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爲啥不說實話?父母應該知道的幾個理由,說中了哪一個?

父母知了

今天繼續聊聊一年級的那些事,在線下活動結束之後,收到一條留言,在這裡為了保護孩子和家長的隱私,我做了匿名的處理,相信也是會得到理解,因為這種現象並不是偶然,借這個案例來說一種孩子中間的現象。

“我的孩子剛上一年級,現在為什麼要撒謊,經過反覆詢問才會說實話?比如她剛上學,就把鉛筆和硬幣給了一塊玩的小夥伴。我問她硬幣去哪兒了,她說買東西吃了。然後我就和她分析在什麼時間地點買的什麼。她就說給同學了。我問為什麼要給同學?她說放在身上也沒用,學校又沒有賣東西的。我有點憂慮她會撒謊。鉛筆也是,剛開始她說在書包裡,後來才說給同學了。 我就想問問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存在問題,又或者我對她缺少關愛或者溝通。導致她不敢第一時間給我說實話。”

謝謝這位家長的信任,孩子說謊並不是個別現象,首先不要過度憂慮,甚至焦慮,內心給孩子貼上標籤,開始懷疑她說的其他話,甚至責罰她,導致孩子的恐懼心。

據調查,孩子撒謊的種類大致包括無惡意的謊話、社交類的謊話、殘酷的謊話、善意的謊話、隱藏事實逃避處罰的隱瞞性謊話,以及蓄意說謊以獲利或增加威信的明顯謊話。

孩子為啥不說實話?父母應該知道的幾個理由,說中了哪一個?

​事實說明,無論你如何教孩子,他們遲早會對你說謊,作為年輕的爸媽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又沒有騙過自己的父母,估計很少有人舉手表示完全清白,如果有人舉手,估計又是一種謊言,在騙自己。

孩子年齡越大,謊言越多越高明,一旦說謊得逞又逃過處罰,謊也越扯越多。

孩子撒謊,都會引起父母的恐慌:“孩子撒謊是品質問題,這可怎麼辦呢?”

其實,反思自身,對症下藥,改變自己的一些言行,或許是對父母對孩子都是最有幫助的措施。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孩子說謊的真實原因究竟是什麼?

因為無知,因為恐懼,或者是因為逃脫責任。無論孩子和成年人,撒謊的理由逃不出這三個。

孩子為啥不說實話?父母應該知道的幾個理由,說中了哪一個?

想象與現實混淆

這大多發生在6歲以下孩子身上,他們常會將想像與現實混淆在一起,明明是自己的願望,卻說得像真的一樣。

學齡前兒童無法分清想象與現實,常常會把想像的事物當作現實的事物。在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和表現力的發展過程中,他們往往會即興、隨意地把自己聽到的故事,看到的事物經過自己的想像加工後套用到現實的人或事上去,出現沒有邏輯、不真實的“撒謊”。但是他們的這種撒謊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屬於幻想型撒謊。

建議:

對於這種類型的謊言父母應該滿足孩子想象力方面的表現欲。鼓勵孩子自編一些故事,或者經常與孩子玩假扮遊戲。如:可以將家裡的一些玩具作為道具,可以把一些童話故事續編等,使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得到充分地釋放,並鍛鍊其語言表達能力。不應該一味地批評、指責,這會損傷孩子的創造與想象力,或者對孩子的表現聽之任之,會使孩子習慣性地將想象的事物當作現實的事物,導致孩子缺乏理智感,過於感性,為成長埋下隱患。

總之,幻想型撒謊往往沒有什麼目的性,有時是很即興、很隨意的誇張,對於這類孩子應注意啟發與引導。

孩子為啥不說實話?父母應該知道的幾個理由,說中了哪一個?

想得到獎勵或者逃避懲罰

孩子做事時不僅想做好,很大程度上也想讓父母、老師高興,從而得到更多獎勵。成功難度較大時,為了不讓父母、老師失望,只好“說謊”:“這次考試成績還沒有出來”、“考得還可以”等。還有,孩子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好奇,特別是家裡剛買來的東西,非要用手拿一拿,仔細看看,往往一不小心,就弄壞了東西,這時孩子內心緊張而恐懼,害怕父母訓斥打罵,不知不覺地開始說謊。有的孩子在做錯事情以後,內心會受到一種壓迫,擔心受罰而誘發其說謊。

