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龍躍南海 灣區大未來

巨龍躍南海 灣區大未來

日出時分的港珠澳大橋。 新華社發

巨龍躍南海 灣區大未來

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23日舉行。香港郵政當日開始發售“港珠澳大橋”特別郵票的正式首日封,每個售價1.3港元。 新華社發

金秋十月,伶仃洋上海天一色、潮聲陣陣,依傍著這片中國南海水域的城市群迎來深具意義的一天。

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宣佈大橋正式開通。

碧波之上,一橋飛架香港、澳門、珠海三地,以氣貫長虹的“中國跨度”,飛越滄海百年的歷史風雲,展現當代中國的雄健風采。

據新華社電

“中國道路”成就美好夢想

港珠澳大橋寄託著一個夢想。

“如果在珠江口建一座穿越伶仃洋、連接珠江東西兩岸的跨海大橋,可以打開珠江西岸製造業的出海口,也能讓香港繁榮的商業輻射到這裡。”回憶起35年前提出的大膽設想,83歲的香港實業家胡應湘仍激情洋溢。

當年,土木工程專業出身的胡應湘借鑑美國經驗,畫出了大橋草圖。但那時的中國,能否修建跨徑400米的橋樑,尚在爭論。

更難的還不是技術。“當時香港還沒回歸,港英當局不希望香港與內地走得很近,對建這樣的大橋反應冷漠。”胡應湘說。

四十載風雨起蒼黃。改革開放以波瀾壯闊之勢,給中國帶來了滄桑鉅變,將多少曾經不敢想不可及的夢想變為了現實。

21世紀以來,東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舟山連島工程、膠州灣大橋、廈漳跨海大橋……一座座海上巨龍橫空出世。

此時,香港、澳門已迴歸祖國,與內地的聯繫更加緊密。不但香港各界重提“大橋動議”,亟待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澳門也強烈要求加入“大橋家族”,升級版的港珠澳大橋構想應運而生。

條件具備,但難度仍然不小。據廣東省發改委主任葛長偉介紹,港珠澳大橋不但技術複雜、施工難度高、工程規模龐大,而且涉及“一國兩制”下三種法律體系、三套技術管理標準,統籌協調並非易事。

“如果沒有中央和國家層面的直接支持與指導,大橋夢想無法變為現實。”他說。

對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首次共建重大跨海交通工程,中央高度重視。國務院決定由國家發改委牽頭成立“港珠澳大橋專責小組”,協調各方,推動解決了口岸設置、投融資安排、通航與錨地、中華白海豚保護等方面的難題。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港珠澳大橋建設給予更高要求與期待。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關心大橋建設,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他專程來到大橋香港段建設工地瞭解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港珠澳大橋是中央支持香港、澳門和珠三角區域更好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是“一國兩制”下粵港澳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希望大家積極推進後續工作,確保大橋順利通車、安全運行。

港珠澳大橋是國家工程、國之重器。港珠澳大橋通車,無疑是“中國道路”前進里程錶上閃亮的一站。此刻的夢圓,為更遠大的夢想插上了翅膀。

隨著內地和港澳的發展,這座大橋早已不侷限於“珠江西岸出海通道”的單一功能。在國家新一輪改革開放背景下,它將被賦予更多元的價值。

當前,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如火如荼。作為大灣區建設的代表性工程,港珠澳大橋為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樹立了典範。

攤開新版珠三角區域地圖,人們發現,港珠澳大橋的出現,讓港澳正式接入國家高速公路網,打通了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道路交通網,真正意義上形成了環珠江口軸線的三角形。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這裡有了生動的展現。

“港珠澳大橋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地標,大橋第一高塔青州航道橋是港珠澳大橋的主要標誌之一。我在設計中用‘中國結’的文化符號,寓意著三地共創粵港澳大灣區美好未來。”站在索塔前,大橋初步設計和橋樑工程施工圖設計DB01標負責人孟凡超動情地說。

晴空萬里,港珠澳大橋如一條巨龍,舞動在瀲灩波光之上,寄託的是國家強盛之夢,展現的是“中國道路”的精彩卓越。胡應湘感慨地說,沒有今日之中國,港珠澳大橋永遠是個夢想。

