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新房:如何給10萬億的市場撕開個口子?


貝殼新房:如何給10萬億的市場撕開個口子?


回顧中國電商史,有三大行業,一直跟整個電商領域氣場不合:

汽車,生鮮,房地產。

汽車電商出師未捷身先死。從2010到現在,八年過去了,依然沒有一家電商平臺完成真正意義上汽車電商的閉環,以李想為代表的一眾人,紛紛投向了互聯網造車。

生鮮電商從出生起就被質疑是偽命題,襁褓中又經歷了“商超大戰”的江湖爭鬥,2016年生鮮電商企業接連倒閉,慘不忍睹,經歷過一場場殘酷的淘汰賽之後,才形成了今天阿里、騰訊和垂直生鮮電商共存的局面。

而新房電商,最命運多舛。

這一領域不缺創業者,更不缺資本的支持。然而與眾多項目起步時的大張旗鼓、聲勢浩大,甚至以顛覆者、革命者自居的鮮明形象對比的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不僅沒有觸動傳統新房產業的一根毛髮,反而一步步地走向落寞。

事實聽起來很殘酷,卻很深刻。

幾天前,刀哥見到了前天貓副總裁潘志勇,今年他的新身份是貝殼找房副總裁、貝殼新房平臺事業部總經理,從“電商老炮”到“新房大佬”,我們聊了聊電商的難題和機會:

曾經的那些新房電商到底漏掉了什麼?

新房電商那麼多年,

為什麼沒有一家成功的?

找痛點是一切產品的基礎。

新房十萬億市場沒有一家“現象級”電商,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找痛點上不鋒利。痛點夠不夠鋒利,是拷問產品的第一個難題。

回顧一下現在所有涉及新房電商的類型,就會發現,他們一沒理解透電商的本質;二不瞭解用戶最痛的需求點:

1、以房天下,今日頭條為代表的媒體模式,又或是以58安居客為代表的端口模式,

本質上是廣告模式,主要依靠於自身強大流量,做渠道端口,擴展線下銷售,實現流量變現。

2、以分銷、直銷為代表的渠道模式:房多多、居理新房等。依託垂直人群,倚重於做線下的用戶轉化管理。

但拿到的房源跟其他渠道端沒有區別,甚至沒有什麼競爭優勢,不僅存在主體互搏,還離真正的線上交易差的太遠。

看似種類繁多,實際本質上只有兩類:

一是純信息引流型,靠販賣流量吃飯。二是是依靠客戶維繫能力,靠服務和管理吃飯。

這麼分析下來,之前的房產電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電商,因為並沒有完成電商的交易閉環,基本上還是把自己擺在一箇中介的位置上,要麼只完成了線上的信息供應,要麼僅負責線下的分銷,跟整個實物電商完全是兩碼事。

那作為用戶來講,通不通過電商的方式買房,意義不大。

再來說用戶痛點,騰訊內部有個方法,也是騰訊做產品的第一式,是一個拷問:你的用戶飢餓嗎?這種飢餓,也是用戶產生購買行為最重要一點。

對於傳統房地產開發商來說,沒有互聯網大數據支撐,就無法獲得最精準的客源,來到開發商案場的都是散客,直接導致成交效率低下;其次,營銷也是另一大軟肋,基於自身的營銷,很難形成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對於用戶來說,痛點就更不言而喻了,主要集中在三個問題上:

1、房產信息簡單粗暴。過去的一些房產電商平臺提供的房產信息,質量較低,要麼是簡單的圖片,要麼是不夠精準且單一的描述信息,很難滿足消費者在線上選房的基本需求,最終還是要到線下去找房看房。

2、房源太少,“同款”房源沒有價格優勢。如果在線上購房,沒有價格優勢,那麼消費者在線上選房的意義便大打折扣,而且如果不能根據消費者的需求精準推送匹配的房源,買房效率也未曾提升。

3、服務割裂,無法覆蓋交易全程。很多電商僅提供線上的前半段的服務,不參與到後期的服務,影響交易服務的質量,也降低了交易的效率。

說穿了,想要在新房電商的轉型期贏下這批用戶,必須具備真正的價值,具備一擊即中的真實體驗。

自我革命,

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做到尖叫?

在四年前,貝殼的雛形就已經出現在了鏈家內部的討論中。一直到今年4月,“貝殼找房”正式上線,作為貝殼找房的新房業務板塊,貝殼新房的邏輯是什麼?

上游對接房地產開發商,下游連接經紀人,再由經紀人將線上看房的用戶,精準的帶到開發商的線下案場,形成開發商——平臺——消費者的交易體系。

也就是說,貝殼新房的基因和背景,決定了它既有敏銳的用戶嗅覺,能準確提煉用戶真實需求,又有優秀服務能力。

細究起來,最核心的莫過於三點:

1. 貝殼新房有To B基因

貝殼新房首先能跟開發商形成聯動。

“我們跟友商最大的差異,我們不收任何端口費。” 潘志勇說,“我們想辦法儘量把渠道費用降低。今年我們跟萬科開展了貝殼新房的‘直通車’的合作嘗試,貝殼新房直接把流量、商機導給萬科,由萬科的置業顧問直接承接用戶的詢問與到訪。合作僅60天,萬科收穫3800組商機,合作後商機增長4.9倍,3大主推樓盤成交25套,去化效果顯著。”

