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格爾美食——蕎面圪飥兒肉臊子

和林格尔美食——荞面圪饦儿肉臊子

蕎麵圪飥兒肉臊子,是和林格爾人的一道美食,好多人吃了一輩子總也吃不夠,天天想吃,吃了上頓,想著下頓。每年芍藥節期間,蜂擁而至的遊客,除了愛吃和林燉羊肉、油炸糕等美味食品,還有不少人喜歡和林格爾的蕎麵圪飥兒肉臊子。

據說,今年和林格爾縣的蕎麥又豐收了,且籽粒飽滿。人們期待著用新蕎麵做成的這道熱乎乎、香噴噴的美食早點端上餐桌來。

曾記得,進入冬季,農民宰殺豬羊。一天兩頓飯,做飯前農家主婦們總要習慣性地徵求老公意見——“咱們吃甚呀?”,而老公總是不假思索地說:“吃甚了?蕎麵圪飥兒肉臊子!”家庭主婦瞅上老公一眼,撒嬌地說:“就記的吃圪飥兒!”,一邊順手取出面盆、解開蕎麵袋,手腳麻利地張羅著和蕎麵。

和林格尔美食——荞面圪饦儿肉臊子

把和起的蕎麵暫放一旁餳著,將羊肉、豆腐、土豆切成條條,再加入佐料及切碎的蔥花、鮮姜,放入鍋裡“清湯”。然後,坐在熱炕頭上搓蕎麵圪飥兒。先把蕎麵和得柔軟光順,搓成小指粗的長條,夾在食指與中指之間,案上放一個面粕碗,然後手掐一小塊面,按在左手手心上,均勻一搓,形成瓦筒狀的圪飥兒,一顆顆散落在案板上(或盆子裡)。手上粘粘,就從面粕碗裡蘸點面粕,繼續搓。手藝好的廚子搓出的圪飥兒大小一致,蜷曲均勻,圓溜光滑,而且速度快,看起來眼花繚亂,不一會兒就搓一案板。這時,熱氣騰騰、味道鮮美的清湯已經熬好,然後在開水鍋裡煮圪飥兒,煮上五、六分鐘,撈在碗裡,澆上肉臊子,再加入早已熗好的油浸浸的紅辣椒和綠茵茵的香菜末,愛吃醋的再加點醋。色香味俱全,吃起來熱乎乎、滑溜溜,確是一頓美餐,令人胃口大開。

和林格尔美食——荞面圪饦儿肉臊子

每次吃圪飥兒,端坐在飯桌前的老公及孩子們,總是吃的汗潑流水,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吃了兩碗,還想“”扎掙”一碗……

圪飥兒這種食品,歷史悠久。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餅法》中就記有圪飥兒:“餺飥,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宋代歐陽修《歸田錄》卷二中也記有圪飥兒:“湯餅,唐人謂之‘不託',今俗謂之餺飥矣。”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杜小雷》中也提到過圪飥兒:“一日,將他適,市肉付妻,令作餺飥。” 古代的餅不是烙餅、煎餅,而是一種麵食,湯餅就是湯麵。以上引文中的餺飥,即現今我們和林人所說的圪飥(或寫作圪團兒)。圪飥中,以“蕎麵圪飥”為最佳。明代徐光啟著《農政全書》中論及蕎麥時說:“蕎麥南北皆有,立秋前後下種,八九月收割,……磨而為面,作煎餅,配蒜而食。或作湯餅,謂之河漏。滑細如粉,亞於面麥,風俗所尚,供為常食。” 並說:“磨食,溲作餅餌,以補麵食,飽而有力。實農家居冬之日饌也。”“河漏”即今和林之“餄餎”,同圪飥一樣,也是麵食,食之不僅味美,而且“飽而有力”。《水滸傳》中也寫到了蕎麵河漏:“他家賣拖蒸河漏子,熱湯溫和大辣酥。”(“大辣酥”指酒)。 這樣的描寫真是活色生香,讓人真想盡情地吃上一大碗。

和林格尔美食——荞面圪饦儿肉臊子

在蕎麵麵食中,不只有圪飥兒,還有面條、撥面、餄餎、歘餅、拿糕、蕎麵掛麵等。據資料介紹,喬面含有70%的澱粉和 7%-13%的蛋白質,且其蛋白質中的氨基酸組成比較平衡,賴氨酸、蘇氨酸的含量較豐富。蕎麥麵含有脂肪2%-3%,其中對人體有益的汕酸、亞油酸含量也很高。這兩種脂肪酸在人體內起著降低血脂的作用,同時又是一種重要激素——前列腺素的重要組成部分。蕎麥麵中的維生素D1、B2是小麥粉的3—20倍,為一般穀物所罕見。蕎麥麵的最大營養特點是一般食物很少具備的,即同時含有大量煙酸和蘆丁。這兩種物質都具有降低血脂和血清膽固醇的作用,對高血壓和心臟病有重要的防治作用,是治療心血管病的良藥。蕎麥麵還含有較多的礦物質,特別是磷、鐵、鎂,對於維持人體心血管系統和造血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義。每100克的能量約為1411千焦。

