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再累挺挺總會過去

雖然年過半百,他仍經常跋山涉水、攀巖過澗。儘管峭壁嶙峋,他敢與村民綁在一根繩子上爬懸崖。他,就是四川涼山州委副書記陳忠義。2016年2月任職以來,他平均兩天走訪一個貧困村,跑壞了4雙膠鞋,累計在深度貧困地區工作370余天,千方百計為涼山脫貧“把脈問診,尋醫問藥”。

“脫貧攻堅沒有高深莫測的理論,也沒有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捷徑,更沒有任何藉口和退路可言。只有沉下心來、俯下身子,真抓實幹、埋頭苦幹。”面對記者,陳忠義坦言。這也是他時常告誡自己和基層幹部的話。

腳下有泥心不慌

“一來就深入一線。”說起對陳忠義的第一印象,涼山的幹部群眾都說他非常“接地氣”。

涼山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全州尚有11個貧困縣,49.1萬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高達11%,較全省高出7.6個百分點。

脫貧攻堅戰號角剛剛吹響,從甘孜藏區調到涼山州委工作的陳忠義,立馬擔負起分管脫貧攻堅的重任。“不下基層,心裡慌。”他說,走訪調研是瞭解基層情況、解決群眾困難、推動脫貧攻堅的“金鑰匙”。

2016年,喜德縣考慮到陳忠義工作繁重,擬報送一個交通條件較好、脫貧難度較小的村作為他的聯繫點。但陳忠義提出,自己作為州委分管脫貧攻堅的領導,就是要聯繫最貧窮落後的村。最終,確定了距喜德縣城約45公里的樂武鄉里柯惹村。

裡柯惹村屬典型彝族聚居高寒山區,有貧困戶117戶,貧困人口529人,不通公路,沒有通信信號,沒有幼教點。

“那時剛下過雨,他穿著高筒雨靴,泥漿差點漫過靴筒。”村民阿於曲者清晰地記得,2016年6月12日陳忠義第一次來家裡的情形。當天,陳忠義沿著泥濘山路來到村民中間,宣傳脫貧政策,瞭解生產生活需求。

“陳書記不僅指出村裡的問題,還指出脫貧路子。”喜德縣委副書記陳嘉明說。裡柯惹村原計劃實施彝家新寨安全住房項目,因交通差、氣候惡劣等造成運輸成本高,貧困戶修建一套安全住房需自籌10萬元左右。陳忠義得知後,結合實際困難及村民意願,與相關部門銜接協調,將該村彝家新寨安全住房項目調整為補助金額更高的易地扶貧搬遷安全住房項目,還統籌協調資金,修建了14公里的通村毛路和水泥硬化路,開辦兩個幼教點。

陳忠義乘坐汽車的後備箱裡,隨時備有草帽、雨靴、衝鋒衣、睡袋等物品,就像他本人一樣,隨時準備出發。

2016年5月24日,媒體報道了昭覺縣“懸崖村”消息。當晚,陳忠義便帶著幾個部門的同志連夜趕到縣裡,第二天一早冒雨直奔“懸崖村”。面對懸崖峭壁,他手腳並用攀爬了整整4個多小時。一登上“懸崖村”,便挨家挨戶走訪慰問。不少村民圍上來,激動地說:“感謝黨對我們的關心和牽掛,卡莎莎(彝語‘謝謝’)!卡莎莎!”

返回的路上,他繞行30餘里、徒步近8小時。一天中,衣服被雨淋溼、被太陽曬乾、被汗水溼透,深夜回到縣裡,才發現手臂劃傷了,腳底也起泡了。“只有親身經歷,才會真正體味到當地百姓出行到底有多難。”陳忠義說。直到8月,通往“懸崖村”的鋼梯建成,他懸著的心才放下。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陳忠義常對扶貧戰線的同志說。驅車、坐船、騎馬、走路、搭摩托,兩年多來,他行車75800公里、徒步1700餘里,走遍了全州最偏遠、最艱苦、最貧窮的49個州級極度貧困村監測點和100餘個縣級極度貧困村。

一根繩子拉近群眾距離

“當時接我們的村民用一根繩子,將一端緊緊繫在我身上,另一端緊緊繫在他身上,我們綁在一起爬上懸崖的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了‘魚和水’‘血與肉’般的親情。”陳忠義說,爬“懸巖村”的艱辛不算什麼,村民和他一根繩子上懸崖的做法最令他感動。

這根繩子也把他和百姓的心拴得越來越近。兩年多來,陳忠義主動放棄絕大多數週末和節假日休息,幾乎把所有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脫貧攻堅上。