貝殼制定的“直通車”業務,將平臺上的商機、銷售線索直接推送給開發商案場的置業顧問,通過案場置業顧問實現快速轉化。既確保了購房者在高效的服務中獲得想要的房源信息,也讓開發商能夠通過最短的路徑最快的時間,實現新房交易的成交。而這樣的數據與商機分享互動,是其他一些平臺無法提供的。

數據是貝殼新房的核心武器,用2個詞概括:“量大+多維”。

“互聯網時代,電商平臺的優勢之一就是對用戶數據的洞察與分析。”就像潘志勇所介紹的,貝殼新房在保障隱私的基礎上,可以給消費者推薦他最喜歡、最適合他的房子。這無疑可以極大提升購房者買房的效率,極大程度幫助開發商實現快速高效的去化。而這樣的能力也來源於貝殼平臺對用戶數據的積累和研究。

“智能找房”是貝殼新房平臺基於大數據的輔助工具,根據消費者的選擇偏好,為消費者推薦相似房源的功能。其中,根據消費者的區位喜好選擇地圖找房板塊;根據交通需求,選擇地鐵好房板塊;根據品牌偏好,選擇品牌優選板塊,除此之外用戶還可以點選價格、房型、面積、房屋類型、特色、售賣狀態、開盤時間等主要字段,由系統自動篩選房源,將符合條件的產品按需展示給用戶。目前,貝殼新房每個樓盤數據達 319 維、客戶數據達 107 維。

一二手聯動,存量時代電商平臺優勢凸顯

“貝殼數據顯示,今天的消費者 60%以上在購房時,不在乎一定是新房還是二手房。”潘志勇用數據道破當前多數購房者的心理訴求,而基於這樣的洞察,也給存量時代的新房交易帶來了重要的思考。“一二手聯動”,可以給開發商們帶來比以往更高效的去化。

而貝殼大平臺,所鏈接的包括鏈家、德佑等全國重要房產中介資源,正契合了這樣的渠道發展,同時,以鏈家為例,每個經紀人手上都有50+客戶,能最大程度上將新房的業務植入到一二手聯動的大市場中。也因此,貝殼新房平臺能連接全國最高效經紀人服務網絡,給開發商提供更好的渠道。

2. VR看房技術,重塑用戶的看房體驗

那麼對C端購房者來說,無疑選房看房是購房交易中最耗費心力和時間的環節,那要怎麼解決效率問題呢?

貝殼必須從技術上解決,讓樓盤信息線上展示的效果可以無限逼近現實。在死磕技術上,貝殼帶著強烈的互聯網基因。

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型,30分鐘內可拍攝完畢,攝影師實時上傳雲端後,能夠直接生成VR房源,用戶可與經紀人進行實時連線交互,並可隨時添加家人、朋友,進行多人異地實時看房,打破了線下看房時間、空間、人數、天氣等因素限制。

貝殼VR看房與傳統的720全景圖看房的最大區別在於它的深度信息展示能力,一般的720全景圖,原理就是拍一個很長很寬的照片貼在一個圓球裡,看房的狀態是這樣的。


貝殼新房:如何給10萬億的市場撕開個口子?


貝殼VR看房的深度信息則能夠為用戶標註出房屋長度、寬度等準確信息以便用戶對傢俱的陳設和佈置進行規劃。


貝殼新房:如何給10萬億的市場撕開個口子?


不光用戶解放了,經紀人效率也在提高。過去,經紀人需要帶客戶穿梭於不同的開發商樓盤,實地看房比較,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人力。

VR看房則是給每套房源身份證增加了“芯片”,讓新房可感知,對於用戶來說就是超預期的體驗。

貝殼在技術上也不吝投入,以VR看房為例,貝殼2年間投入了2個億,從硬件到技術到內容,全部由自己的團隊包辦。未來,貝殼新房會將VR技術規模化、體系化的應用到所有平臺房源中。到今年年底,將貝殼新房實現全國30多個城市、3500個新房樓盤的VR呈現。

3. 做到復刻80%以上的線下體驗

很明顯,貝殼新房是認準了新房電商的痛點往裡衝的。

貝殼新房要在線上復刻真實的線下購房交易服務,把用戶的痛點變成產品的尖叫。潘志勇告訴刀哥,“我們要復刻80%以上的線下體驗”。

除了通過AI技術實現智能推薦, 貝殼還會通過“房後服務”持續維繫用戶。

“如果真正能夠深入用戶的生活,他的生活服務我們也能夠幫助他做一些連接,那樣的話,我們就能夠讓用戶持續關注我們的APP。而且哪天再有改善,或者說換房的需求,我們被想到的概率非常高。”

對低頻的交易來講,把房產交易變得和快銷跟外賣一樣是不可能的,只有抓住用戶最痛的那一根針,產品才有引爆的可能!

點評:

其實貝殼新房的許多嘗試其實都有一種自我革命的決心,比如打造開放平臺,跟B端做朋友,用技術改變體驗...

貝殼在把原有的價值鏈打碎,重塑生態之後再呈現給用戶。

所有革命性的產品都源於行業的“質變”,而這種質變不應該只是圍繞技術發生,更應該是圍繞用戶發生。

真正的新房互聯網電商,應該體現在打通了新房產業的整個信息通道,成為整個產業平臺服務商。貝殼新房要真正實現十萬億的閉環,還面臨很多挑戰,新房電商走向下半場,能否真正解決行業痛點才是決定生死存亡的關鍵。

當互聯網入局房地產,一切皆可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