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飛度勵志史:爲什麼能從「買菜車」變成「超跑GK5」

在中國小車市場,飛度是一個神話式的存在。

無論是銷量、口碑,還是二手車保值率,都非常不錯。尤其是在2014年上市全新一代飛度以來,“代號為GK5”的飛度更是被年輕人熱捧。因為不錯的操控性,很多粉絲改裝飛度後開始下“賽道”,久而久之,GK5成為可以下賽道的“買菜小車”。


本田飛度勵志史:為什麼能從“買菜車”變成“超跑GK5”


作為本田車主,也是比較本田造車比較個性的風格。所以,現在只要我一旦聯想起小型車,我的腦子中第一個冒出來的車型就是本田飛度。因為我實在難以再在市場上找到和它類似的擁有強大的操控表現並且兼顧了空間需求的車型。

它到底有多強大呢?在國外進行的麋鹿測試中,現款飛度可以輕鬆的跑出一個80公里每小時的成績,這大概意味著它以接近跑車的表現完成了這一測試。GK5超跑的稱號也並非是浪得虛名的。


本田飛度勵志史:為什麼能從“買菜車”變成“超跑GK5”


不過,在接下來的文字裡,我並不打算去贅述這輛飛度到底有多麼的強大,而是追根溯源,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看這種強大的來源。


飛度之前的那些日子

單純的從車型的角度來看,其實飛度的歷史並不長,它是伴隨著千禧年的到來才出現的。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本田在此之前並沒有過產品的積累,相反的是,在日本本土汽車工業戰後的發展期裡,本田為飛度的誕生進行過長時間的鋪墊。


本田飛度勵志史:為什麼能從“買菜車”變成“超跑GK5”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隨著雅閣以及思域的成功,本田開始進一步的去細化旗下的產品序列,這其中,一款定位低於思域的小型轎車開發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按照本田當時的規劃,這輛小型轎車的定位將介於思域以及K-car法規限制之間。


本田飛度勵志史:為什麼能從“買菜車”變成“超跑GK5”


在1981年,全新的本田City正式亮相,成為本田旗下的全新入門級車型,由於它跳脫了K-Car法規的尺寸限制,所以這輛本田City也被推向了國際市場。

在《本田的設計哲學》一書中,作者也對這輛小車的開發故事有過解密。據說,本田在當時對於City的開發是尤為重視的,而這輛車在當時也被本田看作是一輛具有突破性的產品。


本田飛度勵志史:為什麼能從“買菜車”變成“超跑GK5”


事實上,現在來看第一代本田City的設計,也的確是極為大膽的——它到現在也讓人晶晶樂道的細節在於,它的後備箱裡配備了一輛專屬的摺疊摩托MotorCompo。


本田飛度勵志史:為什麼能從“買菜車”變成“超跑GK5”


兩廂版本田City的歷史延續到1996年就被另一款全新的小型車本田Logo所取代。不過,City的車名倒是被保留了下來,作為本田旗下小型三廂車推向市場。

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鋒範、思迪以及三廂飛度的海外版。而本田Logo的歷史就發展了一代,在2001年,被飛度正式取代。

飛度的傳奇就開始了

有了本田City以及Logo兩款三代車型的積累之後,在本田全新的全球通用小車平臺下打造的第一代飛度與2001年正式亮相,內部代號為GD。在這輛小車上,本田首次提出了MM的平臺理念,即機械空間最小化,乘坐空間最大化的概念。


本田飛度勵志史:為什麼能從“買菜車”變成“超跑GK5”


在這一理念的作用下,本田全新的全球通用小車平臺以富有創造性的方式將油箱進行了前移,從傳統車型上的位於後座下方前移到了前排座椅下方。

這也就使得其中後地板從B柱開始就形成了一個平面,後排座椅下方的空間得以釋放,為本田的魔術座椅結構提供了可能——後排座椅的坐墊可以向上翻折形成一個超高的置物空間。


本田飛度勵志史:為什麼能從“買菜車”變成“超跑GK5”


同時,車頭的長度被竟可能多的壓縮,形成了一種類似於單廂車的架構。甚至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本田的設計師實際上是在用小型MPV的設計理念開發了第一代的飛度。

不過,我們並不能把飛度直接定義為小型MPV,因為在它的平臺架構下,真的有一款MPV——本田Freed。

MM的理念並不意味著飛度的機械性能就會被放棄,相反的是,本田在飛度上提供了非常充沛的動力,在全球市場提供了1.2L、1.3L以及1.5L三款動力。尤其是以1.5L的車型表現最為搶眼,配合輕巧的車身,1.5L版本車型的動力響應已經超越了這一級別的整體表現。


本田飛度勵志史:為什麼能從“買菜車”變成“超跑GK5”


在2003年,彼時的廣州本田率先將第一代飛度的三廂版車型,也就是本田City的第四代車型引入到了國內,並命名為飛度三廂,成為當時國內少有的與全球同步發售的車型。

除了,三廂飛度那個高達620L的後備箱也成為了征服中國第一批私家車用戶的利器。所以,三廂飛度也迅速獲得了市場的認可。飛度的名號開始在國內打響。


本田飛度勵志史:為什麼能從“買菜車”變成“超跑GK5”