今年9月26日下午,喜德縣尼波鎮尼覺村的院壩會開了兩個多小時。對村民反映的問題和困難,陳忠義現場一一回應:“依且爾大橋建設因為雨季施工延期,我回去馬上聯繫協調有關部門單位,爭取按期完工。”“高山綿羊養殖場建起來了,一定要注意養殖標準,科學化養殖。”……

“這是陳書記今年第3次來尼覺村了。只要涉及百姓利益的事,他總是盡心盡力解決。”喜德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比布吳獎說。

在院壩會前,陳忠義已經實地調研了依且爾大橋的選址和養殖場的飼養情況,還走訪了幾戶村民。當貧困戶沙馬木叄說想再多養幾隻羊時,陳忠義笑著鼓勵他:“好!我們就是要有信心和決心,依靠自身雙手脫貧致富。”

大量深入的調研,讓陳忠義看到了“深度貧困與惡劣自然條件、薄弱基礎設施、落後思想觀念、突出社會問題相互交織”的現狀。他曾說,涼山的脫貧攻堅不僅是一場物質生活的大躍進,更是一場以改變貧困群眾落後思想觀念為核心的群眾工作革命,必須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每次走訪中,他問得最多的除了“吃的糧食夠不夠?冬天裡穿的衣服有沒有?”就是“脫貧的信心足不足?”

“涼山的脫貧攻堅已進入決勝階段,正是貧困群眾最需要我們的時候,再苦再累挺挺總會過去。”陳忠義說,“只要能讓群眾脫貧,我再脫兩層皮也值得!”

2017年8月8日早晨,正在普格縣陪工作組調研的陳忠義聽說,附近的蕎窩鎮耿底村突發泥石流,立即調轉車頭,火速趕往現場開展應急搶險救援,緊急部署臨時安置、疫情防控等工作。直至第二天中午,最後一名失蹤者遺體找到,現場清理結束,他才返回西昌。連續奮戰一天一夜的他,終於再也撐不住,突然昏倒。醒來後,醫生和同事都勸他好好休養幾天,但他二話沒說直接就從醫院回了辦公室。

下足“繡花”功夫

自主搬遷是涼山多年累積下來的一個特殊問題。過去10多年,有近15萬多農民從邊遠落後的大山深處,自主搬遷到安寧河谷,主要集中在州府西昌及其周邊縣。由此帶來的計劃生育、禁毒防艾、教育醫療、生態環境、治安管理等矛盾問題日益突出,同時,“無序搬遷”也導致出現扶貧盲區,給當地社會治理帶來嚴峻挑戰。

2017年5月,涼山州委明確由陳忠義牽頭推動這項工作。在3個月的時間裡,他先後5次深入實地調研,挨家挨戶走訪群眾,多次召開會議部署,專題研究政策措施,廣泛徵求各方意見,及時制定出臺了《關於規範已自主搬遷農民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解決了困擾州縣多年的歷史遺留問題。及時精準識別自主搬遷農民中的貧困戶,對識別出的5285戶、21150人,全部落實“五個一”幫扶,確保不落下一戶一人。

西昌市月華鄉新華村有本地人口2000多人,外來人口超4000人。村黨支部書記馮軍說,以前外來適齡兒童要交借讀費才能就近入學,現在根據規定,將2015年12月31日前已自主搬遷農民子女全部納入遷入地義務教育保障範圍,不得收取與入學掛鉤的任何費用。

今年67歲的乃乃偉日大爺一家,為了遠離高寒氣候,也為了娃讀書,於2010年從平均海拔2750米的越西縣申普鄉自主搬遷到新華村。現在3個孫子都已入學,他對一家人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自己買了房子,村裡正在進行‘三建四改’,條件越來越好了。”

在脫貧攻堅中,陳忠義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抓關鍵、補短板、強弱項。針對交通和安全住房問題,堅持修路不停、建房不止,兩年共建成通鄉油路1500餘公里、通村硬化路5600餘公里;為提高貧困群眾文化素質和勞動就業技能,實施“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工程”,集中4年將12.73萬貧困戶適齡勞動力輪訓一遍;為拓寬貧困群眾農產品銷售渠道,開展“以購代捐”,2017年購銷金額達3400多萬元;針對貧困群眾增收難問題,狠抓勞務開發,2017年新增建卡貧困勞動力輸出6.24萬人,實現勞務收入7.31億元,直接帶動近4萬貧困戶脫貧增收……

“陳書記在脫貧攻堅上下足了‘繡花’功夫。”州脫貧攻堅指揮部領導小組辦公室幹部沙馬小平說,涼山已制定實施全州23個專項扶貧方案,形成了一整套務實管用的攻堅體系和長效機制。

陳忠義的一言一行,感動和激勵著奮戰在涼山脫貧一線的廣大幹部群眾。兩年多來,涼山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效,2016-2017年累計退出貧困村954個、脫貧25.47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底的15%降至11%,安寧河谷6縣市率先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