很能侃侃而談,可真正能走進她內心的朋友卻寥寥無幾。

她說,她很羨慕那麼一些人:家庭有矛盾時,他們能在中間進行溝通、調和;節假日時,他們能精心準備一些小禮物……而這些人,每當她去他們家做客時,總髮現他們的父母也是這樣的,感情很好,經常在一起相互開開玩笑,家庭氛圍非常和諧。

教育拼到最後,竟然拼的是父母的態度!

馬雲說:“看一個人是不是優秀,不要看他是不是哈佛或斯坦福畢業,而要看他的態度——幹活是不是發瘋一樣幹,每天下班是不是笑眯眯地回家。”

是的,教育比拼的實質,同樣是家長自身人生態度的比拼。你播種怎樣的人生態度給孩子,你的孩子會將收穫怎樣的生命高度和深度。

孩子在成長的頭這些年中,要緊處只有幾步,如何使他日後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你今天的態度,至關重要。

經歷過才懂,不和諧的夫妻關係造成的不健全性格,需要一個孩子在成年後付出多少倍的努力,才能有一天和那些從小在慈愛的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相平齊。

出現矛盾時,如果父母能本著耐心的方式去處理,那麼孩子日後在遇到問題時,也會持有耐心,嘗試與他人溝通,而不是幹發脾氣、擺臭臉或者打冷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