孩子並非生來就會撒謊,他們天性純真、直率,他們不會隱瞞自己的意圖,不會掩飾自己的情緒,不會控制自己的探索,他們是誠實的人。然而但孩子發現自己的誠實引起了父母的不滿甚至是責罰,他就開始學會了說謊。父母雖然很多的時候,理智上強調誠實的重要,可當具體到某一件事情時,情緒會戰勝理智,於是出現了不滿憤怒、責備,於是父母表現出更在乎事情本身而不是孩子誠實的品質。

建議:

對於這種類型的說謊,父母不應該不分原因的責備和體罰孩子,該懂得和孩子溝通,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喜歡誠實的孩子,雖然爸爸媽媽不希望他做錯事,但爸爸媽媽更不希望他撒謊。然後,給孩子承認錯誤的機會:理解孩子犯錯誤的動機,包容孩子的錯誤結果,給予孩子改正的機會,鼓勵孩子主動承認錯誤並改正。對於這種類型的謊言,切忌父母之間因教育態度不一致,一方袒護孩子的錯誤,而在孩子面前爭執,給孩子以可乘之機,導致孩子繼續撒謊。

總之,對於懼罰型撒謊的孩子,父母要調節自己處理事情的態度與方式,給孩子改正的機會,不要失去孩子對自己的信任。

孩子為啥不說實話?父母應該知道的幾個理由,說中了哪一個?

行為性撒謊

有些孩子習慣於一切玩具、食品都歸自己所有。再加上有些父母不注意教育孩子“不是自已的東西不能拿回家”,導致孩子有時會悄悄地把自己喜歡的幼兒園或小朋友的玩具放入自己的口袋。當父母發現孩子有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時,孩子經常會編造一些謊言,如小朋友送的,或者是自己拾到的等。這種屬於行為性撒謊,其表現比較嚴重,常常伴隨偷拿和破壞等不良行為,對孩子自身成長的直接危害性比較大,因為一旦被人發現,就會被貼上“撒謊成性或者小偷小摸”的標籤。

這種類型的孩子與前面兩種說謊類型的不同,他們的撒謊有明顯的目的性,並且是事先想好的,在他們看來撒謊會給他們帶來一定的利益或滿足,這種類型的撒謊因為對孩子成長的危害性非常大。

建議:

對於這種類型的謊言,若孩子說謊後沒有被發現,或者被發現了但父母並沒有採取相應的措施予以糾正,或者被其他人揭穿後,父母因顧及顏面而袒護孩子等,都會助長孩子的說謊意識。理智的父母應該不能讓孩子的“計謀”得逞,必須讓他知道如果撒謊後會有非常嚴重的後果。有的父母認為孩子的撒謊是因為沒有長大,不知好歹,而放任孩子任意所為,會使孩子養成撒謊的習慣,影響孩子自我意識以及性格的健康發展。

孩子為啥不說實話?父母應該知道的幾個理由,說中了哪一個?

很顯然,留言中的孩子應該屬於第一二類中的一種,因為她並沒有從謊言中獲得什麼利益,她把自己的鉛筆或者硬幣給了他人,是一種捨去,她可能在爸爸的追問中意識到這種“捨去”可能會給爸爸帶來不好的體驗,害怕因此爸爸會不開心,所以,她選擇了隱瞞這種“捨去”的行為,改為“錢用掉了”或者“鉛筆在書包裡”等理由。可見她對爸爸的內心體驗是非常在乎的,這應該是一個善良的孩子,爸爸要感到高興而不是擔憂。

爸爸也要因為擁有善良孩子感到高興的同時,同時,反思自己是不是給了孩子更多的壓力,很顯然,家庭關係的變化或者父母性格的原因,都會讓孩子感到旁人無法理解的壓力。爸爸需要更多時間和孩子溝通,告訴孩子,“如果是把筆借給他人是一個很友善的行為,爸爸為你感到高興,你可以如實的告訴爸爸;如果是不小心弄丟了(她說給了其他小朋友也不一定是實話),也沒有關係,一起想辦法解決,例如貼上標籤,寫上名字等等。總是要誠實的告訴我,爸爸會和你一起解決問題。”

這個過程也許不是短時間的,因為之前的早期教育中也許已經出現了一點點問題,但也不要過度憂慮,因為當父母意識到自己必須改變自己的行為時,孩子的狀態就會大大改善,例如父母開始真誠的和孩子交流,開始讓孩子感到安全而不是恐懼,開始欣賞孩子身上的美德,那麼,孩子就一定會朝著明亮的方向生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