“中國力量”鑄就海上長城

港珠澳大橋彰顯著一種力量。

2018年9月16日,颱風“山竹”正面直擊珠三角。港珠澳大橋上,實測風速最高超過每秒55米。

強颱風過後,港珠澳大橋安然無恙:大橋主體結構、島上房建及收費站結構、交通工程附屬設施均未受損,人工島上建築的窗戶玻璃沒有一扇破裂。

2017年以來,這個“世紀工程”先後經歷過三次強颱風考驗,在極端天氣面前展現了“鋼筋鐵骨”。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朱永靈說,颱風如同一次次“超大規模的全尺模型風洞試驗”,充分驗證了港珠澳大橋代表的中國橋樑建設的高超技藝和雄厚實力。

在中國橋樑的“百萬軍中”,港珠澳大橋堪稱佼佼者,創造了眾多“中國之最”“世界之最”——它是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擁有世界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是世界最長鋼結構橋樑……

作為中國交通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的跨海橋隧工程,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年限首次採用120年的標準。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引領下,中國科研人員攻克了大量技術難題,創造性地提出“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抗震技術措施,最終保障了這一指標的達成。

港珠澳大橋橋樑工程CB05標項目經理譚國順用“集大成者”來形容港珠澳大橋。他說,港珠澳大橋在建設管理、工程技術、施工安全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填補了諸多“中國空白”乃至“世界空白”,形成了一系列“中國標準”。

截至通車前夕,港珠澳大橋科研團隊共完成項目創新工法31項、創新軟件13項、創新裝備31項、創新產品3項,申請專利454項。

和其他跨海大橋不同,港珠澳大橋是像“搭積木”一樣拼裝出來的。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的建設理念背後,是中國裝備製造業跨越式發展提供的強大支撐。去年5月2日,經過10餘小時吊裝,重約6000噸的海底隧道最終接頭像“楔子”一樣,將數公里長的海底隧道連為一體,創下新的世界紀錄。港珠澳大橋不愧是“中國製造”一張亮麗的名片。

4年時間,34次“深海之吻”,大橋建設者用艱苦奮鬥的精神詮釋了“中國力量”。“第一個管節沉放持續了96個小時,連續四天五夜沒閤眼,眼皮打架就用風油精擦擦。”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部副總經理尹海卿回憶說。

潮起潮落,寒來暑往。14年來,大橋從設想到圖紙,從開工建設到建成開通,橋樑專家、工程師、設計師、一線工人組成的數以萬計的建設者,凝聚起戰勝一切困難和挑戰的磅礴力量,在伶仃洋上“作畫”,構築起世界級跨海通道。

“中國力量”氣吞山河,有時也可以是一抹靜悄悄的柔情。港珠澳大橋穿越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橋通車、白海豚不搬家”是建設者們的承諾。

港珠澳大橋設計之初就融入生態環保元素,減少佔用海域面積和施工噪聲。工程建設期間,保護區管理局和建設方、施工單位聯合建立了三級聯防機制,培養了數以千計的“觀豚員”和“海豚守望者”。

50多歲的香港大澳島漁民老蔡近年來做起了一樁新生意,用漁船載客到港珠澳大橋附近看中華白海豚。“這片海域有很多白海豚,建橋前後基本沒差別,遊客喜歡來這裡拍白海豚躍出海面,背景是港珠澳大橋,很好看!”他說。

“中國智慧”催生廣闊前景

港珠澳大橋蘊含著一種智慧。

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的旅檢大樓,是目前內地唯一的三地互通邊檢口岸。大橋通車後,這個人、物、車流複雜的口岸,將運行一種新型邊檢查驗模式——內地和澳門查驗單位執法人員並肩而坐,旅客只需排一次隊,30秒即可完成兩地查驗手續。

這一模式被稱為“合作查驗,一次放行”,內涵卻不簡單,涉及的是一個國家之下的兩種制度。

港珠澳大橋管理複雜,需要法律與政策層面的制度設計,難度不亞於造橋本身。以邊檢查驗模式為代表,大橋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完成了一系列制度創新,豐富了“一國兩制”實踐。

港珠澳大橋始終秉持“共建、共管、共享”的宗旨,大橋管理局本身也是創新。管理局成立後,三方對150多項專題進行平等論證,提出了各方都接受的解決方案。

“港珠澳大橋集成了‘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三地優勢互補才能成就精品。”朱永靈說,“港珠澳大橋建設管理模式是一種體制機制創新,有效解決了三地法律法規差異、技術標準銜接、建設程序規範、思維模式碰撞。”