而真正的飛度與中國市場的結緣則是在一年之後的2004年9月。有了三廂飛度所打下的基礎之後,標準版兩廂飛度的亮相成功的鎖定了年輕一代的消費者,這在當時同樣是少見的。

這種年輕化的目標用戶群體,也使得第一代飛度迅速的建立了粉絲群體,並且在年輕一代的推動下,將日本本土的改裝文化帶入到了國內。在動力方面國產版車型提供了1.3L和1.5L兩個配置。

第二代飛度的傳奇——空間更大


本田飛度勵志史:為什麼能從“買菜車”變成“超跑GK5”


在2007年10月的東京國際車展上,內部代號為GE的第二代本田飛度正式亮相。和它的前輩一樣,第二代本田飛度也延續了MM的造車理念,並且在這一基礎上又進行了深化。單廂車的形象在第二代飛度上來得更加的明確,車頭的線條完全融入到了A柱的走向中。另外窗臺線也進一步的下壓以提供更大化的內部空間通透性。


本田飛度勵志史:為什麼能從“買菜車”變成“超跑GK5”


從外觀上來看,全新一代飛度的型面也更加的飽滿,首次將敦實的形象呈現出來。這種敦實且飽滿的形象也為其改裝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方案呈現方式。這一次,年輕化的定位被更全面的釋放了出來。當然,就外廓尺寸上而言,第二代飛度相比於第一代車型也有了提升。


本田飛度勵志史:為什麼能從“買菜車”變成“超跑GK5”


和第一代車型一樣,第二代飛度也提供了1.2L、1.3L以及1.5L三款動力,在2010年10月又推出了混合動力版車型。

在國際版亮相後的幾個月,2008年7月,國產的第二代飛度正式登場。由於有了第一代車型的成功鋪墊,這一點車型也並沒有費太多力氣就獲得了一個不錯的銷量。


本田飛度勵志史:為什麼能從“買菜車”變成“超跑GK5”


而在第一代車型所帶來的改裝浪潮下,廣汽本田也嘗試性的在第二代車型上提供了一部分原廠的改裝零件。這也就進一步的促進了飛度改裝文化的育成。在這一點上,本田確實是先行者。

第三代飛度——GK5超跑來了

GK5超跑的名號是第三代飛度所獨有的,前兩代車型在中國市場成功的文化鋪墊在第三代飛度上得到了全面的爆發。


本田飛度勵志史:為什麼能從“買菜車”變成“超跑GK5”


2013年9月,第三代飛度正式登場,國產的車型則是在2014年5月亮相。在結構上,第三代車型依舊保留了中置油箱的設計。不過白車身的工藝進行了優化,將地板總成與側圍內板以及車頂橫樑等結構部件先組合為一個架構,然後才是外板的焊接。


本田飛度勵志史:為什麼能從“買菜車”變成“超跑GK5”


而在這個時候,北美的IIHS已經提出了更高標準的25%小重疊面碰撞標準,所以,高強度鋼在第三代飛度上的運用比例有了明顯的增加。這些多重因素,使得第三代飛度的車身剛性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更好的車身剛性,也就構成了第三代飛度更為強大的性能改裝基礎。與此同時,1.5L發動機強大的動力表現也保證了第三代飛度的動力性能。GK5超跑的名號,由此而來。


本田飛度勵志史:為什麼能從“買菜車”變成“超跑GK5”


相比於前兩代車型而言,第三代飛度的形象也一改往日可愛女生的形象,在本田全新的家族化設計下,第三代飛度的形象第一次變得凌厲起來,腰線也通過硬朗的方式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呈現。


本田飛度勵志史:為什麼能從“買菜車”變成“超跑GK5”


作為飛度最為重視的空間,第三代飛度相比於第二代飛度又有了提升,車身長度已經超過了四米。另外,為了配合更大的車身,本田也優化了懸掛的參數,使得整車的極限性能更高。

在提供一個不錯的操控穩定性的前提下,第三代飛度的懸掛空間也有了更大的改裝餘地。所以,第三代飛度的玩車文化在這個時候發展到了高潮。

第四代飛度——諜照已經曝光

在上個月,第四代飛度正式曝光了路試諜照,關於新車的信息,我們瞭解的並不多,但是從新車發佈的諜照上來看,第四代飛度的突破會非常大,單廂車的形象更進一步的明確。所以,倒也是挺讓人期待的。


本田飛度勵志史:為什麼能從“買菜車”變成“超跑GK5”


從2003年至今,本田飛度已經在國內完成了百萬輛的銷量,在這百萬輛銷量的背後,飛度成功地建立起來了品牌文化。

10月21日,廣汽本田在廣州塔舉行了“飛度百萬粉絲大趴”,吸引了無數飛度粉絲的參與,不少飛度粉絲還把自己改裝的愛車開到現場,展示自己對飛度的熱愛。


本田飛度勵志史:為什麼能從“買菜車”變成“超跑GK5”


從一定角度上說,從單一車型推出到品牌文化的建立,飛度形成了國內少有的玩車文化,這個背後的成因值得我們好好研究與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