吃蕎麵有這麼多好處,難怪鄉下人愛吃,城裡人也愛吃;糖尿病人愛吃,健康人也愛吃;中國人愛吃,日本人更愛吃。據說,日本不僅本國大量種植,每年還要從中國進口大量蕎麥或蕎麵。

蕎麥最早起源於中國,栽培歷史非常悠久,農民種植經驗也非常豐富。最早的蕎麥實物出土於陝西咸陽楊家灣四號漢墓中,距今已有2000多年。另外陝西咸陽馬泉和甘肅武威磨嘴子也分別出土過西漢和東漢時的實物。

通過對古物的挖掘得知,早在2000多年以前中國就種植了蕎麥,但是真正開始大範圍普及種植的時間是在唐朝。這個說法的證據有兩個,首先《齊民要術·雜說》中有關於蕎麥的記載,其中《齊民要術.大小麥第十》提出的“瞿麥”即蕎麥,一般認為,《齊民要術·雜說》並非賈思勰所作,而可能出自唐人之手。所以說,蕎麥是在唐代開始普及的。農書中關於蕎麥最為確切的記載則首見於《四時纂要》和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這兩部書都是唐代出版的。同時蕎麥在這一時期的相關詩文也累累提及。因此,一般認為蕎麥是在唐代開始普及的。

和林格尔美食——荞面圪饦儿肉臊子

蕎麥,雖是“五穀”之外的粗糧,但和林縣種植歷史悠久。資料記載,早在漢代,定襄郡農人就有種植,清代走西口漢民在此定居後開始大面積種植。解放後,據《和林格爾縣誌》載,每年種植面積在2-3萬畝,最多年份上到4萬多畝。這不僅是因為蕎麵是人們喜食的低糖麵食,蕎麥生糊子可做涼粉,蕎麥皮是裝填枕頭的最好物品,蕎麥秸草是牲畜的好飼草、生火做飯的好柴火。還因為蕎麥生育期短,是一種救荒糧食。每當春旱嚴重或遭冰雹等自然災害襲擊,大田作物無法播種的時候,生育期短的蕎麥、小青糜就是首選作物。可以說,不起眼的蕎麥不知多少次在大災發生後挽救了多少人的性命。正因為如此,大集體時生產隊的庫房裡每年要留足蕎麥籽,縣種子公司每年也要有足量的蕎麥籽儲備,以防不測天災。

和林格尔美食——荞面圪饦儿肉臊子

蕎麥麵是美食,蕎麥花還是美景。每年秋季,在和林的山丘區,一塊一塊的蕎麥田目不暇接,把黃土地妝扮得美輪美奐。紅根、綠葉、白花的豔麗色彩,以及蕎麥田中大量忙碌飛舞、奔跳、鳴叫的蜜蜂、蝴蝶、螞蚱、蕎麥翅兒、蛐蛐、波波器等昆蟲,加上藍天白雲下南飛的大雁,構成一幅生靈活現的田園美景,令人賞心悅目。

古往今來,寫蕎麥的詩歌很多,唐代白居易有“月明蕎麥花如雪”句,南宋楊萬里有“雪白一川蕎麥花”句,金朝王良臣有“蕎花冉冉蜜脾香”句,明代鎦松有“蕎麥花開似故鄉”句,這些是讚美蕎麥花的絕美詩句。前不久筆者在閱讀一篇散文時,讀到“蕎麥花開白雪香”的詩句,也很欣賞。近年來,城鄉各地時興廣場舞,其中有一支好聽的舞曲名字的叫《蕎麥花》,這名字聽起來土氣中不失溫馨與浪漫。

歌詠蕎麥的作品既有高雅的詩文,也有民間表達青年那女愛情的通俗爬山調,這裡不妨聽上一段:

蕎麥開花呀白瓣瓣,

做上一頓蕎麵給哥哥解個饞。

碎圪蛋蛋的圪團兒羊肉湯,

哥哥你吃上一碗實難忘。

滿坡坡蕎麥花兒白朵朵,

你一想起蕎麵就想起妹妹哦。

……

晉西北民歌有“三十三顆蕎麥九十九道稜,妹妹是哥哥心上的人”;陝北民歌唱詞有“蕎麵圪飥羊腥湯,死死活活相跟上”。

普普通通的蕎麵圪飥兒已流行幾百年了,但過去圪飥兒完全是手工搓。如今,無論大大小小的餐館還是麵食店都不是手工搓了,而是代之以高效率的機械圪飥兒了。不過,人們覺得,笑盈盈的巧媳婦現搓現做、熱騰騰的蕎麵圪飥兒肉臊子,吃起來似乎覺得更香、更美……

丨本期審核:韓新梅 胡文彬

和林格尔美食——荞面圪饦儿肉臊子

所有稿件專人統一處理,採用發佈後,工作人員會與作者聯繫

和林格尔美食——荞面圪饦儿肉臊子

[email protected]

和林格尔美食——荞面圪饦儿肉臊子

0471-7188422

和林格尔美食——荞面圪饦儿肉臊子

地址:和林格爾縣新聞中心(原廣播局院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