“一國兩制”是中國的偉大創舉,凝結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國智慧”。港珠澳大橋是在“一國兩制”土壤裡生髮出來的一株新苗,充分印證了“一國兩制”的強大生命力。

港珠澳大橋建成後,香港到珠海、澳門的車程將由約3小時縮短到約45分鐘。大橋開通已成為港澳兩個特區政府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著力點。

香港大嶼山原是偏僻之地,而今正成為新的開發熱土。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最新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特區政府計劃在這裡為市民建造安居之所。她表示,由於大橋通車,大嶼山將成為香港連接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重要門戶。

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近期也表示,港珠澳大橋連接珠江東西兩岸的陸路運輸,有助推動粵港澳三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而澳門的首個五年發展規劃也對“大橋時代”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作出規劃。

創新孵化生機,大橋聯通未來。港珠澳大橋在“一國兩制”之下探索、創造的諸多理念和模式,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範本,無疑也具有強信心、聚共識的作用。

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林建嶽表示,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開通,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旅遊圈已經形成。澳門旅遊學院院長黃竹君表示,澳門要發展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港珠澳大橋通車將有力拉動澳門相關產業發展。香港太古集團董事局前主席史樂山則說,港珠澳大橋讓他“看見了珠三角西部”和更遠的南寧、昆明、成都。

這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一橋連三地,天塹變通途,中國人民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將繼續奮力前行,而香港、澳門也將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時代巨流裡,不斷譜寫新樂章。(新華社記者陳鍵興、劉暢、周強、郜捷;參與採寫記者王攀、李濱彬、王晨曦)

一橋飛架三地 開啟大灣區新未來

本報評論員

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23日上午在廣東珠海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並宣佈大橋正式開通。

一橋飛架三地,碧海終成通途。9年間潮起潮落、寒來暑往,這一世界級跨海通道屹立在世人眼前。港珠澳大橋開通,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歷史性一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港珠澳大橋前所未有地拉近三地時空距離,將會加速灣區經濟騰飛。

港珠澳大橋開通,彰顯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裝備製造業發展的巨大成就。被稱為“超級工程”的港珠澳大橋,代表了基礎設施建設最高水平,建設中產生的一系列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裝備,商業前景廣闊。舉例而言,港珠澳大橋施工現場看不到人頭攢動的施工景象,為數不多的大型裝備進行砌積木式裝配;實施最終接頭安裝的世界最大起重船“振華30”為中國自主建造,體量超過了全世界所有現役航空母艦……正如大橋工程相關負責人介紹,過去是有什麼裝備幹什麼工程,但在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中,卻是按照施工方案來專門製造大型設備。強大的裝備製造業水平,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打下堅實“地基”。

港珠澳大橋開通,進一步完善粵港澳大灣區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大橋通車後,從珠海到香港的車程將從三個多小時壓縮到不到一小時。穿梭巴士可經大橋直達口岸、機場、香港迪士尼等交通樞紐和觀光景點,“大橋觀光”成為旅遊業新的增長點,進一步釋放商務、旅遊的經濟潛力。隨著港珠澳大橋開通、廣深港高鐵通車,粵港澳大灣區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形成。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的高速路網密度已超過紐約、東京、倫敦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民航旅客吞吐量均位居全球灣區之首。交通運輸體系升級,對建設更高效經濟的客貨運物流體系、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港口群和機場群等,大有裨益。

港珠澳大橋開通,全面助推灣區經濟加速騰飛。互聯互通帶來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的交匯,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注入強大動能。在百姓生活方面,“一小時生活圈”讓三地居民的生活工作交流更加頻繁、便捷,有助於打造一個統一的消費市場。在產業發展方面,港珠澳大橋加速有形和無形層面創新資源流動,助推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州的交通樞紐優勢、香港的金融市場優勢、深圳的創新企業優勢……將大灣區各個城市捏合在一起、優勢互補,必將產生“9+2>11”的多贏局面。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獨特的制度優勢,構建有活力的跨區域、跨制度的創新體系,推動深度融合發展。

昂首步入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的美好願景正一步步變為現實。伶仃洋上大橋飛渡,開啟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